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篇 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3-11-06 18:0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篇 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阅。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篇 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神秘嘉宾

  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

  二、新知教学

  1、2个条件

  (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教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

  课件出示:

  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

  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

  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

  2、3个条件

  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

  红:我不是22

  黄:我不是22,也不是9

  蓝:

  师:现在你能确定吗? 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

  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

  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为什么?

  3、送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

  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入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4254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 )( ) 30=( )( ) 24=( )( )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125 6(125)

  =725 =660

  =360(元) =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 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 1 3552

  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

  =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516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 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

  =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3)练习:10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 (2)1512

  =27[( )○( )] =15[( )○( )]

  =27[( )○( )] =15[( )○( )]

  =27[ ]=15[ ]

  =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 )]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 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2516

  =25(44) =25(28)

  =2544=2528

  =1004=508

  =400=40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篇 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不含括号的运算》教案范文3篇(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5篇

小学四年级周记范文3篇 小学三年级周记100字

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计划3篇(小学体育四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周记范文3篇 小学三年级周记200字

有关小学四年级春节作文600字4篇 小学生四年级春节作文

小学的小学四年级作文700字5篇(四年级作文70字左右)

精品小学四年级周记5篇(小学四年级优秀周记大全)

小学四年级作文:暑假里的打算3篇 暑假里的打算作文怎么写

有关小学四年级作文3篇(小学4年级的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