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6篇(二上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31 15:51: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教案6篇(二上语文教案),供大家参阅。

高二语文教案6篇(二上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1

  8月末——9月份

  第一周:《归去来兮辞》(主备人:王晓美)

  《滕王阁序》(主备人:何延斌)

  《逍遥游》(主备人:于忠斌)

  第二周:《陈情表》(主备人:何延滨)

  文言文复习月考卷

  第三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主备人:于春霞)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备人:王淑艳)

  第四周:成语训练(主备人:邵克昱)

  病句训练(主备人:于忠滨

  10月份

  第一周:诗歌鉴赏(主备人:杨柳)

  《蜀相》(主备人:张羽)

  《书愤》(主备人:王雪茜)

  《一剪梅》(主备人:杨柳)

  第二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项羽之死》(主备人:于春霞)

  《庖丁解牛》(主备人:丛慧)

  《菩萨蛮》(主备人:孙娜)

  第三周:《梦游天姥吟留别》(主备人:孙娜)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主备人:王雪茜)

  《扬州慢》(主备人:王晓美)

  第四周:《六国论》(主备人:何延斌)《伶官传序》(主备人:于忠斌)

  11月份

  第一周:《虞美人》(主备人:于忠斌)

  第二周:《菩萨蛮》(温庭筠)(主备人:何延滨)

  第三周:《阿房宫赋》(主备人:王晓美)

  第四周:《西门豹治邺》(主备人:丛慧)

  12月份

  第一周:《种树郭橐驼传》(主备人:丛慧)

  第二周:《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主备人:于忠斌)

  第三周:小说阅读训练

  第四周:语言表达与运用

  1月份:

  材料作文立意训练

  期末总复习(做套题)

高二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介绍怎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样鉴赏小说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找对话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高二语文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我授课的班级一个是文科班,一个是理科班,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成绩都很一般,但学习态度都尚可,根据这个现状,我在《论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的指导,力求教法与学法统一,尤其强调课前预习。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整理生字新词与重点文言现象到手册上,以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提高把握文本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读、自疑、自解,体会沂水春风的意境,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评价,把问题引向深处,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选择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予以导入,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明确指向——各言其志,顺利进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关于“志”的讨论。

  2、整体感知(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读课文和填写空格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熟悉,并且同时注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排除阅读障碍,梳理文言字词与文言特殊现象。预习到位的话,学生很容易理清问志,述志,评志这条思路,然后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铺垫。

  3、深入研读(再读文本,了解志向)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较三子之志与曾点之志,进而关注曾点的志向。主要学习方法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可以通过阅读自主完成,难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须要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积累起来。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进而关注曾皙,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想象并概括“沂水春风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他人的看法,在互动中进步,在切磋中成长。

  4、探究学习(三探)

  这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计划用时15-20分钟。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现状,在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入他人的评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联系前面所学过的三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与点”的原因。课堂组织形式是小组探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确定讨论问题,确定讨论时间,确定讨论形式,防止学生浑水摸鱼,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讨论阶段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很多问题浮于形式而没有深入追究其内涵。

  这探讨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学过的课文,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一致的。

  其中较难较难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与点”说明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心。可以抓住学生存疑心理,适当引入课外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也可提示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明白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正好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预设:春秋乱世背景,孔子治国之道,孔子政治理想,沂水春风图)引入材料:杨树达《论语疏证》,《朱子语类》

  而第三步则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期望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通过展示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于丹《论语心得》等现代名家的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论语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5、链接:《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原有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解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考察《论语》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荷丈人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和孔子积极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业:背诵曾点的志向,并谈谈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积累文言文化常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并为我所用。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疑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较贴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个性发展,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表格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但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储备,课外拓展还做得不够主要还只是立足于文本,课外资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学生在分析概括时拘泥于文本,而无法根据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将自己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忽略的地方,今后需改进。

高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机动的写作特点。

  教学假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懂得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懂得其意义和用法,接着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考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懂得,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已,结束,学习不能够结束,不能够放松,不能够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解释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解释学习能够使人提高自个儿、转变自个儿。)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解释学习能够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解释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能够已”。

  第3段:解释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3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运用学习、运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运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运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运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啥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本事,擅长运用处界条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个儿,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能够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释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对照,解释学习必须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来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能够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安排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高二语文教案5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论民本

  【学习目标】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学习过程】

  自学自导

  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重点字词、句式,用10分钟时间做“基础扫描”。

  2.讨论5分钟,解决“基础扫描”遗留的问题;尝试着用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基础检测”。

  一、基础扫描

  1.说说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②诛之,则不可胜诛:

  ③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④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⑤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⑥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⑦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⑧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辨析下列词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⑴莫:①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②从者病,莫能兴:

  ⑵就: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②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⑶诸:①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 ②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⑷者: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②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③二者不可得兼: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基础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jì) 粢盛(shèng) 桀纣(zhòu)

  B.所恶(wù) 走圹(kuàng) 不赡(shàn)

  C.仓廪(lǐn) 孝悌(dì) 狗彘(zhì)

  D.艾草(yì) 鸡豚(tún) 庠序(xiáng)

  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积聚,储藏) B.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相互)

  C.诛之,则不可胜诛(责骂) D.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埋怨)

  3.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则诸侯皆为之驱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C.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4.下面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丛驱爵者,r也

  B.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下列句式结构相同的两项是(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

  B.为丛驱爵者,r也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7.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三、提升训练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译文:

  3.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译文: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文: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高二语文教案6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

  诗的艺术风格。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四、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二课时

  一、题解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高二语文教案6篇(二上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8篇 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元宵节作文800字高二【汇总10篇】

高二下学期班主任教学总结14篇

高二语文期末总结报告通用5篇

高二学期末班主任评语8篇(高二第二学期班主任评语)

高二通用技术工作总结3篇 高二通用技术报告

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总结6篇(高二数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精彩8篇)

高二年级下学期工作总结【通用5篇】

高二开学典礼演讲稿合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