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合集10篇】

时间:2023-08-29 12:17:08 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篇1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咬文嚼字》教案 篇2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说课稿怎么写?下面应届毕业生特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说课框架】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程序的设想。意图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

【具体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全书及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二单元内容分别为小说和散文,第四单元为自然科学小论文,而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二、教学方法(一)故事激趣法(二)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想和意图1.本文教学拟用三课时2.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

  3.培养学生阅读抽象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的兴趣及课外诗文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导入。(先述故事,后展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师总结导出课题:其实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就代表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严谨认真,反复推敲。而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将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称之为咬文嚼字。下面请大家看到第八课《咬文嚼字》(二)自学速读全文积累字词读音含义

(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学生细读全文2.先请学生谈对本文结构的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1)明确: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文。1—7段作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②为什么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3)齐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

  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咬一咬,嚼一嚼课外的文字。

(二)课外拓展迁移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三)小结,布置作业。

  1.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到“。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非浅。希望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努力发扬咬文嚼字的精神。

  2.看看自己以前的作文有需要咬文嚼字的地方吗?先自己修改,然后和同学交换修改。

  3.咬文嚼字---妙趣横生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招婿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咬文嚼字是什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1—2)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1---5)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4)

  为什么?字眼不同,意境不同(5)

  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蕴藉(6)文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7)

  滥用联想意义,导致套板反应(7)怎么样?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8)

《咬文嚼字》教案 篇3

  教学目的:1、学习领会本文所说的咬文嚼字的方法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精神

  3、学习评价本文观点,培养勇于质疑,不盲从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揣摩、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咬文嚼字。

  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文

  1、由苏小妹填字的故事,引入“咬文嚼字”。

  苏东坡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妹妹,叫苏小妹。一次,她出了一个填字游戏,让

  苏东坡在“轻风”和“细柳”、“淡月”和“疏梅”之间加入最恰当的动词。苏东

  坡不假思索就答:“不妨加‘摇’、‘映’二字,写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听罢摇头。苏东坡略加思索,又说:“那么,家‘舞’、‘隐’二字呢?改

  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如何?”苏小妹仍然摇头。坐在一旁的黄庭坚

  不禁问道:“那你说用什么字?”苏小妹脱口而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请大家将这三组动词作个比较,到底哪组好,为什么?引导揣摩:

“摇”、“映”二字太平直,缺少诗意。

“舞”字较“摇”字形象,有情趣,有美感;用“隐”字更准确,因为当时

  是“淡月”,映照的又是“疏梅”,梅枝上疏朗的白梅,在淡月下看不真切,故而

“隐“。

  第三组用“扶”字,比用“舞”字准确,因为是“轻风”,用“舞”字,摆

  动的力度似乎太大,而“扶”字,仿佛轻风扶着细柳在轻轻地荡秋千,既准确

  又富有情趣。一个“失”字更是用得奇崛,“淡月隐疏梅”,似乎是月亮有意地要

  藏起梅花,“淡月失疏梅”,则是月亮觉得丢失了梅花,惊奇地在寻找呢﹗

  苏氏兄妹讨论的问题,在古诗创作中叫“炼字”,又叫“推敲词语”。推敲一

  词由何而来?

  2、读课后资料《“推敲”的来历》、《王安石推敲诗句》

  让学生品味“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妙处。明确:“到”、“过”、

“入”三字都平庸,“满”字虽然强调了春意之浓,却毫无美感。而一个“绿”

  字,不仅有鲜明的色彩,而且似乎能让人感觉到春天到来,满山遍野的树木花草

  逐渐边绿的过程,有动态感,十分生动形象。

  这种推敲词语,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把它叫做什么?

  二、理解课题

  1、“咬文嚼字”一词的词典义:《新华成语大词典》:“过分地斟酌字句。”

《汉语成语词典》:(1)过分地斟酌词语;(2)喜欢掉书袋,即卖弄文采(3)

  可见,“咬文嚼字”一词,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在本文中是不是把它做贬义词

  用呢?显然不是,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斟字酌句”、“推敲词语”这样的词做

  标题,而用“咬文嚼字”一词?揣摩一下,这个词用做本文标题,有什么意味?

  2、揣摩标题意味。

  明确:此处作者不是用该词的字典义,而是突出这一成语的四个语素义。一

“咬”一“嚼”,突出了反复品位反复揣摩语言的意味。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运用语言要反对陈词滥调,力求创新的观点,这个词语做

  标题,就是创新的一个范例。

  三、理解课文中的咬文嚼字的实例。

  1、比较婵娟骂宋玉的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2、比较《史记》李广射虎同金若虚在《史记辩惑》里的删改。

  补充比较:杜牧七绝〈清明〉和改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遥指杏花村

  通过两个例子明白简洁同生动形象关系的把握,推敲词语要适合表情达意

  的需要。

  3、理解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运用词语联想意义的妙处。

  4、比较下列两例描写女子美貌的句子:

  此女子柳腰桃面,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着朱则太赤

  你觉得哪句描写的女子更美,为什么?

  联系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描写,使之明白使用语言力求创新的道理。

  四、小结推敲词语常用方法

  学生谈体会,然后归纳。

  板书:由此及彼——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敲

  由表及里——符合文章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并评价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程序

  一、理解课文主要观点

  1、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看书体会,本文作为一篇“美学文学论文”的写作特色。明确:在列举大量的实例的基础上来论证自己要说明的道理。

  2、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段,理解本段所阐明的道理,以及着段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全班学生集体朗读这一段,再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归纳其中论述的观点。

  明确:此处可分两层,1、2、3、句论述一层意思,4、5、6、句论述一层意思。

  从一层的三句话中,可归纳出观点:对文学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层观点归纳: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再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结构上起的作用:承上启下。第一层就前两段所举例子,说明阅读写作要咬文嚼字的道理;后一层启下,统领后文要论述的观点。

  3、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已经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题,学生继续完成2、3、4题。

  学生默读后文,在每一段中划记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根据本段内容,

  归纳出这一段的主要观点。

  讨论每段内容,的出结论。

  5段,表达观点的句子有:“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解5段内容,看哪一句最符合本段观点,作出概括。明确:就本段列举的例子,和作者所做的分析评论来看,主要说用语要能符合诗文意境,因此第二句才是本段观点,而其余两句是强调三段二层的观点,因此,本段观点归纳为:推敲词语,要从符合诗文的意境需要出发。

  6段,主要阐述了阅读写作中的用词,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论述了二者的区别;接着论述了联想意义的不易控制,联想意义在诗文创作中的妙用。

  分析以上论述,与推敲词语有关的论述,当是最后的观点,所以,归纳为:正确运用词语联想意义,可使诗文较丰富,较蕴藉。

  7段。找出论述句子:“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段内容,其主要观点是反对运用联想意义滑向套版反应,而应力求创新,故本段主要观点归纳为:运用联想意义切忌套版反应,而应力求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8段,分析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找出能总结全文观点的句子。明确:即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整理、明确全文的论证结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一、1、2段,列举实例,引出论题。

  二、3、4、5段,论述推敲词句要符合文章思想感情,论述“为什么”。

  三、6、7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运用字的联想意义要点,论述“怎么样”。

  三、讨论对本文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1、学生自由谈读后感。

  2、完成课后第四大题,学生再举读过的诗文的例子,深化理解。

  教师准备:(1)鲁迅改诗:“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2)揣摩“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沙漠,雁排长空”一句中四个动词,特别是其中的“走”字,似乎太平常,到底用得好不好?

(3)《登泰山》一文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一句的理解。……

  四、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自主学习》上的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评价作者本文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盲从的精神

  教学程序:

  一、要求学生对上课时学习的朱光潜的观点谈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二、引导重点理解评价课文第五段作者对贾岛“推敲”二字的评议。

(1)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理解作者此处的观点和分析。

  再次确认朱先生本段观点:选用文字要符合诗问意境。

  引导学生了解朱光潜先生对贾岛诗和韩愈的下“敲”字的评议:怀疑韩愈

  的修改认为“推”比“敲”好,因为是“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今他推。”

(2)教师出示贾岛全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让学生自己分析贾岛诗的意境。然后讨论:

  A、究竟用“敲”好,还是用“推”好。

  明确:用“敲”好,韩愈意见正确。因为,从诗中文句看:“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说明文中应有两个人,一个是“僧”,他到朋友李凝的幽居去,第三联写他回家路上情景,第四联抒情,所以才有同李凝的“幽期”。如果按照朱先生的理解,是僧自掩自推,那么回家以后,怎么又出来了呢?又是同谁“幽期”,“不负言”呢?

  教师介绍,贾岛曾有一段时期隐居寺内,作过和尚,是这次遇上韩愈,韩愈劝他还俗,他才又还俗的,所以一般认为,诗中的“僧”,就是贾岛自己,这首诗抒发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朱光潜先生这样一个大学问家,为什么会对这首诗理解错了呢?

  明确:可能是朱先生写文章时只凭记忆,没有翻看全诗,只是就这两句诗而

  评价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那么是不是朱先生本段的观点也错了呢?

  明确:这并不影响本段观点,例子也举对了,只是评析有误。

  D、从朱先生的举例,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教训?

  明确:使用材料一定要确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E、既然朱先生的这一分析有误,那么课本编者为什么还将它选入中学教材,而且特意编了一个练习,即第三题:“关于推敲的故事,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吗?为什么?”

  明确:这说明编者有意让我们懂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全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而且我们一方面要向朱先生学习,学习他博学广识,学习他在写文章时能信手拈来大量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吸取教训,做学问一定要严谨

  三、学生总结本文的论证方法。(略)

《咬文嚼字》教案 篇4

  江西省广丰中学 高翔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作者邮箱:

[1]

《咬文嚼字》教案 篇5

《咬文嚼字》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

  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

  一、“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1、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3、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解吗?

  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1、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

  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新课标第一网?

《咬文嚼字》教案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咬文嚼字》。

【说课框架】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程序的设想。意图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

【具体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全书及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二单元内容分别为小说和散文,第四单元为自然科学小论文,而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二、教学方法(一)故事激趣法(二)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想和意图1.本文教学拟用三课时2.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

  3.培养学生阅读抽象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的兴趣及课外诗文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导入。(先述故事,后展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师总结导出课题:其实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就代表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严谨认真,反复推敲。而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将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称之为咬文嚼字。下面请大家看到第八课《咬文嚼字》(二)自学速读全文积累字词读音含义

(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学生细读全文2.先请学生谈对本文结构的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1)明确: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文。1—7段作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②为什么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3)齐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

  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咬一咬,嚼一嚼课外的文字。

(二)课外拓展迁移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三)小结,布置作业。

  1.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到“。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非浅。希望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努力发扬咬文嚼字的精神。

  2.看看自己以前的作文有需要咬文嚼字的地方吗?先自己修改,然后和同学交换修改。

  3.咬文嚼字---妙趣横生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招婿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咬文嚼字是什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1—2)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1---5)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4)

  为什么?字眼不同,意境不同(5)

  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蕴藉(6)文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7)

  滥用联想意义,导致套板反应(7)怎么样?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8)

《咬文嚼字》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咬文嚼字》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二、如何克服套板反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

  二、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三、什么是套板反应?怎样克服套板反应?整理成一段文字。

  四、讨论课后第四题,并举出例子。

  五、参照《语文读本》,讨论课后第二题,并整理成一短文字。

  六、作业:完成第十课基础训练。

《咬文嚼字》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

  1)投影材料1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辨析比较句子的含义:不同句式的感情不同

  投影2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问题:这样改好不好?

  辨析明确:不好“这”字带有贬义

  2)投影材料3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辨析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视之,石也。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3)关于“推敲”的故事

  提问:“推”一定比“敲”好吗?(联想意境)

  辨析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投影材料4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明确: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释“圆”

  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效应”

  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材料5: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刻苦自厉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讨论课比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读本)

  一、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练习二)

  二、课堂交流,(开放式)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咬文嚼字》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

  2、我树林飞鸟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咬文嚼字》教案【合集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