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5篇

时间:2023-12-29 18:2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5篇,以供借鉴。

高中语文教案5篇

高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景中见情,因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尝试诗词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景与情关系的处理

  2、意境美的把握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由音乐(<<阳关三叠>>)引出有关别离的'话题,略说离别种种,导入课文。

  2、听配乐朗诵<<雨霖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初步感受本词的魅力。

  3、设问:

  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略)

  4、重点讨论分析借景抒情中景物选择安排的妙处,寒蝉长亭晚都门\兰舟千里烟波(上阕),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阕),实现目标

  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附:八声甘州柳永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高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感受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说明性文字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辨别信息、筛选信息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2、讲读结合,以读带读。

  媒体设计

  图片、文字、视频综合运用。

  教学思路

  一、导入

  在记叙、议论、说明三类文字中,你最喜欢读哪类文字?最擅长写那类文字?为什么?(以多媒体展示)

  (说明:以问题的方式导入,学生会以此展开对旧知识体系的回顾与筛选。)

  二、探究阅读。分层消化

  1、无目的阅读——筛选信息混乱。

  说明性文字真的让大家手足无措、知难而退吗?

  (说明:教师以质疑方式引入,要求学生在教师不做任何要求的情况下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自己所获得的最明确的信息,进而引导学生:说明性的文字并不难,因为每个人读一遍都会有收获。以此鼓励阅读说明性文字的信心,激发阅读兴趣,但教学重点并不在此,在于探究:同一篇课文为什么大家得到的信息不一样?原因何在?)

  明确:辨别信息、筛选信息与每个人的经历、学识、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有关,何况我们要求的是无目的阅读。(多媒体显示)其实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阅读目标,所以我们只有明确阅读目标,才能在阅读中少走弯路。

  2、有目的阅读——筛选信息。

  教师按照思维的规律,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和学生一块设置阅读目标,并有目的地依次展开设置好的阅读目标:

  文章说了什么——文章怎么说的——说这些有什么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观点有哪些?

  (2)作者阐明的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是什么?

  (3)第1、2段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5)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说明什么?

  问题的多少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在这样依次展开的阅读中,学生会发现他们的答案、信息统一多了。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为什么统一多了?

  因为有了阅读目标。

  那么一篇文章阅读目标一般从何而来?

  从题目、作者、中心句中来。

  (说明:这是整体筛选信息。)

  怎样解决以上问题呢?通过对信息的辨别和筛选。怎样辨别和筛选呢?你刚才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自己想,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向教师咨询,最后共同归纳(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强调规律):

  整体信息的筛选:

  关注题目、作者(知识积累)、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总结句、总提句、过渡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看清文章结构。

  局部信息的筛选:

  句式特点、长句的层次,重点词语、代词的指代作用,修饰成分。

  教师在这个时候用视频播放有关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有关影片,学生看完后重读课文,巩固深化理解信息的筛选。

  (说明:以上内容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视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教师在问题的选择上,知识的明确、归纳上,时间的分配上都要因地制宜,若按两课时计,应把后面的内容放入下一课时。)

  三、巩固拓展欣赏品味

  1、以多媒体展示两段文字,让学生进行整体和局部信息筛选的练习。

  2、利用筛选信息的方法,欣赏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通过这样的说明性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尤其注意虚词的运用。

  明确:看似生冷枯燥的文字,其实正透着作者那严谨不苟的科学态度,因为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文如其人,达尔文正是以这样严肃、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精神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这种精神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

  随着教师的明确强调,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达尔文的科学著作及后人对他的评价的图片与文字,使学生的理解立体起来。(党红英)

高中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二、我们刚感受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三、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反之则相反。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

  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读全诗。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和X X一X X一X一X 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集体朗读。

  六、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

  记得在学《威尼斯》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过其中的景色描写,透过这些景色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记得王国维对此概括的一句话吗?在写作中,景色的描写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写作个简单的练习,大家来写写“雨”。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绘,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们说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围就是意境(以《沁园春?长沙》作示范)。所以我们发现要理解一首诗歌对于对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来,我们看这首诗,很明显也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简要分析,“自”“空”:该怎么理解?改为尽,皆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八、分析本诗的关键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颈联两句诗中写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联简要分析,谈谈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九、以此类推,用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两首杜甫其他的两首诗。《春夜喜雨》《春望》

  十、背诵

  十一、作业布置,背诵,抄写四遍

高中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欧 ·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号 冥冥中

  三 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 (12—36)苏艾 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 (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 (51—55)结局 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四 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二.人物分析

  1.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曼去世

高中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以领悟文义、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养

  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3.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诗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更庆幸的是,诗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诗里,我们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获得了性情上的陶治,更获得了心智上的滋养。古诗如此,新诗亦如此。

  二、写作背景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三、作者介绍

  闻一多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

  四、题目解说

  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鼓励的呼唤。

  六、全文分析

  1、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参考: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2、第二、三节,主要内容是?

  明确: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参考: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4.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明确: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八、写作特点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九、补充资料

  1.“三美”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高中语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

高中竞选播音员演讲稿3篇 高中播音员竞选稿新颖独特

高中生自我评价(汇编10篇)

高中生学习方法演讲稿精彩13篇

高中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1篇

高中贫困生申请书9篇(父母离异高中贫困生如何写申请书)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7篇(语文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有关高中春天的作文300字3篇(高中写春天的作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9篇(地理学习自我反思)

高中除夕的作文4篇(除夕作文600字作文高中)

高中学生调查报告5篇(高中生调查报告主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