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0篇

时间:2023-09-24 19:2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0篇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故事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全面、长远地看待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两个农夫”。

  二、自由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指导:将课文读通、读顺,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读得情况。

  3、小组内汇报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全班交流。

  5、评价总结: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后果。

  三、再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1、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讲故事。

  4、师生评价。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谈话: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3、小组内讨论。

  (教师引导:可以提示从文中的中心出发来提出建议,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文中结果。)

  4、全班交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可以作适当引导。)

  五、写出你的建议。

  1、根据讨论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分别给两个老农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

  六、学习“阅读小提示”

  1、指名读“阅读小提示”内容。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物价上涨)遭窃送命要全面考虑

  另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牛半价)遭瘟疫杀牛长远打算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说说你对天窗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

  过渡:天窗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指名读课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乡下的房子只有一排木板窗,但碰上大风大雨或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加深对天窗的理解。

  齐读课文第一到三小节。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自学生字词。藉、霸、宙。

  2、理解词语。(说说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新的词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3、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默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1—3)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第二段:(4—7)夏天阵雨来了时,晚上,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段:(8—9)天窗是神奇的,想象丰富的孩子会因此产生种种联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名篇《天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内容?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

  二,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2、交流汇报。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2)“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3)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4)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5)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些问题中有两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其它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梳理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三、深入研读,理解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二、三部分,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交流汇报,深入理解。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1)请两个同学分别朗读第二段中的两个事例。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比较句子:

  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是慰藉。

  (读一读,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老师引读第4、6节)

  2、为什么说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呢?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1)(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2)教师引读:我们把孩子的所看所想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老师的引读。

  3、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小组讨论,交流。

  4、出示: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齐读。

  那是不是有了天窗,我们人人都能看到种种事情呢?

  5、有了想象,我们才能看到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的世界。实际上,我们周围有许多机会,文章最后一节中加引号的天窗就是指一切想象的机会,我们要抓主机会,积极动脑,展开想象。

  五、体会文章中的想象。

  1、怎样才能想象得好呢?我们来看看文章中的孩子们是如何想象的?

  我们先来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

  “雨脚”是怎样形容的?(卜落卜落跳)

  “卜落卜落”写出了什么?(声音)

  他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观察仔细)

  还从哪些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带子似的、一瞥、掠过)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想象得好,首先要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呢?

  孩子通过天窗看到了雨脚和闪电,又怎样会想到雷和风呢?(因为两者有联系。)他不仅想到了雷和风,还想到了什么?

  个别读,齐读。

  他怎么会从“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从数量上展开想象。)

  还有什么?(从“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齐读。

  为什么从“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从黑色的颜色、大小、形状想象,而且这三种动物都是夜晚出来活动的。)

  男女生比赛读书。.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象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

  4、大家要不要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5.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六、总结课文。

  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拓展阅读:《童年,再这里留下脚印》、《月光饼》

  八、板书设计。

  来历

  天窗唯一的慰籍(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神奇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高处为观察点。

  2、自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

  (2)轻声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

  (3)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作者把它分别比作什么。

  (4)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1、第一学时读通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及。写作顺序和方法。

  2、第二学时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

  3、回忆《海上日出》的观察和。写作顺序与方法。

  (1)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日出。

  (2)重点写晴朗早晨的日出全过程。

  (3)日出过程从天、水色彩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富有情感的动作三方面写具体。

  4、《夕照》的作者又是如何观察与描写的呢?

  能了解到:

  (1)位置的变化——树梢——树杈——消失。

  (2)色彩的变化——橘黄色——微红——红云——象熟透的“大石榴”——像一团燃烧的烈火——消失。

  (3)动词:滑落——稳稳地站——向下溜了一截——出现——消失。

  5、读记词语:

  尽情、欣赏、迷人、挺拔、滑落、橘黄色、衰老、泻下来、镀上、顿时、晶莹、红润、波光粼粼、雀跃、杰作、踩碎、溜了一截、害羞、树杈、喜悦、石榴、溢出、矫健、绝妙、宛然、燃烧、油然而生、感慨、黎明。

  6、课后熟读课文,背诵1——4自然段。

  第二学时:

  1、写词语(见上)。

  2、填空:

  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____色的;没有了_____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房顶化作了____,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____;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泛出____,如____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____;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____太阳,渐渐变红了,像一只熟透了的____;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____。

  3、找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体会体会。

  重点体会: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和枝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幅在天尽头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

  (4)“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了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抓住描写夕照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最后两节。)

  5、词语积累。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词语。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六、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5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及准确精练的说明。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②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③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2)对词语的理解。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驯良:和顺善良。

  橡栗: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栗子,可食用。

  矫健:强壮有力。

  玲珑:精巧细致。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苔藓: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

  教案《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八》,来自网!

  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松鼠的影片,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要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一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在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从而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受年龄及阅读能力的限制,不一定体会得非常全面,教师应注意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思辩中激活思维。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四、相关链接

  布封(1707—1788)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后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毕生从事博物学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这部著作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并开创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尤其在物种起源方面,指出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的影响而变异。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尤其富于艺术性。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像。1777年,法国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其特点是擅于运用文学手法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与说明的巧妙联合。这种融合与记叙文的描写有明显区别。记叙文运用描写,目的是再现事物形象,把人物与事件刻画得具体生动,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而说明文运用描写,目的是为了进行生动说明,它只是在介绍说明对象的过程中,借助某些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事物的特点作一些形象化描写,从而起到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文艺性说明文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形象化描写手段,都要以准确性为前提,本文就是一篇说明的准确性与描写的形象性完美结合的范例。

  松鼠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类,松鼠科。小型兽类,体重约380克,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超过体长的一半以上,密生棕黑色长毛。体毛灰色,故又称“灰鼠”,也有暗褐色或赤褐色的。腹面白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2窝,每产4—6仔。经济价值很高,冬季的皮毛可制皮衣,尾巴可以制笔。教案《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八》,来自网!,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八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峻 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

  俏 俏货、俏丽、俏皮、俊俏

  桦 桦树、白桦

  蝴 蝴蝶、黄蝶

  矿 矿石、矿物、矿产

  恰 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

  厦 大厦、广厦

  2.多音字: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

  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

  4.词语:

  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

  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

  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

  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

  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多、美、温柔)

  (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绿而像海)

  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

  (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

  (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答案如下)

  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 多 温柔

  林海 林 绿 像海 热爱

  花 繁 绚丽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7

  学习目标:

  ★学会“箩、杭”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提示明要求

  ◆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桂花雨)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语句悟情感

  ◆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a.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b.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自己的感受。

  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c.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朗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积累语言求发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

  ◆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准备:鲸进化的图片,和VCD;投影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上来就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体形大)

  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鲸的体形大的?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二)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出示鲸的.图片,指明上台摆败看。

  (3)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三)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出示鲸的进化图片,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们就来写一写

  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鲸,来自大海深处。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练笔。

  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9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2.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3.抓住关键语句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

  1.“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2.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男”字组词,表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预想回答:男婴、男孩、男青年、男子、男子汉。

  2.你知道中外历能称得上男子汉的有谁吗?

  预想回答:岳飞、杨家将、巴顿、成吉思汗、林肯……

  二、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男子汉”。

  注意从哪几方面写的,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预想回答

  1.他对食物有足够的兴趣;

  2.他崇拜父亲,认为父亲无所不能;

  a) 他有独立的要求,要求独立做事;

  b) 他不轻易掉眼泪;

  c) 他沉着面对生活挑战。

  三、教师主持讨论

  有的同学认如何为小学一年级新生做开学准备为男子汉应该是男性的成年人,应该是健壮的、刚强的,而文中写的是男孩,不能称他为男子汉;有的同学则同意作者的观点,认为他可以算是男子汉。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课文,看看作者为何称这个小男孩为男子汉。

  要求:申明自己的观点: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达到进一步熟悉课文的目的)

  四、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段文字,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们家的男子汉”的特点。

  我们家的男子汉:他有独立意识;他刚强,不轻易落泪;面对不得不做的事,他坦然接受。……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五、品味本文描写细腻、语言的风趣幽默。

  学习方式:由临近的四个同学组成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比一比谁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比比谁找得多。

  六、写作练习

  利用周六日或放学以后的时间,到自己居住的大院或街道,观察几个小朋友玩耍时的情景,描写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0篇相关文章: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7篇(小学教学语文教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有关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6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阳光计划参考答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篇

有关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5篇(一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计划)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5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

将相和语文教案9篇 统编版将相和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翠鸟》3篇 三年级课文《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