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3篇(书愤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9-29 11:22: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书愤》教案3篇(书愤教案一等奖),以供借鉴。

《书愤》教案3篇(书愤教案一等奖)

《书愤》教案1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

  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 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 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 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 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 情。全诗以“愤”为意 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 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

  这是 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 》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 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 些区别。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 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书愤》教案2

  一、导入

  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诗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书愤》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时南宋政权建立已有60 年的历史。

  宋高宗: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本来,在与金的对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胜利,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一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投降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

  南宋文臣武将中的.主战派们仍然怀有收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张妥协退让,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风,从国势和兵力看,南宋没有收复中原的绝对优势。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们的内心世界都相当压抑和激愤。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这时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他的内心自然是十分压抑和激愤的,《书愤》一诗便是这种压抑和激愤的必然产物了。

  三、朗读课文

  1、 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诗人为何而愤?诗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

  2、 “世事艰”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

  问:诗人遥想当年,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中,如何具体展现“气如山”?

  3、“空自许”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

  4、对于悲怆的个人境遇,诗人抱着怎样的心态?

  5、总结:

  6、对比赏析

  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写了诸葛亮,两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结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加以赏析。)

《书愤》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

  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

  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 “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书愤》教案3篇(书愤教案一等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