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教案7篇(高三化学教材)

时间:2024-02-10 11:20: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三化学教案7篇(高三化学教材),欢迎参阅。

高三化学教案7篇(高三化学教材)

高三化学教案1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__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三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使学生了解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简单生产过程;

  3、使学生了解合成洗涤剂的优缺点;

  4、使学生了解油脂与日常用品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油脂的氢化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复习酯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

  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肥皂的合成和肥皂去污原理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哪些能作为供能物质?

  [生]糖类、油脂、蛋白质。

  [引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第二类供能物质—油脂。

  [板书]第三节油脂

  [展示]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的.样品。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油脂,它们外观有何不同?

  [生]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

  脂肪:固态油脂

  油:液态油脂

  [师]对。室温下,动物油一般呈固态,叫做脂肪,植物油一般呈液态,叫做油。油脂是脂肪和油的总称。

  [板书]油脂

  [问]有些同学认为多汽肥肉,就会使人发胖,因为肥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那么不吃肥肉就不能使人发胖吗?人体内的脂肪都是由摄入的动物油脂转化成的吗?

  [生]不是。摄入过多的糖类了可以使人发胖,因为糖类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

  [师]好些同学怕吃胖,脂肪多了不好看。其实,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当人进食量小,摄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持机体消耗的能量时,就要靠体内的脂肪来提供能量,满足机体需要。每克脂肪提供的能量比每克糖类提供能量的2倍还多!而且油脂还可以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适量的油脂。

  那么,油脂和前面学过的汽油、柴油是不是一回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汽油、柴油的主要成分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生]属于烃类。

  [师]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油脂却属于酯类,下面我们来讨论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物课上讲过的三大营养素的代谢,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分解生成什么?

  [生]甘油和脂肪酸。

  [问]什么是甘油?

  [生]丙三醇。

  CH2—OH

  CH—OH

  CH2—OH

  [师]请大家写出其结构简式。

  [学生板演]

  [讲述]油脂就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那么前面我们提到过哪些高级脂肪酸。

  [生]硬脂酸、油酸。

  [师]请同学们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板演]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1COOH

  [讲述]还有一种常见的高级脂肪酸叫软脂酸,化学式为C15H31COOH。

  [副板书]软脂酸C15H31COOH

  [问]这三种高级脂肪酸哪些是饱和的?哪些是不饱和的?

  [生]硬脂酸和软脂酸是饱和酸,油酸是不饱和酸。

  [师]请同学根据酯化反应的原理,写出上述三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的结构简式。即硬脂酸甘油酯、软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

  C17H33COO—CH2

  C17H33COO—CH

  C17H33COO—CH2

  C15H31COO—CH2

  C15H31COO—CH

  C15H31COO—CH2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C17H35COO—CH2

  [学生活动]

  [讲述]我们用同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反应生成的油脂中有一个烃基是相同的,这样的油脂叫单甘油酯,而天然油脂大都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称为混甘油酯。若用R表示烃基,则油脂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R1--COO—CH2

  R2--COO—CH

  R3--COO—CH2

  R1、R2、R3相同为单甘油酯

  R1、R2、R3不同为混甘油酯

  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的混合物

  [过渡]那么油脂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油脂,说出油脂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比水轻、不溶于水。

  [问]在炒菜时,如果衣服上溅了油,往往用汽油擦洗,这是为什么?

  [生]油能溶于汽油,且汽油易挥发。

  [板书]易溶于有机溶剂。

  [讲述]工业上也正是利用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性质,用有机溶剂来提取植物种子里的油。在日常生活中,炒菜后的油锅如何洗涤?

  [学生甲]用热碱液洗。

  [学生乙]用洗洁净洗。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但用热碱液洗和用洗洁净洗反应原理是不同的,用热碱液洗涉及到了油脂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油脂有哪些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混合物,结构中往往含有不饱和烃基。那么依据油脂的结构特点,油脂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

  [师]对。油脂和H2发生的加成反应叫油脂的氢化。下面请同学们以油酸甘油酯为例,写出油脂和氢气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1)油脂的氢化

  C17H33COO—CH2

  C17H33COO—CH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C17H35COO—CH2

  +3H2 →

  [教师讲述并补充反应条件]这个反应常温下是不能进行的,往往需要催化剂和在加热、加压的条件下进行。那么油脂的氢化反应在工业上有何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96第一段。

  [过渡]油脂作为酯类,能发生水解反应,那么酯类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高三化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写出1molH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在101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kJ的

  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L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高三化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等概念,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原理;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注意事项。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请回忆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2.从微观(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角度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是放热的,而有些反应是吸热的.?

  3.叫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表示,单位一般采用。

  在中学化学中,一般研究的是在下,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4.对放热反应,△H为数,即△H0;对吸热反应,△H为数,

  即△H0。

  5.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6.举例说明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区别?我们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H表示,单位一般为kJ/mol。当△H<0时,为放热反应;当△h>0时,为吸热反应。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

  (1)注意△H的“+”与“-”,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为“+”;(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3)方程式要配平,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通常以燃烧1mol物质或生成1molH2O(l)为标准。

  (4)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无注明通常指101kPa和25℃)

  【评价】

  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热量,△H0;反之,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热量,△H0。

  1.4克硫粉完全燃烧时放出37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2>△H1的是().A.2H2(g)+O2(g)=2H2O(g);△H12H2(g)+O2(g)=2H2O(l);△H2B.S(g)+O2(g)=SO2(g);△H1S(s)+O2(g)=SO2(g);△H2C.CO(g)+1/2O2(g)=CO2(g);△H12CO(g)+O2(g)=2CO2(g);△H2D.H2(g)+Cl2(g)=2HCl(g);△H11/2H2(g)+1/2Cl2(g)=HCl(g);△H2

  4.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O2(g)=2CO2(g);△H=-566kJ

  CH4(g)+2O2(g)=CO2(g)+2H2O(l);△H=-890kJ

  由1molCO和3molCH4组成的混和气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A.2912kJB.2953kJC.3236kJD.3867kJ

高三化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高三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目标:

  1.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 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

  ②加入 :

  ③加入 :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 、 、 、 溶液 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 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 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 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 ,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 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 B. C. D.

  2. 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 的浓度,可加入( )

  A. B. C. 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 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 ,发生如下反应:

  和 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

  A. 较弱 B. 较弱 C.两者相同 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 与 的求法:

  弱电酸中 浓度: (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 浓度: (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 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 )。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 溶液中 ,如需生成 沉淀 高中学习方法,应调整溶液的 使之大于 。

  (2)要使0.2mol/L 溶液中的 沉淀较为完全(使 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 溶液,使溶液 为 。

  布置作业

高三化学教案7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高三化学教案7篇(高三化学教材)相关文章:

关于春节的高三作文5篇 有关春节的作文800字高三

高三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7篇 高三第二学期班主任主要工作

高三语文工作总结12篇 一年级语文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班务工作总结5篇(高三上学期班务工作总结)

高三下学期的工作计划12篇(高三下学期工作计划班长)

实用的高三工作计划模板4篇(高三学期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老师2023年工作计划范文3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高三生物教学总结3篇(高三生物学期教学总结)

高三毕业留言10篇

语文高三教案12篇(高三语文专题教案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