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合集5篇】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8-05 12:54:19 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板书]:事(人)(人)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三、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听录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4、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饱含其中。

  5、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我们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章可悲部分。

  四、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发言同学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

  (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学生回答细节“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②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中的“矣”所饱含的情感。(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④齐读。“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听录音“然余居于此……”可小声跟读,注意把握“悲”的基调,注意语速语调的把握。

  4、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五、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

  六、介绍历代名家评《项脊轩志》

  (清)姚鼐:“此乃太仆最胜之文”

  (明)王士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清)方苞:“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明)王锡爵:“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布置作业:扩展阅读《寒花葬志》

  (历代名家对归有光的评价,在他的《寒花葬志》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 (ruo)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从“平常细节,情真意深”的角度写一篇关于《寒花葬志》的鉴赏短文,字数:400—500字。

  教 后 记

  执教《项脊轩记》研究课后,作以下反思:

  1、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精髓,是上好课的前提。本节课执教成功,首先是因为对《项》文以质朴语言通过细节描写抒发真挚情感这一特点有较深切的体验,所以教学目标明确,为教学方法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2、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氛围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这次执教备课的过程,是使教学思路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疏到细密的过程,将学法的指导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品味鉴赏,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学方案完善、教学流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这次执教《项》研究课,由于我在把握教材、研究教法的各个侧面均作了较深入的反复的探索研究,同时较自觉地强化教学心理素质的锻炼,因此感到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将把这次积累的经验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课文《项脊轩志》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或凭几学书 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 然睹促织 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 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 篇3

  joan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

  时间:2004年11月6日下午15:25—16:10

  学生:广州执信中学高一学生

  执教者:执信中学曾湖仙老师

  听课者:中南六省各地教师1300余人

  教学目标: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体会文章感情,学习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照课文段落分段到组翻译原文,并完成课后字词的练习。

  2、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仿造课文写法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断。

  公开课为第二课时,将第一课时教案简述如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补充课文注: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生”,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

  “志”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

  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归有光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

  二、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与默读结合,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独立研判印发的译文,比较括号内以及个人翻译的得失。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原文较长,这里不赘述。印发的译文可能是学生翻译的原文)

  四、教师结合译文简介直译、意译的方法。

  五、指出证明文中部分实词(顾、胜、cuan、逾、先、比、朝、殆、书、手)的多义性和特殊用法,并完成课后第三、四练习题。

  (说明:本课排在粤教版新课程教材的第二模块文言文单元之首,所以教师作如是处理,就如何翻译文言文作了系统介绍)

  第二课时:

  一、简单导入。

  二、

  师:上节课里同学们读通了全文,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一句话起着过渡作用,同学们看看是哪句话呢?

  生很快找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分析讨论第一段

  师: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

  生杂然相答,有“杂植兰桂。。。亦遂愿增胜”,有“借书满架。。”。。。

  师:同学们都明确了这一段,嗯。我也以为是这一段。来。大家一齐读读。

  生放声读“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师:在这里啊字里行间都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看这几处文字的运用,来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投影几个问题:

  (1)“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2)“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3)“风移影动“的”移“改为”摇“又有何区别?

  生:不能互换,原文这样更符合现实嘛。

  生:原文这样写更有一种美感,因为家贫所以借书,还不少呢,墙不高所以明月照到一半,更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生:“满”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半”,明月只照到墙的一羊,更有一种朦胧的美呀。

  师点头“嗯,有道理”

  生:。。。

  生:“时“写出小鸟对庭院的喜爱了,“偶”字就觉得小鸟不甚爱来了

  生:前面说庭院寂寂,这里的“时”就更见寂寂了

  生:还写出这里很少有人来,门可罗雀呢。

  生鼓掌。

  师:综合刚才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是不换的好,这个问题就这样决定了。下面的问题呢?

  生:“移“字改成”摇“不好,是动宾短评短评啦,是风摇着影动。

  马上有生反对:是主谓短评,风摇和影动。

  (这里两生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师的问法也有点问题,所以学生就只找区别去了)

  师:哪一字更可透出作者的“喜“呢?

  生大悟。一生马上起来说“是移字,有轻柔的感觉,是微风徐来,如果是大风猛烈地摇,就没有美感了,归有光是文人嘛,讲究一种雅气,也更能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又一次鼓掌。

  师微笑点头:好啊,我也要同意你的看法了。

  四、分析讨论后一部分的二三段: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悲才是本文的主调,后一部分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为什么说”可悲?“哪件事最能打动你?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

  生放声朗读第二、三段。找出了文段所写的几件事和细节描写。

  师:作者为什么说生“可悲呢“?

  生:感到了生活的沧桑,家道的败落。

  生:祖母、母亲和妻子先后离去,如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感到可悲了。

  师:每次读到“令人长号不自禁“,老师我也要长号不自禁了。这两段为什么如此感人呢?来看看老师我的改写,与原文比较它的表达效果。

  “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常到轩中来看看,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那样有大的出息。和阿婆谈起这些,心里就十分难过,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生:原文感人多了。

  生:原文有很多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很感人。

  师:是啊,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亲情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最朴实也是是易被我们忽视的,归有光先生就是用我们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最真挚的亲情,让简短平常的句子有了如此强的感染力。我们再来默读一遍,用心来细细体会。

  五、讨论分析最后一段。

  (1)写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选细节可谓别具用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问余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妻子转述娘家小妹问阁子为何物的天真好奇?(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没听清没记下来。)

  (2)作者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生:前面写得很悲,

  生:前面是直接写的,好像“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后面的很含蓄

  生:后面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托物抒情,读来更感人了。

  师:是啊,这里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

  生齐:直接抒情

  师:对,直抒胸臆,直接写出心中所感。写妻子时归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这两种手法各有其妙。下面看看老师代归有光写的结尾,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而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

  生:原句睹物思人,意味深长,老师你写的就太浅白啦.

  台上台下大笑,生鼓掌.

  师:就没人同意我的了呀?

  生笑.

  生:”亭亭如盖”,说明时间已过了很久了,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作者这份情感却历久弥深.,更见他对妻子的怀念之深了.

  师重重点头,”嗯,是比我写的要好”

  又一女生起立:老师你写的也很好,(全场大笑),语言很雅致,好像”庭院寂寂,馨咳在耳”.书上这一段是作者中年以后补写的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深沉了,抒情的方式也就含蓄了.你们是各有千秋.(全场掌声)

  师:谢谢你的理解!

  生都会意地笑了。

  六、培养运用能力,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两种写法中的一种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字。

  师:这就是直抒胸臆和借物言情各自的妙处了。上节课后大家都写了片断练习吧,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三个学生分别念了自己的短文。师生评点。

  师:归有光用了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的亲情,同学们,等你们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你们就更能体会一个中年男人的悲凉了,他少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败落,那种切肤之痛啊,我每次读来,也要“长号不自禁”了。我们再来用心细细体会用心细细地读一遍吧。

  七.生再读课文,轻轻地读,读出一点声来。

  八、作业:

  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秋风起,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两首诗都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所作。人们评这两首诗是“看似寻常最奇崛”,说说它们“寻常”在何处,“奇崛”在哪里。

  (提示:从细节与感情的关系上去探讨)

  (后记,第一次做实录,手忙脚乱,忙个不停,还是记少漏多,不能完全如实反映曾老师这一课的精彩了,其实曾老师妙语迭出,气氛轻松和谐)

  与会专家与教师互动点评,比较一致的是肯定了这一课的务实,对文与言的关系把握较好,重视语言的学习。

  方教授点评:对归有光的思想内涵的把握有一点点欠缺,定位在对母亲对妻子怀念的亲情上,对归有光之悲的挖掘不够。文章一开始就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分家,曾为兄弟骨肉,现“内外多轩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家道败落。归有光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发愤苦读求得功名以使家道复兴,无奈功名未竟,亲人却一个一个先后离去。这里的悲应该包含多重意思,家道败落、兄弟以邻为壑、人逝物亦非,怀念追想的背后是人世的沧桑,这是归核心的悲。学生对悲的分析有答到“沧桑”的,教师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点。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这样两个魅力:一是人的精神的魅力,二是有汉语言文学的美。若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钻研,没有自己的深度阅读,就难以上出自己的特色。教法、技巧都是表面化的形式,若过度追求,容易流于形式大于内容。

  [1]

《项脊轩志》教案 篇5

  邱龙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以及我,抒发深沉的。

  4第四段叙写自己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的悲凉相对比,更以“”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的悲凉相对比,更以“”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1]

《项脊轩志》教案【合集5篇】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相关文章: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7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0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案共9篇(项脊轩志教案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