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1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时间:2023-07-19 03:5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二年级数学教案1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教案1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课件播放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这些图形中,数角最可爱了,小朋友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评析:新课伊始,通过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动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个角)这是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评析: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论,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是以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随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既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有用小棒摆的,有用直尺画的,有用纸折的,有用硬纸条钉的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评析:学生用两根纸条做出了一个角,是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一资源,通过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师:这里的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评析:从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到通过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引起了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反复实践,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数学思考能力。]

  三、 巩固延伸

  1. 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

  2. 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八边形呢?

  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

  3. 想想做做第5题。

  师:下面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师:你会比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评析:练习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重点,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 课堂总结(略)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85+126=

  8585

  +143+126

  208211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简析试商方法

  学生已经掌握除法竖式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能力目标: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

  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 16÷5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说情境图。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7)下面算得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1.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2.体会试商过程

  3.第4题改错练习。

  4.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独立探究,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P74

  二、教学目标:

  1、探索连加的方法,并正确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2、发展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P74表格,引导学生观察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你能从表格中获取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2)列出算式,引导估算。

  2、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3、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4、独立练习(完成“试一试”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125+483+20736+257+175

  全班齐练,二人板演,发现问题即时解决。

  (四)全课

  (五)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作业

  连加(二)

  一、教学内容:P75~76

  二、教学目标:

  1、巩固连及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完成连加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P75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2、指导学生完成P75练习题2

  (1)第1小题可能用下面两种估算方法,尽管得数有所差别,但都应视为正确做法。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计出结果说明。

  (3)先估算再口答。

  3、完成练习题3

  4、完成练习题4

  5、完成练习题5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作业:

  课本P76中的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P21“填一填”、“说一说”及“练一练”第1-4题,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教学目的: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卡片:5×8 5×5 5×3 6×2 9×5

  3×4 2×8 4×5 7×2 3×6

  (个别说说应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师: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独立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

  可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

  【说明:创设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狗

  猴

  长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

  引导:是的。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项目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说明: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来。】

  2. 再次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再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好吗?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列表统计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要求:请小朋友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反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统计表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长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调整统计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问:观察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是的,第一张表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第二张表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张表格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所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师生共同修改第二张表格。

  3. 观察统计表。

  提问: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动物运动会的统计任务。看了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明: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 拓展应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统计表,并组织交流。

  【说明: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统计活动,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四、 全课总结(略)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

  2 、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3 、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

  4 、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师:对了,爱睡觉的小熊今天起的特别早,原来阿!小熊开的店今天开张了, 它的好朋友小猴和小虎也来为他的新店开张来祝贺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小猴想买4辆坦克送给它的表姐、表哥、好朋友和它自己,可是小猴总也算不出他要付多少钱。这下可把小熊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小猴,小狗都买到了坦克,他们可高兴了,你们高兴吗?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在4*5=? 20/4=5 中你发现了什么?

  4、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靠靠大家,我有12元钱,如果要买铅笔盒,可以买多少个?买皮球呢?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 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独立尝试 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 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7页

  板书设计

  4×5=20(元)或5×4=20 口诀:四五二十

  20÷5=4 口诀: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为同行们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编排内容,作一些分析、说明。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五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广场”“月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近生活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四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而学生只学过用加法,将感受到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册教材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共81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分散记忆的难度,由于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记2~5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6~9乘法口诀的教学;6~9乘法口诀的数目虽然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设计上还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10页创设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通过数奥运标志“五环图”的环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第14页一双筷子2根,通过就餐摆筷子的情境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用连加算出得数,为编口诀做准备。

  (2)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

  因为每只手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

  (3)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给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以便于学生来记忆口诀。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例如,第16页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第72页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安排了“想一想”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6×8=6×7+□=6×9-□,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熟记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的题目和“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小动物找新家”“谁射中的气球多”“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3、关于表内乘除法的应用

  本册教材把表内乘除法的运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首先乘除法的认识都是从实际情境引入的,本身就是应用问题的学习,另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加强乘除法知识的应用。

  (1)练习中配有富于童趣的、图文结合的、或有多种信息,有时答案不惟一的问题,有时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例如,第19页第3题,要想得出这辆玩具汽车多少钱,需要通过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小熊付给大象3张5元和1张10元,大象回答:“正好”,而得出这辆汽车25元)。第45页第4题图中呈现:有28人需要租车,大客车限乘客10人,小汽车限乘客4人,可以怎样租车?答案有多种。第56页第5题,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张方桌围坐4人,2张方桌坐8人,而两张方桌拼在一起围坐6人,从而推想3张、4张、5张、6张桌子的情形,引导学生用列表找规律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以上问题都和传统的应用题呈现的形式和要求不一样,没有应用题的类型,不要求学生说程式化的语言,而立足于知识的应用,初步学会一些数学思考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栏目,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第17页数学故事,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沟通数学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22页数学游戏,要求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问题,本身就是数感的培养,进行回答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还安排了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和除法。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乘除法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 ,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2.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判断

  4.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新课教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略

二年级数学教案1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相关文章:

《吨的认识》数学教案3篇 吨的认识教学方法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精华13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精选13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示范(最新5篇)

《正方形》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合集12篇)

小班数学教案(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12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12篇 二年级的语文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篇(数学二年级教学反思简短)

有关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