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教案7篇(八年上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1 18:1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初二上册语文教案7篇(八年上语文教案),供大家阅读。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7篇(八年上语文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望岳》知识点

  首联岱……未了。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赏析:以设问统领下文,写惊叹仰慕之情,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高耸入云,蕴含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未了:不尽。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颔联造化……昏晓。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给了它,山南山北的天色分成明暗两部分。赏析:“造……秀”,表现泰山景色神奇秀丽的特点。“钟”:集中、汇聚。用字精当,言简义丰,极富神韵。拟人,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拟人,用字精当,炼得极好,用词精准,言简义丰,极富神韵,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利剑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成不同的景观的样子,从侧面表现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高耸陡峭、挺拔险峻、高大雄伟的特点。该联虚实结合,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颈联荡胸……归鸟。译文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睁裂。

  赏析:“荡胸……归鸟”,写细望,夸张,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泰山迷人景色的陶醉,表现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生”“入”: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会当……山小。译文一定要等上泰山的最高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显得矮小了。

  赏析:“会当……山小”,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再次突出泰山高峻,表现诗人广阔的心胸和非凡的气魄,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望岳》复习指南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3.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5.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7.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七八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全诗以“望”字为线,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气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介绍文学常识。他出门远行是否顺利呢?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7、圈划韵脚,对比刚学的陆游《诉衷情》中“尤”韵的开口大小和声音效果,体会声韵选择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3、朗读加深体会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x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x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x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x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xxxxxxxxxxxxxx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x;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教读课。

  紧扣教学大纲,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应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而运用注意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制定若干个教学目标,为了实施目标,需相应地采用演示、投影、讲解、谈话、讨论等诸方法,藉以引起和推动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课前准备:

  1.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抄在小黑板上。

  2.准备赵州桥及该桥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图和卢沟桥的教学幻灯片。

  3.教师自制一个简易的桥梁演示模型。

  4.为每个学生印一份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节录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

  (一)教师说出课题,简要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洨河 张 匀称

  2.解词:惟妙惟肖 绝伦 古朴 奇观

  (三)展示教学目标

  1.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2.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说明选材的代表性。

  3.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运用已有的桥梁知识,通过想象设计未来的桥梁。

  (四)阅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1.(教师板书题目,先写石拱桥然后在这三个字前再加上“中国”二字),提问: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是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的。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作者写石拱桥用了①、②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将桥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并分别放置100克砝码让学生体会上述两点。

  明确:桥梁呈弧形的叫拱桥;桥梁和河面几乎平行的叫梁桥。

  4.作者写中国石拱桥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和第③自然段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概括──具体

  5.请将第③自然段分层次,并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分四层意思。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6.看书,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看介绍的大致顺序是否一样呢?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

  (学生读书,教师打出幻灯:赵州桥、卢沟桥)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7.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8.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一)、(二)、(三)、(四)作了具体介绍。学生解说:略。

  9.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10.教师总结:以上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1.下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

  12.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明确: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然后由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明确:注意词句顺序,合理周密。

  13.完成教学目标四。让学生想象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的?(发阅读材料)

  学生发言略

  14.总结、布置作业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

  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

  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6

  一、说教材

  《保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主读课文。该单元以“当代视线”为主题,即当代生活的所见所闻,介绍当代的科学知识、当代的生活方式等。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它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个结尾是一种幽默,是一种讽刺。文章通过画家购买推销员的一系列产品带来的无限烦恼,最后又回到当初的秃脑袋的故事,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欺诈现象。结合新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知识,掌握作者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初步领会本文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商业欺诈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

  《保修》课本剧

  第一场(生发剂)

  推销员:(上场)大家好!我是一位专门从事头发事业的推销员,那里有光头我就往那里跑。听说这儿有个画家是个光头,我今天去拜访一下。有道是小小的头发,大大的发财。(敲门)

  M先生:谁呀?(开门)请进

  推销员:您好,我是来帮您解除烦恼的。

  M先生:我可没有什么烦恼。身体健康,作品得到好评,收入充足,不缺钱花。”

  推销员:那您就没觉得再缺点什么吗

  M先生:对不起。我已经加入了人寿保险,有房又有车,刚刚又买了许多好股票。

  推销员:您聪明,能干,事业有成。看您那聪明的脑袋就像撒哈拉大沙漠一样寸草不生,就像南极冰盖一样闪闪发亮。

  M先生:(摸着脑袋,不好意思)这个吗……

  推销员:(打开皮包,取出装有绿色液体的小瓶)您瞧,我给您带来了优质生发剂

  M先生:(接过拿在手里,看标签)就是这个吗?不过,我试用过很多种生发剂,可还没有碰上过令人满意的商品,哎,你们这产品怎么是绿的。

  推销员:那是因为这种生发剂他是植物性的,您看液体里的绿色小颗粒,那是生头发的种子了。往头上一抹就把头发的'‘种子’播种在皮肤这块‘园地’上,保证一周后撒哈拉大沙漠变成非洲的大草原,南极冰盖上长出热带雨林来。

  M先生:真的吗(拿在手里,仔细的看)

  推销员:这是高科技产品,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效果惊人的神奇。就是价钱贵了点,因此,一直以来只有少数有限的上层阶级的成功人士在使用这种产品。

  M先生:(自言自语)高科技产品,一周后就能长出头发来。我先试用一下,有效果了我再买,行不?

  推销员:这可使不得,假如光用样品,就完全能生长出头发来,本公司的营业可就难以维持了。您如果不买。

  M先生:说得倒好听,可我不上那份当,买,可以。不过,没门儿!这是你们惯用的手法,我信不过。”

  推销员:您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这里有保证书。保证您立即变得满头浓发,想马上拔都拔不掉。若是过了一个星期没有效果,就给您退钱。您看保证书有一流银行的担保,您还怕什么呢?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仔细体味作者笔下草原的“柔美”。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想像的精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笔下草原的“柔美”。

  难点: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精致的想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在学习了原野的《静默草原》后,草原人对草原独有的感受一定让你记忆忧新。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福建的女作家楚楚她又是如何看待草原的!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在你们已经预习过的前提下,再把文章仔细阅读一遍,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写草原,这篇文章在内容上和《静默草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写草原,都写出了草原辽阔,无边无际这一特点,但又有不同。前一篇突出写了草原苍茫辽阔的特点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其中的不自由感、局促感、单一感显得比较独特,总的来说是讲草原的壮阔雄浑的美。而本文分不同章节,分别写了草原上的鲜丽的胖草、柔顺的矮云、可人的笑花、绮丽的薄虹、温柔的小水、朴素的长歌”,突出了草原的鲜亮、温馨、柔和的美。

  三、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按学习小组进行语言探究)

  在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大家找出自己认为最妙处,并说说理由。按学习小组进行探究。例:

  1、仔细体会加点词语所调动的想像。如:

  那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每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

  用“灵醒”一词,包含亮丽、鲜活、醒豁、灵动,有生命活力的感觉,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刺激想像,还有拟人化的想像成分。全句中既有从生机活跃、生命活力的角度想像的,如“生命跃跃欲试”“挣脱”;又有从最自由的个性行为去想像的,如:“恣情率性”;既有从五官刺激的角度想像的,如:“毛孔出油”;又有从感官转到心理感觉去想像,如:“心旌摇荡”。

  2、仔细体会想像的精致。如:

  ①它们自由得就像思想一样,东奔西跑,变化无常。

  ②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全惹笑了。

  ③虹是大地和天空之间的软桥,云和草地是桥下的流水,人和牛羊是水中的石头。

  ④小水虽小,但明净如眸,周遭绿草如睫,正是‘毛眼睛’的眼波盈盈流转。

  比喻成套,想像精致。想像精致指要具体而微,特征鲜明。人的思想是最不可抑制的了,用来比喻变化自由的云再贴切不过了,再加上“东奔西跑,变化无常”的特征细说,这就是想像的精致。用一个笑话引起满堂哄笑比喻一大片的花一刹那全开放,这样明显的表象特征关联是非常具体传神的。最后一句,把睫毛都画了出,又加上年轻漂亮姑娘长睫毛大眼睛的毛毛眼,这就是精致的想像。

  3、仔细体会加点词语的新颖独特,生动传神。如:

  ①它们就是要花着自己的`花,叶着自己的叶,美着自己的美。

  ②它们是大自然自己的花,是大自然亲自生下来的,属于“哺乳植物”,而不是人工用种子栽培出来的“卵生植物”,更不是移植、嫁接出来的“试管植物”。

  ③草原上的花长得小鼻小眼小耳朵的小模样,成堆成片地簇拥在一起,让人错以为他们总是在眯眯笑着,羞涩淑女的抿着嘴笑不露齿;阳刚豪爽的朗声大笑,有风的时候更是笑得前仰后合、花植枝乱颤。”

  例①“花着自己的花,叶着自己的叶,美着自己的美”是词类的活用、变异。把一个双重动宾结构的词组给予压缩,显得干脆、有力、简结、工整、新鲜,还有了一份坚决的不容置疑的力量。

  例句②运用较少见的修辞手法——仿拟(也叫仿词)。即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临时置换其中的部分成分,使其以新鲜的面目出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风趣的享受。如将“哺乳动物”仿拟为“哺乳植物”,又再顺延仿拟为“卵生植物”“试管植物”,因有前后文的阐述,读者完全能领会。

  例句③比喻、拟人的用语别致传神。

  四、小结:

  所谓的“文如其人”在这两篇同为写草原的文章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静默草原》中的草原,是一个在草原长大的彪悍的蒙古男人的眼中、心中的辽阔苍茫的草原,它是壮美的;而《草原散章》中的草原,是一个在南方女子眼中的鲜亮、温馨的草原,它是柔美的。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7篇(八年上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3篇(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四维目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二年级优质课教案上册语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篇(一年级语文园地二上册教案)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8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春》7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3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全册文库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

初二人教版语文教案6篇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教学设计(必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