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5篇 米洛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1 09:44: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5篇 米洛的维纳斯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5篇 米洛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出神入化发掘矫揉造作标新立异赘言丰腴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胳膊顺理成章迥然不同回溯精美绝伦驰骋饶有兴趣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探讨、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

  三、教学设想

  初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可感知其基本意思,仔细钻研,又可能觉得有些难句似懂非懂。其实只要抓住了作者的基本观点,种种疑难往往迎刃而解。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根据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找出课文的基本观点及作者所持的理由,再安排一节课时间,用小组讨论、汇报、课堂辩论等方式,实现第①②项教学目标,至于教学难点,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重在以课文实例与林黛玉外貌描写实例来阐释,不重理论分析,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反的观点并加以阐释,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进行迁移训练。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及其所持的理由。

  2,每人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教师方面:制作投影胶片一张。

  内容:林黛玉外貌“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施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与解题

  1. 导入:投影林黛玉外貌描写文字

  让学生想象林黛玉的外貌

  明确:外貌描写有时重在写实,有时重在突出神韵。这段文字,不重写实,而侧重写林黛玉的神韵,是文学艺术中的“虚”,是艺术突破中有限的造型通向无限彼岸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文学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空白,诱人联想;诗歌多言近意远,耐人寻味。

  过渡:雕塑与绘画诗歌有许多相通之处。

  2. 解题:

  米洛斯: 希腊一个岛名。1820年,维纳斯雕像被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于该岛。

  维纳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的艺术珍品。

  (二) 研读课文

  学生六人一组,确定好组长,开展讨论,交流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然后全组集思广益抓住关键,提出一个能统率全文内容的问题,并写出答案。再由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 全文的基本观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正因为“失去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

  2, 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

  (1) 无臂,有丰富的艺术想象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

  (2) 有臂, 定型的受限制的

  “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人们对丧失的东西已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

  (3) 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

  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说明:主要从抓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全员参加,主动探究,积极求知,在研究、发现中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二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 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要求:就作者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启发:如果你去买雕像,你选择完整的,还是断臂的?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①美讲究整体性和有序性,古希腊雕塑艺术流传至今不乏基本完整的人体塑像。②谁又能肯定损坏

  前一定不如损坏后美呢? ③我们欣赏断臂维纳斯,实出于无奈。

  (四) 迁移训练

  以本课的理论分析林黛玉的外貌

  启发: 如果要拍电影, 你是导演,你将选哪个演员出演林黛玉?

  明确: 不管选哪个演员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设想着林黛玉的形象,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如果一选定演员,其形象也就定型了,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林黛玉,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丧失了,由此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中国诗文、绘画对艺术之虚的追求是一种偶然的追求,而断臂维纳斯的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艺术之虚是一种偶然的追求。当然,并不是任何“虚”都能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虚”是以“实”作为基础的。

  (五) 布置作业

  小作文: 维纳斯断了的两臂是什么姿势? 请发挥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述性文字。

  提示:读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也可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来写。

  附: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观点:失去双臂,更秀丽迷人理由:

  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普遍)

  有臂:定型的,受限制的(特殊)

  手:千变万化,唤起想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3

  一、导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 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 导入新课

  1、 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2、 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 (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 (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 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 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丑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4

  第一课时

  目标:

  1、品味维纳斯的残缺美,培养初步的审美情感。

  2、明确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3、了解一定的审美技能,初步欣赏艺术作品。

  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

  一、预习指导:早读自读课文

  1、找出生字并解决,积累成语。

  2、明确课下注释一、二,了解维纳斯的来历及作者的观点。

  (以上问题设置,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研究课文,把握作者观点,为上课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积累知识,落实双基。)

  二、上课导入:

  1、课前放音乐,创造和谐气氛。教师准备好课件。

  2、导语:同学们有谁去过法国吗?知道法国有名的博物馆有哪些吗?(学生七嘴八舌反应,进入情境。)好,请同学们看这座建筑(演示罗浮宫),这是法国一所著名的博物馆,这里珍藏着被誉为“世界三宝”的三件杰作,请问:它是什么博物馆?(学生交头接耳,教师演示图片,出示“卢浮宫”三字)对,它就是卢浮宫,它里面珍藏的闻名于世的三件珍宝就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及胜利女神——尼卡(教师演示三者图片,板书:世界三宝:维纳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尼卡)。

  (用图片导入,既形象,又可以吸引学生,迅速切题)

  而作为“三宝”之首的维纳斯,人们对她的争论历来不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小说家、诗人——清冈卓行的美学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并板书题目、“美学随笔”)通过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演示目标)

  三、质疑探讨,检测预习效果。

  1、这是维纳斯的正面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自由发表见解:你认为维纳斯美吗?为什么?(生四、五人回答)

  2、好,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很有见地。到底维纳斯因为什么而成为流传于世的雕塑杰作呢?一般情况下,应怎样去欣赏她呢?下面请大家翻书到48页,请一位同学读框题中的材料,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仔细看图像来体会。(一生读,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图)

  3、问:这里介绍了一般人眼中的维纳斯的美,由此,你打算怎样欣赏一座雕塑,能谈谈吗?(生答)所以,欣赏一件雕塑作品,我们首先要审全貌,再注意观察细节。要想进一步了解的话,那就要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

  4、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谁能讲讲,维纳斯是怎么被发现的?(提问一生讲)

  从维纳斯被发现的材料中,我们了解到:一开始,维纳斯并不是断臂的,她的双臂本来是完好无损的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断臂的维纳斯。大家都知道: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希腊神话中又叫阿佛洛狄忒,可见她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如果现在叫你选择,你是选择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呢,还是选择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为什么?(叫几名学生回答)

  5、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大家的回答中,我得到了这样的观点:双臂完好的维纳斯与断臂的维纳斯都很美,但,有双臂的她却只有一种形象美,而双臂残缺的维纳斯恰恰因为失去了双臂,则更能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不同的人脑海中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维纳斯,而且,她都是美的。也就是说,是残缺激发了人们的无穷想象力,维纳斯才有了永恒的美,可以跨越时空,流传万代。这就是艺术上的残缺美(板书:艺术的残缺美)。维纳斯虽然双臂残缺了,但却使人生发出无数双手臂,一座雕塑因为观众的创造想象而有了无穷无尽的美和永恒的生命力,成为传世杰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读者、观众的创造想象对于艺术作品的再创造。这也是维纳斯失去双臂的魅力所在。所以,欣赏艺术品,还需要观众的创造想象力(板书:创造想象)

  (这一步骤既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测,又为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打好铺垫,同时,也突出了学习重点。)

  四、研讨课文,深入领会,把握作者观点。

  大家探讨得很好了,那么,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2、作者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失去别的部位可以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分小组自由讨论一下(生答概括:维纳斯为了美必须失去,这样才能“漂向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从单一、部分、特殊中产生质的飞跃,成为普遍、完整、无限。“缺陷的美”正是“完整的美”,残缺,恰是完整,因为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呈现给人们的是单一的定型,是特殊的明确的个体,无法令人产生不尽的想象,从而难以超越时空,跨越永恒。而断臂使维纳斯“从“有限”中见出“无限”,由观众构建无穷的想象,使作品“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奏响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而且,作品只能失去双臂,也就是说,艺术上的残缺美必须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不美了。)

  3、也就是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像文学作品一样,当它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中时,由于文字的不可定型性,使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从而形成对于人物的不可定性的美,比如林黛玉。可当她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由“陈晓旭”这个演员扮演时,林黛玉就成了一个林黛玉,不可能再使观众产生无穷的想象,因此,许多红学迷坚决不看电视剧,原因正在这。这与维纳斯的残缺美异曲同工。

  4、那么,毕竟恢复双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的,因此出现了许多设想。对此作者怎么看?(生研读课本然后回答)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使维纳斯双臂复原,那么则失去了美感气氛,与双臂残缺相比,其欣赏价值就相去甚远了。艺术作品贵在创造力,能激发观众的无穷想象,这,也恰恰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作者极力反对为维纳斯复原双臂,认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相反,却使人产生恐惧、空虚的感觉,害怕破坏残缺美。”作者的这一观点通过对比体现鲜明。(板书:对比)(这一步骤是本课学习的主体,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领悟作品主旨的关键之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深入体会。本设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者观点的领会。)

  双臂完好——单一、定型、部分——丧失想象力艺术上的

  (板书:维纳斯(阿佛洛狄忒){对比}残缺美

  虚实相生

  (爱与美的女神)双臂残缺——普遍、不定、完整——引发想象力

  失不失——必失

  作者观点: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对比}神秘气氛、生命之梦、不尽的

  失什么——双臂“无”、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五、练习迁移,讨论深化。

  1、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蒙娜丽莎(演示蒙娜丽莎),根据刚才学习的体会讨论一下她美不美?最美在哪里?为什么?(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小结)蒙娜丽莎代表了“人”的觉醒,“人”美丽,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渴望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突出表现,他们表现“人”的追求,“人”的美,讴歌“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画面中的人物,端庄、蕴藉、典雅、含蓄,她身上散发的气息,倾倒了无数欣赏者。尤其是她神秘的微笑,使人们猜测不出她为什么笑?那微微上翘的嘴角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了,而这,恰恰就是蒙娜丽莎千古不朽的真谛所在,因为,它激发了人们永恒的无穷的想象力,使人们不停地去研究探讨它。这与维纳斯断臂的艺术魅力是一个道理。

  2、通过学习,我们应明确:欣赏艺术作品贵于创造力,只有这样,美才无处不在。

  (板书:创造想象)

  (此步骤是对课文的迁移理解,也是对目标的深入完成,更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创造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艺术瑰宝维纳斯断臂的残缺美,领会了作者的艺术见解,同时,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艺术鉴赏力。课下大家要落实。那么,对于这篇美学论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想探讨,课后题二、三怎么理解,下节课我们再深入研究练习。

  七、作业布置:

  1、巩固新知,完成《基础训练》课内阅读题一。

  2、研究性作业(任选一题,写一篇小作文)。

  ⑴谈维纳斯的残缺美

  ⑵蒙娜丽莎的微笑

  ⑶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上述作业的布置,在落实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更深化理解课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5

  一、文思导引

  本文围绕“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以精粹的语言,从美学审视的角度,探究有关决定“美术作品命运”而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某些东西”是什么呢? 按照文中所述,那就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和“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既然要获取整体美,就自然有了某些“常人”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方案。人们也可以驰骋想象以弥补“失去双臂”的缺憾,但无论怎样挖空心思,却根本不能超越“丧失”的美感。甚至假设“真正的原形”出现,且是“真的事实”,作者也终究会“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进而作者又假设道:如果“维纳斯”其他的肉体部分失去了的话,“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据此,“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得到确认,并生发出“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的合理想象,给人无限的思维空间。这就是行文的逻辑顺序,亦是文章的思路。

  二、粹语品析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精粹的语言无不蕴含深刻的思想,阐明抽象的事理。下列语句,就是耐人寻味的精粹语言,必须予以品析。

  1、“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品析:伟大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处理手法上的概括与具体,题材选择对细节的爱好和排斥等等,而主要在于创作者所一心一意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否崇高; 在于创作者作画时,胸中是否充满着的那种爱慕与惊羡的情感,以及创作者在静观万物时一心追逐美好事物和仇恨一切卑吝邪恶现象的思想。事实上,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心智偶而也将被吸引到某种想不到的事物上去,或者他将会以某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去表现他们对美的一种理悟,正是这“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它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性之中数不清的倾向的物化以及为人称善的坚定热情所指引着和磨炼着的自然的`表现,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命运”。

  2、“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品析:创作者必须对整个题材有全面的把握,否则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和“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则有赖于画家或雕塑家其人的心灵具有某种奇特而崇高的品质,感情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冷静沉着犹如统兵之将,如此,才能实现这种“飞跃”,也才能获取完整的艺术追求;看似“特殊”,实则是普遍的艺术创作规律所使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3、“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品析:“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它“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无处

  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那“失去的双臂”,散发着神秘气氛,孕着生命之梦,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

  的艺术效果,这是向着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如果人们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惑,让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复原,即使是“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也会失去原来的艺术光辉,完美的艺术作品反而会遭到破坏,甚至黯然失色。通过假设和正反论证,通过美学审视,作者“她为了如此秀丽诱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在这里确定无疑。

  三、疑难破解

  本文的疑难点似乎比比皆是,其实只要抓住几个关键语句,弄清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就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下列语句比较难懂,教师可提出来,引导学生探究。

  1、“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资,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

  国度,为了超越更久的年代。”

  破解:只有具有了人类心智的一切高贵品质方能使人在艺术上进入至高境界。“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纯出于自然和造物者的巧夺天工,并不是靠外力或“有意识的”制造一种有利于驰骋想象的心境而使其“失去双臂”,而是“无意识地隐藏了两条玉臂”。这说明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类一切高贵品质的自然表现。只有这样,才使这件艺术瑰宝超越了国界,跨越了历史长河,以它的神奇的艺术光芒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辉。

  2、“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破解:“无”的一方包孕着不尽的梦幻、神秘、推断,伴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异想,伟大的艺术作品就需要这样的审美效果。然而,“有”的一方,即使表现手法天衣无缝,复原得精美绝伦,也仍然会受到限制,绝不会构成亮丽的图景和光辉的形象,这段话,再次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语言含蓄,极富深意。

  3、“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含义。”

  破解: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如果真的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不能再怀疑的时候,作者也会站在艺术家的原则上,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理念,以艺术的含义否定掉这个原形,因为它不是艺术,更不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作者必须怀着“一腔怒火”来否定掉这个“事实”,可见,作者的观点多么鲜明,为艺术而战的信念又是多么坚定。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5篇 米洛的维纳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米洛斯的维纳》教案11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