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8 16:11: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以供借鉴。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1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 )( ) qiā( ) 指一算 故弄xuán( )虚

  mǎ nǎo( )( ) 姹紫yān( )红 殷切( )

  匀称 ( ) 镶嵌( ) lí ba( )( )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

  五、研读探究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

  3、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六、品读鉴赏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

  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2

  单元小结(第4课时)

  作文 我身边高尚的人

  作文内容:

  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一个人

  作文要求:

  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起草作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练习写一个人。咱们一起来看看习作要求。

  二、审题

  1.默读习作要求,想一想:

  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要明确:A、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

  B、要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高尚的原因;

  C、把内容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2.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高尚精神?(不是只有伟人、名人才有高尚精神,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做出贡献,也体现了具有高尚精神)

  3、你打算写谁,为什么要写他?在小组里说一说,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交流。

  三、指导写作

  1.你打算分哪几部来写?重点写什么?

  交待“我”身边高尚的人是谁。

  通过一两件事,体现他的高尚精神。

  “我”要向他学习些什么。

  2.如果现在要你动笔写,你有哪些困难?(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四、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五、写完作文后,自己修改,在小组里互相修改。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看老师写题目。(师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自己先将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谁愿意来读一读古诗?指名多位读。

  3、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共享。

  全班交流。

  4、还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质疑。

  5、理解了诗意,你认为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板书: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

  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想象,发言。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1)指名说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8、请你也来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指名读,评价。

  背诵。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积累陆游其他的古诗。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4

  表达——美丽的大自然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感兴趣的美好的景物,并写下来。可供观察的景物有很多,包括一些自然景观,如日出日落、冬去春来、云飘雪降等;包括一些人文景观,如有名的公园、名胜古迹、幽静的乡村或是现代化的大都市等。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仔细观察,并把它写下来。在描写中抒发自己对美好景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⒈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并且能细致观察。在观察时做到观察有序、观察有物,同时要抓住所选景物的独特之处仔细观察。

  ⒉描写是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并能适时加以议论,借物抒情。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审题,弄懂文题的要求,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

  二、回忆学习过的写景的作文的基本写法。

  三、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作文时最需要仔细思考的。观察时就应该满含情感,要用一双含情的眼睛去观察自己所选择的'景物,在写作时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得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命力。

  四、要充分运用生活积累,把所选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写出来。

  五、阅读一些写景的作文或是名家名篇,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尤其是本板块学到的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也可以尝试着去运用。

  六、写后要反复诵读,学习自己修改。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这首名曲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首乐曲,一首中国民间二胡曲,世界指挥家听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独爱此曲。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你们知道是哪首音乐曲吗?(《二泉映月》)而它的创作者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阿炳,师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二泉映月》,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去感受《二泉映月》的苍伤与伟大,一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阿炳是一位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全世界伟人都为之感动的音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跃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3、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列写出了月色美,第二列写出了阿炳坎坷的经历,第三列写出了乐曲的旋律,这让我知道了《二泉映月》的背景和阿炳的艰辛创作。

  三、自主读文,披文入境

  师:阿炳是盲人,是孤儿。他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辛,他来到泉边,他听到什么?

  1、生自由读第4节。

  2、听到: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3、一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在阿炳小的时候,师傅曾带他到泉边赏月听泉,那时候阿炳听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四、自读自语,明理悟情

  1、默读第2节,划出带“听”的句子,读一读。

  2、读得好,在和师傅赏月时,师傅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一起读。

  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一起回答:没有)

  3、过渡:小阿炳什么也没听到,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什么意思?后来,阿炳长大了,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吗?

  (没有),那他听到什么?(齐读第4节最后一句)

  “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总结:阿炳并没有听到美妙的声音,听到的只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师傅说错了,(在第3节中找关键句:双目失明),你是怎么理解的。

  4、双目失明,阿炳看不到一切,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读第4节最后一句。

  师:你见过阿炳街头卖艺的情景吗?

  (播放有关资料,走近阿炳)

  5、你看到什么?

  师:阿炳坐在街头卖艺,他没有听到奇妙的音乐,他听到的只是“渐渐……“(最后一句)

  师: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呀,他双目失明

  他只能听到“渐渐……” (最后一句)

  师:他饱受着饥饿、病痛的折磨,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6、老天对阿炳是不公平的`,但阿炳被困难吓倒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师:他多么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大家拿起书“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为什么要通过琴声来倾诉呢?

  2、配乐读第5节。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着乐曲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边回荡,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动人的乐曲(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5、多么动人的音乐,多么伟大的音乐,一个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6、当阿炳沉浸在夜色中,忘我地拉起二胡时,他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7、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们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齐读最后一段。

  2、总结: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悲痛、哭泣……,但是,对于勇敢的人、坚强的人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阿炳 倾诉: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7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品12篇)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教案(合集5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男孩,别哭》优选教案范文3篇 六年级男孩别哭阅读题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8篇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政治八年级上册教案4篇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案道德与法治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0篇(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篇(人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11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4篇 六上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