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合集9篇】

时间:2023-07-15 17:19:15 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是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指南,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热心会员“rangtuyikejiao”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共9篇),以供借鉴。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1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58人。通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全班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习作方面,大多数学生还没养成了坚持写日记、坚持每天读书的习惯等。此外本学期需加大对几名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尽快促使他们跟上学习进度,使之成为思想进步,成绩合格的学生。

  从整体看,大部分同学要求上进,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发言面不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本班约有五分之二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阅读量不够丰富,知识面较窄。本学期需要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多化力气,力求改善。

  二、教材分析

  1、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2、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苏教版国标本中年段阅读教材,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

  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3、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编排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有明显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段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一、学术条件分析

  4 (2)年级有xx名学生,其中女生xx名,男生xx名。这些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不理想。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薄弱。他们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用到,作业正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得好,愿意思考,不怕错误,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愉快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学生在各方面都会通过上一段楼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测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多重条形图、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100以内)来数两位数,用一位数来数几百个十,用整个十除以整个十,再用整个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平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1、1亿以内的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乘法的估计方法。

  3、让学生理解竖平行线的概念,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竖平行线。

  4、让学生知道两种复合条形图。他们可以根据图表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查找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筹学和博弈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提高本学期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理解大数的教学突出数学的趣味,联系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字意识。

  2、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让学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1)为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素材。

(2)注重体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我探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节省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关注,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体辅导。

  6、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7、掌握套路,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我们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努力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认真、勤奋、求真、求知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好好学习”,不允许任何人落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8925=126×39=312÷8=

=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16×0=99+199=÷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m-删除mr提取

  5、计算机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至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难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 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归纳,交流:

  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 (1)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92÷2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2)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 4 ”看作“2 0 ”来试

  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192÷24=8(辆)。四年级学生都做大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84÷46=

  试商的过程:把46看坐50,50×3=150,商3······,但是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商3小了,应该商4。同样的,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是不合适的。因为用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改商4。即184÷46=4(辆)。三、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试商。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认真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试商的时候,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大?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揭示新的认知冲突,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交流,并获得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

  秋游

  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192÷24= 184÷46=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和试商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加上整堂课都是进行计算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机械,学起来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分析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调商。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早已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知道“不够减”,这些都是教学调商可以利用的资源。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欣赏秋游图片的方式引出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一位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

  我长高了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复习和整理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

  看一看摆一摆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1,例1,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7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 25×9×4= 18×25×4=

  125×16= 75+25= 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叔叔贴的瓷砖一起数的话,一行有10块,一共有9列。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3、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书)=54+36 =90(块)

  师: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

  生: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师:哦,然后两面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你们明白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列的,(6+4)×9(板书)

= 10×9 =90(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行,找到了这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4、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讨论交流:w w N 小.学教学设.计.网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7、揭示课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3、让生观察:36×3 =30×3+6×3 =90+18 =108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模板 篇8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的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给售货员一枚1元的硬币,然后直接得到一张1元的钞票,这更简单我可以给售货员两枚50美分的硬币。我可以给销售人员10美分因为1元=10元

  我可以给售货员一片50美分,一片20美分,三片1美分,加起来正好是10美分,也就是1元......部门:学生支付这么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用这些方法支付。3.用1元钱买一把尺子我应该拿多少钱?

  部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我们没有足够的零钱,所以我们需要在销售员改变之前支付所有的零钱。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

  除法:如果你用1元钱买一把尺子,你应该拿回多少钱?让我们计算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好吗?

  名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并集体复习

  4,和你的搭档谈谈,1元钱能买什么东西?分组交流,然后交换报告。三。总结和推广你从今天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练习设计:教材第11页

  主题:购买衣服

  教学目标: 1,在特定情况下理解更大价值的人民币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充满数学的生活 3,在具体购物情况下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特定情境下理解大额人民币在特定购物情况下的简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问题情境

  教师:学生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去哪里吗?我们今天去服装店吧。

  图片展示:课本第12页情景图表老师:你从图表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一件连身衣的价格是41元我知道一件长袖夹克的价格是26元,一件短袖夹克的价格是31元我知道一条裙子的价格是23元的小邵还告诉我们,她妈妈今年暑假给她买了一件长袖衬衫和一条裙子。老师:学生们仔细观看,获得了许多数学信息。二、独立调查1、承认一种承认

  199师:你知道这些人民币面值吗?让我们把它介绍给每个人!

  教师依次以100元、50元和XXXX

  级

  级第一册教案和教案展示。本班

  199名学生情况分析。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他们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并愿意参加学习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内容更感兴趣然而,当面对难以深入思考的问题时,他们会有一种退缩的感觉。尽管这个孩子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成绩很好,但这些成绩并不能代表他在数学方面的所有学习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反映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继续保持它们,并逐渐让学生成功地体验他们在思考中获得的乐趣。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渐爱上数学

  2,教学目标1。数字与代数

  第1单元“加减”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通过加减运算,学生可以通过钟摆公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续加、连续减、混合加、减。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认真、仔细、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号数与乘法”第3单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数”等活动,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公式的过程,认识到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乘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5单元“2-5乘法公式”和第8单元“2-5乘法公式”在这两个单项学习中,学生经历了2-5和6-9乘法公式的编写过程,形成了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公式计算表内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7单元“除法和除法”和第9单元“除法”通过大量的“一除”活动,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除法公式的过程,认识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除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实现除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乘法公式求商,实现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2单元“购物”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数数学和生活在实际情况下,通过购物,我们可以知道元,角和分,并进一步了解实际应用。

  2。图形和几何

  第4单元“图形的变化”在本单元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并在图形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欣赏和设计中,体验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通过观察活动,空间的概念得到了初步发展。

  第6单元“测量”通过对这个单位的学习,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厘米和米以及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测量活动,学生可以用他们的知识来测量生命中物体的长度。

  3。综合与实践:本书教材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班级旧货市场”和“寻找物理数学”秘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的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点: 1。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乘法公式的过程,认识到乘法的意义,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乘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经历了2-5和6-9乘法公式的编写过程,形成了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他们可以正确使用公式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一除”活动,学生体验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除法公式的过程,认识到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除法可以解决的问题,认识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了用乘法公式求商,实现了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含义和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研究,以课堂为质量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实用的材料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要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这本教科书的重点。一方面,它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它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重教材之间的衔接,有机整合内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年,认真做好培训创先争优工作开展小组活动,经常与后进生接触,及时反映学校的学习情况,提升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4,加强口算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能掌握一些常见的定量关系和解决应用问题的方法,并逐步提高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6、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示,并正确计算某些几何形状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7,学习各单元内容后,及时复习和评估内容,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及时弥补差异和补漏。

  8,严格要求学生在作业方面写得工整、准确。老师应该每天及时批改作业,让学生养成改正错误的好习惯。9,尊重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应该代替一切,用语言代替学习,而应该在199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交流和实践。

  五、教学计划包括小时的内部教与学、2小时的“谁得分高”和1小时的“秋游”,5小时的“明星唱诗班”,小时的“明星唱诗班”,2小时的“练习1”,2小时的“练习1”,5小时的机动化,1小时的小时的“购买文具”和1小时的“购买衣服”5“小店”1小时的移动1小时的“多少糖”1小时的“儿童乐园” 做一个,做一个,机动一小时,—“数松果”一小时,“做家务”一小时,10。XXXX几年前,有9人毕业,15名新人加入。加入合唱团的人比毕业的人多。......老师:学生们发现了多少数学信息!但是老师不明白。合唱团比以前多还是少?将

  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思考二、独立调查

  1,现在合唱团有多少人?

  除法: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能解决学生当场提出的一步算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唱诗班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将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老师参与灵感的激发,学生也提不出这个问题。199师:现在合唱团有多少人?如何列出它们?

  学生可能有一步计算如果学生的答案中没有综合公式,老师和学生将把两个公式变成一个,并告诉学生这样的公式叫做加减混合公式。除法 :你能算出这样一个混合加减公式吗?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及时巡视及时纠正2、说,然后列式计算学生们,你们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展示图片:课本第5页练习

。在学生尝试回答第一个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关注他们的想法然后回答第二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思想和计算过程。

  3、总结与推广你从今天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练习设计:教材第7页题目

:练习1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垂直计算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养成工整写作和仔细计算的好习惯。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垂直计算的简单写法,用垂直计算进行加减运算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1。问题情境

  老师:同学们,你们学过100加减运算中的两位数吗?你有什么发现?第二,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整理相关知识点,分组交流,集体报告老师:学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后,你觉得解决实际问题怎么样?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练习老师在课本第8页问题1的右边: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尝试回答理解不同的算法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三。总结和推广你从今天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练习设计: 课本第8页和第9页的题目:单元练习

  课时:2课时,1课时测试,1课时评估单元测试题: 单元1测试题

  1,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在()中填入适当的数字

  80-()= 26()+13 = 26()-12 = 30 22+)= 30 2,填入”>,21+29 40 53-23 53-25 51-29 32 34+25+43 3,□填料的最大数量是多少

  57-> 30 25 > 18+4,买一个计算器要29元,买一个地球仪12元,买这两样东西大约()元,如果有50元,大约()元剩下第二,直接写

  1年,8+48 = 12+60 = 86-50 = 93-40+22 = 49-30 = 27-9 = 9+72 = 65+13+XXXX 25年级,28年级,其余年级到高年级,高年级分得多少书?

  5年,学校合唱团原来有42名成员九名学生毕业,增加了13名新学生。学校唱诗班现在有多少人?

  6年,一瓶花生油要58元,一排牛奶37元,妈妈有1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单元2购物

  话题:购买文具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际情况下10元以内人民币的不同面额,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在特定购物情况下的简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热爱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10元以内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及其在实际情况下的换算关系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1。问题情境介绍教师会话2。自主探究1。认可1。认可1。填充1部门

:购物人民币必不可少。你知道图片里的人民币吗?你能填空吗?展示图片:课本第10页插图

  学生可以认出5元、2元、1元、50元、20元、1元、5元、2元、1元,这些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在交流中,重点是让学生告诉我们人民币的面值在哪里。

  结合生活经验和图片来填补空白。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我如何支付笔的费用?

  师:看,调皮和邵晓和我们一起来到文具店。学生们已经知道10元人民币的不同面值。他们能买自己的文具吗?的照片:教科书

  第10页的顶部插图老师:我如何支付笔?用你手里的人民币样品向每个人展示。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

  =

  =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合集9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2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 3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数学完整版【必备10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教案模板3篇(五年级数学小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全套

四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3篇(小学四年级上册四单元的作文)

《近似数》数学教案11篇 近似数优秀教案

关于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模板4篇 四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2篇(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