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

时间:2023-04-13 15:30:33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以供借鉴。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诗人对话,揭题读题解题意。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交流杜甫的资料)

  能背一首他的诗吗?(交流杜甫的古诗)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目中还有。哪一个呢?(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谁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说一遍。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卷)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一首古诗光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出示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生评。

  5、把对这首诗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指名读、齐读)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1、学习古诗,除了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之外,我们还要进行品读。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一品。但是在品读之前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背后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交流“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过渡:“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出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

  2、你从哪些诗句或者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句诗的旁边。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早上我们也学习了另外一首杜甫的名篇《春望》。“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惑时花溅泪”的“泪”有什么不一样呢?

  (板书:喜极而泣)

  教师引读诗句1、2句,这是一种喜悦的泪……这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泪……这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抓住“愁何在”:曾经妻子和孩子他们愁的是什么呢?

  现在好了,官军收复失地,他们不再为这些而犯愁了!齐读!

  (3)漫卷诗书喜欲狂

  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书定会异常珍爱,可是杜甫却是“漫卷诗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4)白日放歌须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板书: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2、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到故乡洛阳。跨越了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板书: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3、升华情感。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了,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那么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四、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小结学法!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

  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jiaoshi/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六、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七、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5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進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爱家乡的感情。

  4.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课件出示音乐《阳春白雪》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课件出示杜甫简介及杜甫肖像)(杜甫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出示课题(课件出示),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

  1.齐读课题、解题。

  (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指的是黄河两岸)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老师吧!(齐读诗题)

  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课件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检查生字。指导“洛、涕”的写法(出示微课)。

  ⑤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⑥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3.小组讨论,理解词语及诗歌的意思,教师指导“妻子”“青春”古今义的不同之处。

  4.交流理解诗意,师相机出示课件。

  5.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地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2)请你带着这种情绪把这句诗读一读。(指导朗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出示课件)

  (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配乐读。

  (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

  (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生齐读这句诗,体会诗人悲喜交集的感情)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地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1)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2)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生们,你们也一展自己清脆的喉咙,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唱)

  D.师简介三峡,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借助课件了解行走路线)。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地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三)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练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都说杜甫“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是杜甫的知音。如果把刚才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可诗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下面请你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品悟,再适当加些合理的想象,用第一人称,练习说说诗意,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

  2.老师给你们一些帮助。(出示一段话:“唉,8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我独自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什么事了?”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莫非……

  3.生练习后指名说说。(有时间师就总结写法)

  4.师引读:于是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出示整首诗)

  六、总结,升华情感

  这首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继承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教案9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教案

北京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文案3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最新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3篇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新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3篇(小学6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部编版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篇 六年级鄂教版语文书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秀实用教案3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案3篇 小学六年上册英语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案例3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案3篇 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社会的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优质12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