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必备6篇】

时间:2023-08-30 19:20:55 教案

《陋室铭》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2、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2、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1、引入 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 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 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二、分析课文。

  1、范读全文,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提问: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

  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3、讨论、讲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指名背诵第一层。全体背诵第一层。

  (2)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指名背诵第二层。全体背诵第二层。

  (3)请学生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的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诵全文,全体反复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

  2、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陋室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课件2)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课件3)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 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第二课时

  一、 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 导入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四、文言知识归纳。(.课件16)

  五、.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陋室铭》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五)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

  (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

  (八)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1、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

  2、除了这些语句表现了陋室的不陋,其他语句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虽然不是很美丽,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自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仙,龙是为山,水增色,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暗指居室的主人。)

  3、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九)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八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推敲;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陋室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陋室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题旨难以酣畅表达,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必备6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教案6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6篇(《陋室铭》教学案例)

《陋室铭》教案12篇(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关于《陋室铭》教案3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12篇(陋室铭教案小结)

初二语文《陋室铭》教案设计大全3篇(短文陋室铭教案设计)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7篇 陋室铭短文教案

《陋室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

《陋室铭》教案集合15篇(陋室铭教学设计一等奖)

《陋室铭》教案(通用15篇)(陋室铭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