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7篇)

时间:2023-12-21 17:08:29 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

  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 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

  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

  1、复习:

(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

幼时记趣教案 篇2

  心得的方式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此时我的主要工作是解答疑问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有学生提出“之”字在课文中有代词和助词两种用法,我提示学生回忆“之”字的第三种用法,很快有学生回答“之”字在《郑人买履》中做动词使用。这样我就把“之”字的用法作了归纳,明确了它的三种用法。文学性是文言文的重要属性,也是教学的重点。对《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中“文”的教学,我首先做的工作是有层次的反复诵读。第一步是由我自己范读,提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语速、轻重音和停顿。接着由学生自读和齐读,让他们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乐趣。接着请学生找出文章写了哪些趣事,并且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口味和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件加以品读赏析,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在个别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细节,鼓励答案的多样性和感受的独特性。比如在比较“怡然称快”和“怡然自得”两词时,同学回答得不太理想,我的解答注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言文在选字用词上的精妙之处。又如在讨论癞蛤蟆为何是庞然大物时,学生形成两种看法,我都予以肯定。文言文的文化因素是教学的一个较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传承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比较重视穿插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如在分析“观蚊如鹤”时提到了“鹤”这个传统意象,又拿“来鹤亭”、“放鹤亭”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遗迹作为例证。在课文最后延伸拓展这一块要求学生将现在与古代儿童的娱乐方式进行比较,找出现代生活的一些不足:活动空间封闭、缺乏想像和艺术性,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由于初登讲台,自己的设想不能特别好地在教学实际中得到落实,教学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

幼时记趣教案 篇3

  在讲授《幼时记趣》一文时,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节课,我主要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我的要求非常简单:课堂上,尽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翻译课文(虽然,这篇课文不要求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协作,翻译课文。先是自己对照注释翻译;然后是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站起来对照小组成员翻译,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每节的发言人不一样,这样保证大部分人有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机会。在小组翻译后,我请了两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然后补充少字、多字以及翻译不准确的地方。下课时,根据学生的发言质量,小组评分。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不打断课堂的流程。第二课时,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趣事,然后讨论:这些趣事背后的原因,再顺便分析了一下课文的思路。最后,链接中考习题,检阅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这课的学习,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看到学生激情学习,非常开心。事实上,学生的激情,也点燃老师的激情;学生的开心,老师也更加开心。

  课后我反思:

  1.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悟,在阅读中思。

  2.小组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

  3.小组最后的评价,一定程度上调到小组成员的学习。

  4.文言文、现代文不能面面俱到,讲一点,日积月累,定能有所>收获。

幼时记趣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是什么?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目力好

  ②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是什么?

  “细视”“神游”“以……为……”

  (①观察细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幼时记趣教案 篇6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 稚 明察秋毫 纹理 物外 强

  素帐 唳 怡然 称快 凹凸

  以……为 …… 邱 壑 神游 浓 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是什么?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目力好 ②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是什么?

  “细视” “神游” “以……为……”

  (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板书

  欣赏群鹤舞空图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欣赏青云白鹤图 富有想象

  神游山林 喜欢探索

  自然奥秘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篇7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 稚 明察秋毫 纹理 物外 强

  素帐 唳 怡然 称快 凹凸

  以……为 …… 邱 壑 神游 浓 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是什么?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目力好 ②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是什么?

  “细视” “神游” “以……为……”

  (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板书

  欣赏群鹤舞空图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欣赏青云白鹤图 富有想象

  神游山林 喜欢探索

  自然奥秘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7篇)相关文章:

幼时记趣教案参考【优秀5篇】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3篇 幼时记趣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