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案7篇 绿色的蝈蝈教案

时间:2023-10-21 13:41: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绿色蝈蝈》教案7篇 绿色的蝈蝈教案,以供借鉴。

《绿色蝈蝈》教案7篇 绿色的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课前准备:

  了解文章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新课

  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昆虫是这个家庭的一类成员,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昆虫?能用概括的语言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出示投影片(昆虫)。

  这都是自然界中的昆虫,你能从中辨认出蝈蝈和知了吗?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蝈蝈捕食知了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同学们来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1、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选自《昆虫的故事》)

  2、给下列字注音、解词(投影出示)

  注音:狩猎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篝火

  解释:喧嚣

  弱肉强食

  整体感知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课文内容

  2、作者给蝈蝈起了多少个名字?都有什么意义?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读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下面分四人小组研读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

  2、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

  3、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

  4、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重点写了哪方面?

  5、(1)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

  (2)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这些食物,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抓住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3、通过比较手法突出特征。)

  揣摩语言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传神的语句,并请说出理由。

  运用优美的语言,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突出事物的特征。

  作业

  搜集蝴蝶的材料,运用今天所学写动物的方法,完成《蝴蝶》全文。600字左右。

《绿色蝈蝈》教案2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之父”的法布尔,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了巨著《昆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一篇的《绿色蝈蝈》。出示课题

  一、速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_____”划出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特征和习性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2.用波浪线划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二、自主交流

  1.特征和习性:形体特征、声音特征、食性

  2.语言欣赏:有感情地朗读你选择的精彩语句,并把你的独特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合作研讨

  作者对绿色蝈蝈在本文中用过哪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共同探究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学法小结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生动传神的形象描写,又有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无处不体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拟人手法。这使文章语言自然、亲切,生动感人,增强了可读性。

  3.比较衬托。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吃甜食时,用英国人吃牛排来衬托;这样写不仅突出了蝈蝈的习性,还给读者带来了真切的体验和美好的享受。

  六、作业

  1、连词成段:任意选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10个左右的词语,写一段话,要求有几处运用了拟人手法。

  2、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昆虫记》。

《绿色蝈蝈》教案3

  教学内容

  年级学科 初一语文

  教学课时

  共 两 课时

  第 二 课时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究研讨课文内容

  2、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4、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文学特色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调板听写,提问词义。

  蟋蟀 果酱 狩猎 篝火 和睦 雌雄 糖浆 篡夺 姊妹 干涩

  2、问作者;本文作者( )是( )国 ( )学家,从体裁上看,本文是客观说明与文学色彩并重的( )。

  3、文主要写了蝈蝈的叫声,( )及其( )。

  二、研读课文: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本文为什么以法国国庆开篇,这与本文内容有何联系?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一闹一静两种气氛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2、 作者是如何引出蝈蝈的?先从哪个方面介绍了蝈蝈?

  (明确:本应在夜间休息的蝉的一声哀鸣,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先从蝈蝈的歌声写起。)

  3、蝈蝈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它有哪些习性?

  ( 明确:外形: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5、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通过细致的观察。)

  6、8-10段对说明蝈蝈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蝈蝈的食性的补充说明。)

  7、最后一段写什么内容?

  (和睦共居)

  8.本文在说明蝈蝈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明确:作比较 举例子

  蝈蝈的特点

  比较对象

  追捕蝉

  鹰

  同类相食

  螳螂

  蝈蝈的特点

  比较对象

  叫声

  蝉

  喜欢吃肉

  螽斯

  9、本文在说明蝈蝈时采用了什么顺序?

  (逻辑顺序:叫声——外形——食性——共居)

  10、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典型例子,分析明确:

  生动传神的语言;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拟人手法:使文章亲切自然,增强了可读性。

  11、学完本文,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

  学生总结归纳并回答,引导学生从本文的写作特点方面总结。

  三.语言运用:

   造句练习:

  扰乱 沉寂 静谧 隐隐约约 连绵不断 夜色苍茫 津津有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及配套练习习题。

  2、 学习法布尔潜心研究小生命的可贵品质,借鉴其写法上的特点。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生命。字数在500字左右的观察性说明文。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

《绿色蝈蝈》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

  《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用简洁语言归纳 )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绿色蝈蝈》教案5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蛔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绿色蝈蝈》教案6

  一、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五、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绿色蝈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4.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5.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6.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7.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8.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艺笔调生动;

  2)语言传神形象;

  3)拟人贴切自然;

  4)比较突出特征。

  9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10.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绿色蝈蝈》教案7

  《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级上《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目标明示】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重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重点)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

  【目标导学】

  一、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要求:(1)去粗取精;(2)扫描跳跃阅读;(3)思维集中;(4)眼脑直映。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

  1、本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绿色蝈蝈?

  2、在文章中找出对绿色蝈蝈外表描写的句子。

  3、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

  四、品味探究。

  1、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作者是如何引入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来写蝈蝈的?有什么作用?

  五、小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和小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看,看看谁能猜到你写的是谁或哪种动物。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 ) 大颚( ) 吮取( ) 低劣( )篡夺( ) 喑哑( )( )窸窣( )( ) gōu ( )火 shu( )猎 贪ln( ) 哀ho( )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 )

  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 )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 )

《绿色蝈蝈》教案7篇 绿色的蝈蝈教案相关文章:

绿色蝈蝈教案9篇

《绿色蝈蝈》优秀教案(5篇)

绿色蝈蝈教案(汇总8篇)

绿色蝈蝈课文读后感3篇(绿色的蝈蝈阅读感想)

初一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3篇(绿色蝈蝈优质课教案)

2022昆虫记绿色蝈蝈读后感4篇(《昆虫记》之绿蝈蝈读后感)

绿色蝈蝈读后感4篇 昆虫记绿色蝈蝈的读后感

《绿色蝈蝈》教案推荐3篇(绿色的蝈蝈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