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锦集7篇】

时间:2023-11-22 09:12:52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复习新知】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高一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高一地理教案 篇3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高一地理教案 篇4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

  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高一地理教案 篇5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2讲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课前准备】

  位于美国西海岸的硅谷是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中国北京的中关村是是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之一,阅读课本第68页的知识窗,分析归纳这类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特点。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诊断

  在城市功能区中,工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工业地域与城市工业区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前两问,再结合对教材的预习和思考,尝试回答第三问。

  在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认识工业企业得以存在的条件,进一步考虑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理解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的内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理解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的内涵

  ①指导阅读课本3-2-4、3-2-5图及文字材料。

  ②展示导学问题:三者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工业联系为什么会促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有什么优势?理清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填写图1、图2中的相应内容。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及时填写图1、图2.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导学案,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理解生产联系、空间联系和信息联系各自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区别。认识工业集聚的优势。认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指导阅读课本3-2-4、3-2-5图及文字材料。

  ②展示导学问题:三者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工业联系为什么会促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有什么优势?理清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填写图1、图2中的相应内容。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及时填写图1、图2.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导学案,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理解生产联系、空间联系和信息联系各自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区别。认识工业集聚的优势。认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

  (1)在下面的纲要图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3)工业地域的规模逐渐扩大,则有可能形成工业城市,如我国的石油城;钢铁城等。

  [内容解析]工业联系分三种,其中生产联系是工厂之间存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如钢铁厂和机械制造厂之间、汽车零部件厂和整车厂之间;空间联系又叫基础设施的联系,即不同工厂是为了利用某工业区提供的道路、水电供应、通信、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彼此间不一定存在生产联系;信息联系是为了信息交流的方便而彼此接近。由于各工厂之间存在工业联系,导致工厂在一定地域发生集聚,工业集聚带来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能力、获得集聚效益的优势。工业集聚又最终促进了工业地域的形成,有的甚至形成专业化的工业城市。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工业集聚有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集聚又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集聚,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另一种是新兴工业集聚,其往往是为了控制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有良好的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创新。

  探究活动2:工业过分集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工业分散的现象。读课本知识窗“日本工业地域的变化”,想一想日本工业地域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工业地域分散的原因和条件

  ①阅读课本知识窗“日本工业地域的变化”,想一想日本工业地域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工业得以分散分布条件是什么?

  ②指导学生阅读“福特汽车生产网络图”思考下面的问题,思考工业分散的另一种原因是什么?

  ②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小组代表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发言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工业集聚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出现的工业分散现象。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分为二地评价问题以及为问题寻找对策的理念。

高一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过程: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自然天体人造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

  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重难点释疑

  1、具有太阳系行星的一般特征

  类地行星: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征: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小、平均密度大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特征:质量、体积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特征:距离太阳远

  2、具有与其他行星相似的运动特征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三存在生命的行星重难点释疑

  1、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地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是指太阳系具备了八大行星有一致的公转方向和互不干扰的运行轨道。2、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保证有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地球引力足以保证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并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因温度升高产生大量水汽,水汽通过如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等形式溢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并在低洼地汇集形成了孕育了原始生物诞生的海洋。

高一地理教案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思考】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环节:课堂反馈、小结

  【讨论】欣赏漫画“乐在其中”

  【思考】漫画中反映了什么地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何后果?请提出解决措施?

  【总结】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布置作业】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高一地理教案【锦集7篇】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的教学计划6篇(高一地理教学计划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7篇(高一地理学科教学计划与措施)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9篇 初二地理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教师总结(精品13篇)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7篇(地理七上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教师述职报告【精品15篇】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汇总8篇】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0篇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10篇 普高高一地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教案3篇 新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