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10篇

时间:2023-12-23 14:4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10篇,供大家参阅。

八年级物理教案10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10.9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称重法” 。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____N.

  3.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____N. 计算 F浮1=____N.

  4.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____N. 计算 F浮2=____N.

  5.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____N. 计算 F浮3=____N.

  6. 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____N. 计算 F浮4=____N.

  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ρ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ρ液单位为千克/米3 ,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0.6dm3,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 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称重法”

  F浮 = G-F (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八年级物理教案2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八年级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知道光速是3× 108m/s。

  4.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得到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学器材:

  水槽 激光笔 水 牛奶 烟饼 镊子 烧杯 滴管 纸杯 蜡烛 火柴 玻璃砖 投影仪 电脑

  教学过程:

  一、 新课教学

  1.利用“影子”现象引入新课。

  学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则邀请学生进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图片,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导: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也许学生根本讲不出来。)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种与光有关的现象,它的形成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

  2.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过,观察水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水中的光线看不清楚怎么办?(滴几滴牛奶)

  光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气中通过,观察空气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空气中的光线看不清怎么办?(喷一些烟雾)

  光在气体(空气)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气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过,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现象描述: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 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 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阅读教材【生活 物理 社会】有关“小孔成像”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研究伟大成就。

  【学生实验】按照教师提示,分组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

  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

  (4)月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阳,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月球挡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

  5.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学生阅读“激光测距仪”介绍材料。

八年级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5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不仅属于《机械与人》章节的重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年级(初二)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能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判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知识。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知识都融汇交织于此。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非常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内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8年级物理学习一年以来的收关之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层次和高度。

  4、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验让学生真切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考验学生的实验探究,创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 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学们储备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践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主意少数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高度。

  5、根据本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两个教学时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理解机械效率,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达到对机械效率的切实理解,掌握实验探究各种机械效率的方法,为下一节实践探究各种机械效率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部分为实践探究课,同学们应用上节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机械在多种情况之下的机械效率,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机械效率的认识理解,同时能够利用所掌握和发现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来源、联系等关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③掌握通过实验、实践探究、测量和分析计算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机械效率,然后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层次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3、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 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对机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能够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识。掌握实验探究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 教学设备和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滑轮、细线、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等

  六、 设计思想

  本堂课应该有以下几点突出表现:

  1、教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知识的灌输者,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实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首先由生活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然后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最后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切实的体现物理科技知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切实的掌握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

  4、巧妙铺垫,预留学习内容,为下节实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流程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用简明、形象的问题引入新课题

  3、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4、小习题训练,检查知识掌握程度

  5、对机械效率深层次,高高度的理论分析,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课后作业,以及下节学习内容

  7、总结

  八、 教学详细环节以及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简单的知识构建

  1、让学生选择搬运砖块的方式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回答,让其说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碍因素所做的功。

  总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运送砖头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际使用机械的时候,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额外功。

  3、引导分析机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②表达式:

  ③说明:<1>: 数值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2>意义和作用:评估机械的性能,效率。

  学生活动:翻看书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对知识点加强记忆。

  (二)实验探究,切实体验实际,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向提问如何进行实验体验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机械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和回答,教师引导

  2、学生分组实验,采集数据,分析计算,并且把各组数据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行评估。

八年级物理教案6

  【教学内容

  电流的磁效应;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教材分析

  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方法,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安培定则。

  【学情分析

  学生已研究了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并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针发生偏转;对条形磁铁的磁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简单的判断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2.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奥斯特的图片、事迹介绍,感悟奥斯特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体验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形成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习惯。

  【课程资源

  教具准备:电脑平台、实物投影仪、学生电源、螺线管演示器、小铁钉、长直导线一根、干电池3节(带电池座)、小磁针4个、导线若干、多媒体、铁屑、纸杯(内装 9 V 电池、小电磁铁组成的电路)。

  学具准备:铁钉、铅笔(或木筷)、铁屑一小包、小磁针四个、长直导线一段、干电池三节(带电池座)、塑料圆筒一个、导线若干。(分12个学习小组)

  【教学流程图

  魔术引入课题──探究奥斯特实验──介绍奥斯特实验,对学生进行物理史教育──由现象设疑,如何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学生探究活动:缠绕螺线管──学生探究活动:检验螺线管通电后产生磁场──学生探究活动:探究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学生探究活动:探究改变螺线管磁场的方法──师生探讨得出安培定则──学生课堂练习──知识回顾──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纸盒吸铁,然后提问学生:此盒中可能是什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断开开关,再去接触铁屑,由不能吸引铁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此时教师将纸盒打开,让学生明白,刚才产生的磁可能跟电有关。

  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相关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1.探究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呢?

  学生回答:看他能否吸引铁屑。利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检验。

  教师:一个电池能吸引铁屑吗?我们怎样做才有可能产生磁呢?

  学生回答:要有电流……要形成一个电路,电路闭合才有电流。

  教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想?

  小组讨论后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所述对该实验进行演示。

  学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向全班交流。

  过渡: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早在1820年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

  2.播放奥斯特实验的操作方法。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

  教师提问:看了这个实验后,大家觉得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相比,有哪些不同吗?

  视频中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那么大,而我们实验的时候却那么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在实验中利用短路获得较强的电流来增加磁性。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呢?

  设置问题过渡: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发现把导线绕成一圈一圈的螺线管状,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就大,下面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螺线管,怎样做呢?

  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探究1:制作螺线管

  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演示螺线管的缠绕方法。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制作两个螺线管,为了缠绕方便,请大家一个缠绕在铅笔上,一个缠绕在铁钉上,比一比,看谁绕得即快又好。

  教师: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

  学生制作螺线管教师巡查,学生展示。(对展示的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

  探究2:通电螺线管吸引铁屑

  教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成功地绕好了螺线管,下面请每个小组给螺线管通电,然后去吸引铁屑,看哪一个螺线管吸引的铁屑最多。

  学生实验。教师巡查,不能吸引的小组讨论解决,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通过吸引铁屑的多少让学生内心明了用铁钉的实际意义)。

  探究3: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情况

  教师设问:刚才同学们的探究已经证实了通电螺线管能产生磁场,它的磁场以前研究的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说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学生回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磁场分布情况呢?(教师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判定办法。)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并在圆圈中画出小磁针,把小磁针的N级涂黑。

  教师:演示用铁屑研究螺线管磁场分布的实验。

  教师将用铁屑做的演示螺线管磁场的分布投影到银幕上并播放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探究4: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师提问:如何改变螺线管的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路不变的情况下,将螺线管掉头,看看螺线管中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

  学生: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教师: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判定的方法呢?(出示投影),下面请大家看画面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我们能否受到某种启示呢?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看蚂蚁和猴子说的话,小组讨论。

  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如果我们自己沿着电流方向走,北极在哪一边?你能用右手来概括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规律吗?

  教师:伟大的物理学家安培通过实践发现在我们的右手上找到了规律,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总结的规律规定为安培定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并教会学生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N极端。出示投影,让学生熟记安培定则歌。

  学生练习:将长直铝导线缠绕在黑色的胶管上,假设电流从螺线管的左流入右流出,应该怎样判断?如果电流从螺线管的右边流入左边流出呢?再改变螺线管的缠绕方向试试看?

  教师投影,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三、交流小结、随堂练习、总结评估(帮助巩固知识,让物理走向应用、走向社会)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新的体会。

  2.布置作业:

  (1)反馈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2)知识拓展:研究你家或附近住宅楼的电动门是如何工作的,主要靠什么控制门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走进生活:研究牵牛花、菜豆的茎缠绕的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观察葡萄、丝瓜的卷须的缠绕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看看与我们研究的磁场与电流方向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电生磁

  一、电流的磁效应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

  3.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 N 极端。

八年级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 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 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2.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 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教学仪器】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二)分组实验器材(每组):乒乓球三个、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及小木块个一个

  (三)多媒体网页课件,

  (四)校园网BBS系统+投票系统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 观看多媒体视频:

  (1).风暴的肆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2).刘翔110米栏的冲刺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刘翔在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奋力冲刺,勇夺金牌的场景。

  教师评述:对!刘翔用他的速度征服了全世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里你又能发现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刘翔也是运动的,具有动能。

  2. 活动:投掷乒乓球

  教师:请每一位同学从实验盒中拿出一个乒乓球——全体起立!——目标,老师手中的气球,我们比比看,哪一位同学能够准确命中!预备——发射!好,请认为刚才命中目标的同学举手。请你来谈一谈,你是如何判断你的乒乓球命中气球的?

  学生回答:我看到气球被乒乓球推动了。

  教师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又可以如何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气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动能。

  教师提问:从以上三个事例中,你能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吗?

  学生回答:物体都对另一物体做了功,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学生讨论事例的共同点,引出探究的主题——各种形式的机械能

  (二)、新课讲述

  板书(投影):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动能。

  由学生的讨论,引导至对动能及势能影响因素的探讨。

  教师提问:关于动能,你能提出一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讲述实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应保证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时,又要保证两次实验物体的质量保持一致。

  板书(投影):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教师提问:之前的活动中,扔出去的乒乓球落到地面后又会弹起,请同学们想想,除了动能,还有哪些形式的机械能呢?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教师继续发动其他同学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重点突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运用。

  板书(投影):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 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 利用多媒

  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

  2. 你学会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8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三、教学过程

  1、显微镜

  讲显微镜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等较小的物体,要想看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用一个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这就引入了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照课本图3.5-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特别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望远镜

  学过显微镜之后,学生知道了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可以制成显微镜,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照课本图3.5-2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对于视角的问题,只要作简要的介绍,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

  3、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八年级物理教案9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

  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

  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八年级物理教案10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6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7篇(七年级政治上册做更好的自己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

九年级政治教案范文3篇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8篇(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9篇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蝴蝶的家》教案【必备11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8篇

一年级音乐《春晓》教案6篇 一年级音乐课春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