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汇编7篇)

时间:2023-07-20 10:08:40 教案

  【简介】以下是会员“antunshishi”分享的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共7篇),以供借鉴。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3、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教学设想: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导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源。诗人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二、准确朗读诗歌

  1、略微补充些文学常识(古体诗、“三吏”“三别”)

  2、听范读,注意节奏起伏

  3、注音:吏逾邺戍咽妪泣

  4、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疏通诗意、把握内容

  1、速读诗歌,解释重要词语,理解诗意

  2、提出疑难,共同讨论解决

  3、分别用一个对偶句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讨论)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寻找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并分析意境(练习)

  五、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六、小结、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石壕吏》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进行一次穿越,我们“梦回唐朝”,去拜访一位大诗人——杜甫。

  一、《梦回唐朝》之第一站: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二.《梦回唐朝》之第二站:了解一段历史 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三吏” “三别”.

  三.《梦回唐朝》之第三站:拜读一首诗 《石壕吏》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背诵这首诗。

  (二)读诗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五言:二、三停顿)

  3、读出感情。(语调要低沉、悲愤沉郁)

  1)、读准字音。

  逾(yu)邺(ye)戍(shu)老妪(yu)咽(ye)

  2)、论诗

  1、论思想内容。

  2、论写作特色。

  3、论遣词造句。

  四.《梦回唐朝》之第四站:拓展延伸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五.课堂检测

  1、 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2、表明“老妇”一家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3.《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

  4.《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六.背诗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2、按图索“意”,读图背文 。

  七、告别唐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不让 :“三吏” “三别”的悲剧重演!

  八、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 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进行一次穿越,我们“梦回唐朝”,去拜访一位大诗人——杜甫。

  一、《梦回唐朝》之第一站: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二、《梦回唐朝》之第二站:了解一段历史 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三吏” “三别”、

  三、《梦回唐朝》之第三站:拜读一首诗 《石壕吏》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背诵这首诗。

  (二)读诗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五言:二、三停顿)

  3、读出感情。(语调要低沉、悲愤沉郁)

  1)、读准字音。

  逾(yu)邺(ye)戍(shu)老妪(yu)咽(ye)

  2)、论诗

  1、论思想内容。

  2、论写作特色。

  3、论遣词造句。

  四、《梦回唐朝》之第四站:拓展延伸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五、课堂检测

  1、 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2、表明“老妇”一家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3、《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

  4、《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六、背诗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2、按图索“意”,读图背文 。

  七、告别唐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不让 :“三吏” “三别”的悲剧重演!

  八、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石壕吏》教学设计 篇5

  《石壕吏》 教案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多媒体显示: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

  5.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

  六、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参考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训练

  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写一两组对偶句。

  2.改写《石壕吏》。

  注意发挥合理想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跃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

  二、关于举办“古诗文朗诵赏析会”的设想

  内容是小学、初中一二册上学过的诗词文,赏析内容自己按理解准备。要求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文手段完善地再现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对作品的赏析。

  三、开放探究

  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问:题目《春夜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结合诗句分析,“喜”字表现在何处?

  参考答案: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虽诗中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石壕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二.作者回顾: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著有《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2、老师补充:现实主义诗的特点是诗作与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反映社会现实状况,杜甫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转折点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四.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注意体会情感,带上情绪,思考下列问题)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六.激趣表演:(师生对答朗读,抱砖引玉。再找两个小组即兴表演,进行评比)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七.主旨探究: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介绍背景: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

  9、眼前是凋敝的家园,耳畔是百姓的哀啼,此情此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表达出怎么样的心声?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八.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九.板书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贫困潦倒之苦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 篇7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汇编7篇)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优秀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教案3篇 圆明园的毁灭第五自然段教案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模板3篇(7年级历史教案)

《石壕吏》教案12篇(石壕吏教案稿)

松鼠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 《松鼠》教学设计一等奖

松鼠教学设计教案模板5篇 松鼠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关于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3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详案大全)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教案范本5篇(科学课优秀教学设计)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教案5篇(科学课堂活动设计)

小学英语教案教学设计3篇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