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时间:2024-02-03 15:46: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欢迎参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学习难点

  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杜甫,字(),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因任校检工部员外郎,又被称为杜工部。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 ”),诗人被尊称为(“ ”)。

  2释题:

  (二)课内探究

  1朗读。学生先齐读,教师再范读。指导朗读,把握节奏、轻重、缓急。

  2 内容概括。

  (1)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大家讨论后明确。

  (2)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1—3节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3赏析第一节诗。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4赏析第二节诗。

  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5赏析第三节诗。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6赏析第四节诗。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由此可见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拓展延伸

  1相关资料。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勃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到了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胜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诵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草堂作诗题联,咏志赞叹。

  2、写出你所积累的忧国忧民的诗句。

  (四)训练检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几句诗可称为“生花之笔”这几句诗是:

  2描写茅屋被破坏,茅草纷纷下落情景诗句是:

  3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作者凄惨、黯淡心境的诗句是:

  4追忆自己坎坷生活的经历,表明诗句动荡的诗句是:

  5表现作者博大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进一步体会杜甫诗叙事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难点:杜甫诗作的叙事精炼,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 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三、 欣赏图片

  四、 读课文

  五、 理解赏析第一节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怎样呢?秋风卷茅板书

  六、 理解赏析第二节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群童抱茅 板书

  七、 理解赏析第三节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板书

  八、 理解赏析第四节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九、小结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十、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你知道哪些?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犹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十一、诗文积累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知道哪些?

  得万安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

  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

  3.指导学生朗读

  (四)深入课文,疏通文意

  1.诗歌翻译

  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板书体现)

  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五)问题探究

  1.精读一二三节,并赏析揣摩诗人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2.“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学生小组讨论)

  (六)情感升华

  再读文章,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相关文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8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7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8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8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