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本模板3篇 语文教材教案

时间:2023-05-28 14:32:02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本模板3篇 语文教材教案,供大家赏析。

语文教案本模板3篇 语文教材教案

语文教案本模板1

  如何对文学文本进行研读

  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对文本进行多种研读。学习重难点:研读方法的掌握。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发扬和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还要吸收相关的文学理论。这里我简要介绍主要的几种文学鉴赏方法,以帮助加深对文本研读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社会历史分析法

  这种方法源于西方,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反映的逼真程度作为判断作品成败优劣的标准,或者说以作品的认识意义作为唯一标准。看轻作家的精神创作价值,重视文学的认识价值,而淡化作品的审美价值。其和我国的知人论世很是接近,从而形成了我国的“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的标准。其中的考据就是先推究作品再现了什么样的历史真实,再判断是否符合善的标准。其如鲁迅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当今的语文教学就很盛行知人论世法,如对牛汉《华南虎》的解读: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种鉴赏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意蕴,引发和作者的心灵共鸣,不过有时也会牵强附会。如从朱自清的《绿》里看到当时南方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的侧影,在现在看来显得生硬和幼稚。

(二)、道德分析法

  道德分析法也是一种源源流长的鉴赏模式,是用伦理道德的标准评价文学作品的成败得失,主要关注的是作品的伦理道德倾向性和教育性,关键词是善恶。如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如文艺复兴时代看待文学艺术,主要是以人道主义作为评鉴标准。

  可见,道德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的评判标准差异很大。我国的潘金莲被看成十恶不赦的淫妇,而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则被列宁称为俄罗斯的母亲。

  不过有些永恒的道德价值,不会因时代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如对祥林嫂的道德判断,还有对别里科夫作为旧道德、旧势力的典型代表的判断。

(三)、审美分析法

  审美分析法积极探寻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和美的价值,强调愉悦、畅神、移情的效果。从司空图、一直到王国维,都是审美分析法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其主要观点有三:

  一是偏于情感评价,即以是否激发读者情感波动、心灵震撼为判断标准;二是引导文学也引导人超越昏暗现实和追名逐利的低下境界,让人超越现实而体验对尘世的超越;三是关注文学的形式特点,考察形式是否和谐和完善,形象是否鲜明和独特。

  这是教材练习和试卷常用的,如“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艺术特色”、“评价哪个更好”等。这种方法体现了文学鉴赏的特殊规律,可惜的是仅关注作品的美感和形式,视阈太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达尔文曾经说过:“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分享研读文本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四)、心理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起源于西方,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作品中的人物心理进行研究、1 分析,从而探寻作品是如何形成的、人物的本来面目如何以及作品的心理学价值等。这里要运用很多心理学术语,如潜意识、无意识、格式塔、原型等。与我国的体悟很类似,如“诗言志”、“性灵说”等。

  语文教学也时时闪烁着心理分析的灵光,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分析,揣摩祥林嫂死前的心理,但这些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氓》这篇女主人公的自述作品。其情感变化线索、心理活动线索非常鲜明,可以看出其心理变化的层次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性。其实很多抒情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中抽绎出其中的情感线索、心理线索,这些都可以成为赏析的重点。

(五)、语言分析法

  语言分析法产生于西方,就是运用语言学原理和概念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现象、语言规律,分析语言结构和结构中的能指性、转换性和象征性。语言分析法主张,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因此作品的意义只能从文本、话语中寻找,而不能从外部世界寻找,或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寻找。

  这种方法把语言学原理引入文学鉴赏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给我们对于文学语言的精细研究分析提供了依据。如语言分为实用语言和诗性语言两大系统。诗性语言是语言的变形产物,由此才能产生艺术的魅力。作家在进行语言变形时,往往是根据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学风格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基本方法一是着眼于字词义,揣摩微言大义,如《郑伯克段于鄢》的阅读提示: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不用兄弟之称,表明他们已无手足之情。言“克”,则把他们当作两个尔虞我诈、相互攻伐的君主来看待,孔子对周室衰微、道德沦丧的感慨尽在字里行间。二是着眼于字词味,如朱光潜对“推敲”的赏析: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

(六)、品象入境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鉴赏。品象入境也就是品味意象、探入意境,实为我国文人鉴赏文学常用,一般分成以下步骤:

  一是披文识字,也就是从深层认读语言文字。这里鉴赏者不仅要认得这些字词“是什么”,还要想到他们是怎样的和为什么。二是感知物象,形成一个个鲜明的形象。鉴赏者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文本还原成人物形象、生活图景或自然风光。三是探入意境,意境是由意象群所组成。四是领悟意蕴,从而把握作者的初始命意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五是体会情感,从字里行间读出情感来。最后是审美评价,一方面是关注作品美的内核,另一方面还要对作品的艺术性和技巧性相关的方面做出评判。

  三、总结归纳:

  1、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一种方法运用到了正确的地方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一种文本具有很宏大的结构,通常一种方法也不能够完全把文本的意义解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本常读常新”。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对其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解读。

语文教案本模板2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一、课堂学习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

  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二、课后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给下列字注音

  猷()笃()恸()舆()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子敬素好琴()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乃英雄也()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1)语时了不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索舆来奔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径入坐灵床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 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语文教案本模板3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 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积累语言。 课前预习:

  1、从题目看,这是一篇 (A记事文章B游记)

  2、作者按 顺序描写的同时,还多次写到,两条线索清晰地交织在一起。(A游览。B事情发展 水)预习检查:

  1, 朗读检查 抽个别学生读课文

  2、看拼音写汉字

  wān yán é tóu shuǐ yuán()()()

  3、根据语境注音

①我们转()身又回到洞里,四处转()

②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拉回来,拽过去,安全系()数高着呢。

  4、比较组词

  浙()稍()据()

  晰()梢()剧()

  析()捎()锯()合作学习:

  1、词语搭配

()()

()的石洞

()的心情()()

  2、选词语填空

  观赏 玩赏 欣赏

①老人退休后,闲暇时就爱()年轻时收藏的各种玩意儿。②洞内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值得()。③我们跑到广场上()雪景。迁移训练:

  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用加点字造句)

  拓展探究:

  一()房子 一()房子

  一()房子 一()房子

  一()房子 十来()房子.4 《七月的天山》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借助字典,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课前预习

  1、从文题看,这是一篇 的文章,突出了

  在季的景物之美。

  2、作者用 的方法,重点从天山的、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预习检查:

  1、我为生字选读音

  皑(kǎi ái)

  涧(jiān jiàn)俯(fǔ fù)蹄(dì tí)

  2、语境注音

①我们骑马来到饮 马溪边,忙跳下马,掬起来一品,比饮 饮料还清纯。②售货员重 新称了糖果的重 量。合作学习:

  1、比比来组词

  斑()漫()延()

  班()慢()廷()

  2、填空:

()的雪峰()的秋天

()的山涧()的日影

()的水底()的森林 迁移训练:

  1、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改成陈述句:

  2、我在乡村的山坡上,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缩句 拓展探究: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山形也变得

。这里溪流变得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相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在马山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照样子写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五彩缤纷

  3、短文第一句话在文中是 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手法。5.《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道理。

  3、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 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准备复述故事内容。 预习检查:

  1.朗读检查:抽部分学生读课文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

  拮据

  梦寐以求

  奔驰 馈赠 迷惑不解 捎了一张 3.词语听写: 4.理解下列词语:

  拮据

  精湛

  梦寐以求

  馈赠 5.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合作学习: 1.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题?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

  3.父亲最后拨电话给库伯,让他把车子开走,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4.说说为什么中彩哪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5.体会开头与结尾之间的联系。

  6.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对这句话的体会。 迁移训练:

  1.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你知道有关诚信方面的名人名言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拓展探究: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与市场经济里,你怎么看待诚信?与周围的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6.《万年牢》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心句。

  2、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查字典解决。

  3、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

  预习检查:

  1、抽部分学生,朗读课文。

  2、指名回答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

  合作学习:

  1、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3、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迁移训练:

  1、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做人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拓展探究: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尊严》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稳重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查字典、词典自己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3、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检查预习:

  1、抽部分学生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

  喉结: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4、指名复述课文。 合作学习: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描写小伙子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按照“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谈谈你的看法。

  3、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4、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都羡慕的财富的呢?

  5、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作“尊严”?从年轻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迁移训练:

  1、搜集、积累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

  2、积累有关人物外貌的词语。

  拓展探究:

  课后利用网络,查阅图书资料的方法以及亲身经历,收集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

《将心比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预习检查:

  1、抽部分学生读课文。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合作学习:

  1、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2、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3、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反复朗读、记诵最后一段话,然后说说对“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

  迁移训练:

  1、要是你是那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甚至辱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2、你想对文中那位阿姨和“我”的妈妈说些什么?

  拓展探究: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日记的形式写一件有关将心比心的事。

《自然之道》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课前预习:

  1、认识7个生字,会写出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预习检查:

  1、我能读写下列词语

  旅游

  蠢事

  海鸥

  争先恐后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2、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3)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4)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5)犹豫。()

  3、读了课文,我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学习:

  1、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2、愚不可及的做法及原因。

  3、你知道幼龟入海的规律了吗?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由焦急变为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4、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5、我能说出用上带点词语好在哪里,并把这几个句子抄下来。(1)、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6、说说本课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 迁移训练:

  1、用“如果??就??”写一句话。

  2、缩句: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

  3、写出下列字的形近字并组词。

  幻()嘲()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预习: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预习检查:

  1、我能把下列字按音、形、义区别,并能组词。 祸()择()衍()锅()译()衔()蚀()构()域()浊()钩()或()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我能理解下列词语。 摇篮 高原

  叫苦不迭 生息繁衍

  忧患 流域

  水土流失 数管齐下

  3、通过朗读课文,我能解决下列问题。(1)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怎样治理黄河? 合作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3、我能说说对治理黄河的意见和看法。

  4、你从文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迁移训练:

  1、说说带点的字与括号里的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江淮(准)叫苦不迭(选)开垦(恳)放牧(收)

  2、举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打算怎样做,请写下来。 拓展探究: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11、蝙蝠和雷达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课前预习: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

  3、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预习检查:

  1、给生字注音:

  捕捉()

  飞蛾()蚊子()荧光()躲避()敏锐()阻碍()苍蝇()

  2、查资料理解。

  雷达 超声波 仿生 合作学习: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2、用∥给课文分段。

  3、认真默读第4、5自然段,填写下表。

  试验次数

  做法

  结果

  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默读第7、8自然段,填空。

  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

  5、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作用。迁移训练:

  1、在本节课中科学家从蝙蝠在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让飞机也可以在夜间飞行,科学家真是了不起,我将来要当一名▁▁▁,发明▁▁▁▁▁▁(分组展示)

  2、学完课文,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吗?

  拓展探究:

  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如:(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这是一门新的科学—仿生学,请同学们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到的仿生学的资料(组内

  12、大自然的启示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课前预习: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预习检查:

  1.我能给下列生字注音。

()()()()()殃

  菩

  帚

  壤

  逞()()()()()

  腐

  翼

  略 键

  鲸 2.我会给形近字组词。

  殃()翼()略()键()秧()冀()咯()健()

  3.我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异想天开: 轻而易举: 生态平衡:

  4.我能通过自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大意。 合作学习: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 3.交流:①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②“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5.默读《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想想它主要写了什么? 6.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7.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8.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9.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迁移训练:

  1.我知道哪一个词语写错了,而且还能更正呢。 ①.改观 宽敞 糟殃平衡 导想开天()()②.摸仿 剧烈 颤动 关健 轻而易举()()2.我应该把哪两个词语连起来?

  性能 优惠 增强

  友谊 成绩 优良 增进 收入 价格 优秀 增加 活力 拓展探究: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与大自然接触,你懂得了什么?从大自然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你知道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自然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在下面写几句话。

  语文教案本模板下载(共6篇)

  大教案本模板下载

  大教案本模板

  下载教案本模板下载

  数学本教案模板下载

语文教案本模板3篇 语文教材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