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4篇)

时间:2024-01-01 19:51:59 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数实物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数数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2.结合"先估计再数"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估计的习惯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体验不同的数数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教学过程:

  一、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老师想给好朋友写封信,于是我就去买了一个信封,写好了信放在里边,贴好就去邮局邮信了,你们猜我的信邮出去了吗?

  (学生说结果并说明理由)如果学生说不出是因为没贴邮票,教师加以引导。

  2、教师继续刚才的故事:咱们书中有各种各样的邮票,小朋友帮老师选一张好吗?

  二、教学新课。

  (一)数邮票。

  1.教师出示邮票图片,学生帮老师选一张自己认为漂亮的邮票。

  2.这么多漂亮的邮票,有多少张呢?咱们来猜一猜。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猜猜有多少张)

  1.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张呢?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数一数)

  2.小组交流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些邮票的摆放是很有规律的,可以一排一排的数,即:10张、20张、30张、、、、100张。

  (二)、比赛的形式数珠子。

  师:小朋友们,咱们来比赛,看谁的眼睛和脑子最快。好不好?

  1.教师出示3组珠子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

  2.评出数的快并且对的,评出前三名。

  3.全班交流,让前三名同学先说己数的方法,再全班交流自己的数法。

  (三)、数花生。

  1.教师提出题目要求。

  2.小组之内完成,并交流自己数的方法。

  三、练一练。

  1.出示图片,学生数。教师观察学生数数的方法,可以适当给予指导。

  2.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再实际数一数。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十几减9的练习课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课后小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略

  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5-20=5(个)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34-30=4(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想一想,说一说。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6

  课题名称 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育器材摆放的图片对比,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2. 借助给气球分类的活动(教材例1),学会分类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统计;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3.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的分类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用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计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张摆放体育器材的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上体育课的时候,你更想从图一找到喜欢的 球还是图二呢?为什么?

  生:图二。因为摆放得很整齐。

  师:看来大家更想从图二找到自己喜欢的球。图二的各种球都很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一眼望过去就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球了。像图二这样 ,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类与整理。(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1气球图片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 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们手上拿着很多漂亮的气球。

  师:是的,我们看到了小朋友们手上拿着很多漂亮的气球。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分一分吧,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每种气球各有几个呢?

  师:有三个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课件出示第一个小朋 友的 做法 :

  第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我先分一分,再数一数。先分成糖葫芦形、爱心形和球形,然后再去数分别有几个。

  (2)课件出示第二个小朋友的做法:

  第二个小朋友是用了边数边画的方法;首先在纸的最下方把这3种气球的形状画出来,然后数一个画一个,这就是第二个小朋友整理出来的结果。

  (3)课件出示第三个小朋友的做法:

  第三个小朋友就不喜欢这么麻烦,他先在纸上画出这3种气球的形状,然后直接在气球类别下面写出数量,他就这样把它简单地表达出来了。

  师:分完之后,你 们发现了什么?

  生:球形的气球最多,有5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最少,只有3个。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呢?

  生:还可以按颜色来分,有红色 、黄色和蓝色三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两位小朋友 按颜色分类整理出来的结果吧!

  课件出示按颜色分类的`图片。

  三、巩固提升

  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把同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来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的其他标准进行分类,比如物体的用途、大小、轻重等等)

  课外延申:通过直观图片体验生活中的分类

  第一张图片:超市的水果分类(节省顾客购物时间)

  第二张图片:图书馆的书本分类(方便读者找所需书本)

  第三张图片: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五、课后作业

  放学后,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房间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家人、同学或者朋友交流自己的成果。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1 2 3 4 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5)班现有学生50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探究交流意识和基本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已达学习目标,对学习数学产生了一定兴趣,能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特别对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虽然上学期期末测试成绩不是非常理想,但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可以确定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课堂和数学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本学期要继续使已基本形成的兴趣保持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积极性,进一步抓好基础知识。同时,本学期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从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掌握好。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掌握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6.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措施:

  1.课前备课必须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设计当堂检测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个别学困生当面辅导。

  2.重视课堂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具体的情境,灵活运用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审题,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6.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

  1.认识图形(二)(3课时)

  以内的退位减法(10课时)

(1)十几减9……1课时

(2)十几减9的练习课……1课时

(3)十几减8、7、6……1课时

(4)十几减9、8、7、6的练习课……1课时

(5)十几减5、4、3、2……1课时

(6)十几减几的练习课……1课时

(7)解决问题……2课时

(8)整理和复习……2课时

  3.分类与整理(3课时)

  以内数的认识(9课时)

(1)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1课时

(2)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课时

(3)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2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5)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6)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5.认识人民币(5课时)

(1)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的进率……2课时

(2)简单的名数变换和加、减法……2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2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3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3课时

(4)小括号……1课时

(5)连加……1课时

(6)连减……1课时

(7)整理和复习……2课时

  7.找规律(4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7,6 加几

  教学目标:

  1、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式子,初步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3、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预习学案:

  9 + ( ) = 108 + ( ) = 107 + ( ) = 106 + ( ) = 105 + ( ) =104 + ( ) =108 + 18 + 28 + 35 + 58 + 58 + 68 + 87 + 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多媒体演示:通过信息图提出问题:

  问题1: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问题2:2好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生甲:……

  学生乙:……

  教师: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道题,值得表扬。这节课我们来研究7,6加几。(板书课题:7,6加几)。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9,8加几,帮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起点,便于学生有效地利用旧知识主动学习新知识。

  二、探索新知

  教学7加几的.进位加法。

(1)创设情景列算式。课件演示(小试身手)

(2)出示问题探究 6+5

  6+5的演示图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想法。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在6+5中,将5分成4和1,6和4加起来得10,10+1=11。

  学生乙:6+5,将6分成1和5,5+5=10,10+1=11。

  学生丙:6+5可以先数6个再数5个,合起来为11。

  教师:同学们说的想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

  7+4=□ 7+7=□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集体订正。

  教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的想法。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后,派代表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6加几和刚才学习的7加几有相似的地方吗?哪些地方相似?

  学生:7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6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4和几,都是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10后,再加余下的数。

  教师: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规律,真不错。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6+6= 6+8= 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集体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找6加几、7加几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检测案

  教师:我们学习了7,6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能不能说出所有7,6加几的式子呢?学生先自己写算式,再把写好的算式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视频展示学生排列好的式子:

  7加几的式子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6加几的式子有:

  6+06+16+26+36+46+56+66+76+86+9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学生:这样从0排到9,很好记。

  教师:请同学计算出每道式子的得数。学生回答。(略)教师动态演示各式得数。

  教师:请同学们自制7,6加几的口算卡片,并且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教学意图:用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算式的掌握水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单数和双数;初步了解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猜想、验证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求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单数和双数。

  1.情景引入。

  师:春天到了,数宝宝们手拉手排着队去森林里玩。

(板书出示主题图)

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〇

  请学生比较两个队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如果用小圆点来表示数宝宝的个数,像这样两个一列地在方格里排成的图形,就叫做数图。

  2.摆数图。

(1)教师在方格上演示摆数图。

(2)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在方格纸上摆数图。

  3.找特点,分类。同桌合作先找所摆数图的特点,然后把这些数图按形状进行分类。板书出示(或多媒体演示)分类结果。

  师:右边边框是折线的数图都是单数,右边边框是直线的数图都是双数。板书出示课题:单数和双数。

  4.反馈练习:要求:先判断数图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说出它表示几。

  二、探求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1.提问与猜想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如果任意拿出两张数图拼成一张数图,结果会是什么数?接着小组合作,每人拿两张数图拼一拼,并列出一道相应的加法算式,然后观察小组4个人的拼图,问学生发现什么规律了。

  2.实践与验证

  小组上黑板边操作边汇报。

  例如: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 〇〇

  6+4=10 4+5=9 3+5=8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并提示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3种结果?

(板书:单数+单数=双数双数+双数=双数单数+双数=单数)

  3.巩固练习书本第2大题第一行(看数图,写算式)。

  三、实践与运用。

  1.计算:(第3大题)

⑴先判断和是什么数,再计算。

  4+8 6+8 2+1 9+3 9+5 9+7 9+9 10+9

⑵独立计算。

  2.出示题4

  口答:大组找规律接龙赛,每组开火车往下接5个数。2、4、6、(8、10、12、14、16)1、3、5、(7、9、11、13、15)20、18、(16、14、12、10、8)19、17、(15、13、11、9、7)

  小组派代表说说接的是什么数?

  3.数宝宝玩累了,想回家休息,两个队伍要接成一个队伍往回走,想想,它们的队伍里有没有单个的?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四、总结与评价。

  师:今天你们都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得如何?谁的表现最棒呢?和是双数和是单数

(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1、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C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三、观察与测量。

  1、谁离大树最近。

  房屋

  5厘米

  3厘米

  蚂蚁大树

  4厘米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4篇)相关文章:

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工作计划范文4篇 小学数学年度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工作总结10篇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小学画图教案5篇(画图形教案)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9篇(8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

实用的小学五年级英语作文3篇 春节英语作文五年级五句话

小学四年级自我介绍11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6篇(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体育教案范文6篇(小学1年级体育教案全集)

小学语文教案大全3篇 小学语文教案简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