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踏雪寻梅教案7篇,供大家赏析。
踏雪寻梅教案1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高雅的艺术歌曲。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脖颈上的小铃声。歌曲短小精练,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教学中还尝试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来丰富拓展歌曲的艺术魅力,是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踏雪寻梅》的学唱与演唱,产生对冬季大自然的兴趣,不怕寒冷,奔向冰雪的世界,享受无穷的乐趣。
2、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歌曲快乐的情绪。有打击乐器来更深一步渲染歌曲的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在歌唱中将对歌曲的感性认识与乐谱的理性认识统一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歌曲的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的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课题上看,很明显,我们今天将学习的内容一定与哪个季节有关?(冬季)
2、想像一下冬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提问后出示幻灯片)
3、天寒地冻、百花凋零,但是在冰天雪地里只有一种花却在傲雪怒放、幽香袭人。这是什么花?(梅花)
4、请你想一想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提问后出示幻灯片)
5、踏着皑皑白雪,闻着幽幽花香,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听,远处传来了一阵铃铛声,一个小朋友正骑着小毛驴向我们走来,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踏雪寻梅吧!(出示幻灯片,初听《踏雪寻梅》)
二、新课教学
1、师领,按节奏齐读歌词,思考,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①“霁”ji,读四声,指雪后放晴。
②“坝桥”指有扶手的石板桥。
2、认识休止符。
3、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地唱好断音。
4、跟琴演唱歌曲,把学生易错处单独拿出练习。
①“骑驴坝桥过”的“骑”轻巧的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
②“好花摘得供瓶养”,休止的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帮助学生在琴的搀扶下按节奏、旋律正确演唱,其中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这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处理歌曲
歌曲中出现了很多表情记号(出示幻灯片)
1、歌曲开始有一个“mp”,要用中弱的力度以叙事性的口吻来演唱。
2、四个“响叮当”下面都有断音记号,要怎样唱?(短促跳跃,力度表现驴儿由远及近的清脆铃声)
3、“好花摘得供瓶养”是歌曲的高潮,所以力度是强,感叹地抒发情感。
(三)歌曲表现与拓展
1、出示打击乐器:串铃、碰铃、双响筒。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打击乐器来表现这首《踏雪寻梅》你将会选择哪件打击乐器,你想表现什么?
2、各乐器的表现:
用双响筒可以表现驴儿清脆的蹄声;四个“响叮当”用碰铃,其余部分可用响板,也可用摇铃。
3、四个“响叮当”采用男女生接口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加入打击乐器的音乐实践,指导学生体会歌曲的高雅意境以及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踏雪寻梅》,而且了解了很多音乐符号的含义。演唱一首歌曲除了会唱曲调之外,还要注意它的艺术处理和它所表达的意境,你觉得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淳朴的生活情趣)。自古以来,人们对雪情有独钟,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一些与雪有关的诗词,演唱与雪有关的歌曲,画画美丽的雪景图,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踏雪寻梅教案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以积极的态度体验音乐家用何种音乐手段描绘东,以及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知识目标:
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的对比等表现手法来分析与表现歌曲。
3、技能目标:
能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主动参与合作音乐表现。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踏雪寻梅》第二声部的演唱和用探索的音响为歌曲作表演唱。
教具准备打击乐器自制课件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
1、组织学生听《铃儿响叮当》,随音乐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进教室,
2、发声练习:四二拍1 — 3 — 5 —
13 15 13 15 13 15
二.授新课
(二)歌词赏析:(通过系列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赏析歌词)
1、多媒体课件出示歌词,学生在歌曲旋律的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2、解释歌词
A “雪霁天晴朗”的“霁”是什么意思?——雪后放晴
B “坝桥”是什么桥?——有扶手的石板桥。你现在看到过吗?在哪里看到的?(也许江浙一带的古镇上还有)
C是谁在骑驴赏花?(从诗中最后一句“书声琴韵”猜测是学堂的孩童)他的心情怎样?
D、作者简介
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三、歌曲学唱
3、学唱《踏雪寻梅》
A、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用“啦”哼唱歌曲第二声部。
2、唱出歌曲情绪,顿音,欢快
B、第一、二声部合唱。
1、跟琴声哼唱第一声部。
2、分声部合唱。
(循序渐进,使合唱变的较易掌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C、歌曲演唱处理:结合谱例赏析歌曲,通过引导提问、师生讨论来细致地处理歌曲:1、乐曲的力度与旋律线的起伏有联系吗?——有。根据歌曲的旋律线来做适当的渐强渐弱力度变化。
2、乐曲的高潮在哪里?力度怎样?歌曲的开始呢?——高潮在“花采得供瓶养”,力度是强,感叹地抒发情感。歌曲开始用中弱的力度以叙述性的口吻来演唱,表现轻松、悠闲的骑驴赏花的情趣。
3、乐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加号?为什么要加?怎样生动地来演唱?——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力度作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走近的清脆的铃声。
4、学生用中速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表现出活泼、充满童真情趣的动感画面。
四、创编、表演
A探究音响,要求用各种方式表现:
1、人歌声
2、铃声
3、驴蹄声
4、雪花飘落声
B、模仿小品《踏雪寻梅》进行表演
五、课堂小结
A说说冬天带来的乐趣
B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出教室。)
踏雪寻梅教案3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 (1)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 (2) 巩固学生对2/4、3/4、4/4拍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3) (3) 通过欣赏《抗敌歌》和《卡农歌》,激发爱国主义感情,感受二部轮唱的效果。
教学准备:
小卡片(断音记号)、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节奏游戏:
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
1. 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 歌曲教学:
(1) 齐读歌词。
(2) 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 再次欣赏歌曲。
(4) 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
(5) 巩固几遍。
(6) 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7) 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
(8) 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五.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固歌曲《踏雪寻梅》
学生唱歌曲。
四.导入新课:
1. 断音记号:
学生理解加了断音记号后的音占原音时值的1/2。
具体内容参考书本。
2. 按规定拍号创作节奏短句。
具体内容参考书本。
3. 歌曲《踏雪寻梅》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五.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合唱练习,导入新课:
1. 江苏民歌《蝈蝈蝈》
2. 介绍黄自和《抗敌歌》的故事。
学生看书,了解音乐家黄自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3. 欣赏:
(1)《抗敌歌》
(2)《卡农歌》
师问:这两首歌曲分别用什么演唱方式演唱?
生答:第一首《抗敌歌》采用混声合唱。
第二首《卡农歌》采用轮唱的`演唱方式。
4. 巩固歌曲《踏雪寻梅》
学生唱歌,打击乐器伴奏。
三.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通过欣赏《抗敌歌》和《卡农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了二部轮唱的效果,并且了解了音乐家黄自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踏雪寻梅教案4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唱多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二声部演唱。
(3)聆听《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学习梅花勇于与严寒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
难点:歌曲中断音与连音的对比演唱、二声部演唱为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踏雪寻梅》(赏梅)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今天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我最喜欢的花儿,请看?(多媒体放映)
师:(看完短片)我最喜欢什么花儿呀?为什么呢?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寻找到梅的芳踪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踏雪寻梅”。(多媒体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听梅)
1.初听:
(1)问题: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象并描述北方冬天下雪时的景色,为歌曲创设意境。)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2)简介歌曲创作背景与作者。
黄自:中国作曲家。代表作品还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旗正飘飘》等。其中歌曲《思乡》、《抗敌歌》、《长恨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作品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概况。
2.复听歌曲:
问题:深刻体会歌曲的情绪特点?
设计意图:分析歌曲的情绪特点,有利于歌曲的演唱。
3.又听歌曲:
问题:歌曲的伴奏模仿了什么样的节奏?
师:还有很多人唱过这首歌曲,比如xxx、范晓萱、陈慧琳等等,而且他们都选择了不同的情绪情感来表达出对歌曲的喜爱。(选择欣赏其中的1—2首)下面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唱一唱这首歌曲。
设计意图:分析歌曲的伴奏型,为演唱二声部做准备。
四歌曲教学:(唱梅)
1教师范唱。
2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模仿毛驴铃声的'节奏,注意情绪与力度,并演唱歌曲。
4音乐知识
断音记号:表示音的间断的唱奏记号。断音记号是用实心或者空心的记号。写在音符上面。这些音表示要唱的干净、短促、有弹跳力,大概占原音二分之一。
5二声部演唱
注意音型:1 3 1 5叮当叮当
6情感表达: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演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设计意图:在能以不同方式和力度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加上简单的二声部演唱,加强对歌曲情绪情感的表达。
五课堂小结(畅想)
(略)
六课后小记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在欣赏与演唱中学到知识,并体会到快乐。
踏雪寻梅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踏雪寻梅》。注意断音记号的演唱,感受断音和连音的区别。
2、能用适当的力度来演唱歌曲,特别是掌握渐强和渐弱的演唱。
3、为了使歌曲演唱的更有韵味,能用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处理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熟练处理力度记号。
2、歌曲中出现的难点节奏和前八分休止节奏的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歌曲《踏雪寻梅》。
1、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诗,诗的名字叫《踏雪寻梅》,想听老师来朗诵一下吗?
生:想!
师:好,那听老师来朗诵一遍,听的时候,请大家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老师把《踏雪寻梅》的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老师再有感情的'朗诵一遍)
音乐第八单元《踏雪寻梅》教案生:我仿佛看到了雪后初晴,腊梅花开,有个小朋友骑着毛驴去赏花,小毛驴脖子上的铃铛发出了叮当叮当的声音。
师:同学们描绘的真好,现在诗情画意都有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乐韵,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幅美妙的画面所创作的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歌曲。
师:这首诗是音乐家黄自于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踏雪寻梅》的歌词,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
(出示歌谱,并播放课件欣赏歌曲)
师:请大家说说听完歌曲后的感受,哪些地方你觉得很难?
学生经过讨论,自己总结出歌曲的难点。
3、出示旋律并学习:
(1)用听唱法重点练习刚才学生提出的难点。
(2)分句练习,跟琴自学歌谱。
(3)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自己填入歌词演唱歌曲。(同样难点乐句,用听唱法反复演唱)
(4)把断音记号重点练习下,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加号?为什么要加?怎样生动地来演唱?——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力度作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走近的清脆的铃声。
音乐第八单元《踏雪寻梅》教案
(5)复习力度记号,在几个乐句上添加合适的。力度记号,请学生进行选择填充,并说说用这些力度记号表现了怎样一副情景。
音乐第八单元《踏雪寻梅》教案
(6)把填充完整的歌曲再次演绎一遍,注意歌曲中的断音记号,力度记号。
4、完整地演唱歌曲。
采用多种演唱形式来巩固歌曲,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
5、拓展练习
在完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最后一个乐句加一个声部进行练习。一半学生唱旋律声部,另一半学生用“响叮当,响叮当”的旋律作为第二声部进行伴唱,感受和声的魅力。
音乐第八单元《踏雪寻梅》教案
三、下课
踏雪寻梅教案6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唱多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聆听《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学习梅花勇于与严寒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
难点: 歌曲中断音与连音的'对比演唱为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导入新课《踏雪寻梅》(赏梅)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今天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我最喜欢的花儿,请看…(多媒体放映)
师:(看完图片)我最喜欢什么花儿呀?为什么呢?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寻找到梅的芳踪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踏雪寻梅”。(多媒体出示课题)我想邀请大家一同去踏雪寻梅,但直接去是不是太没意思了呢,所以要考考大家哦!
第一关 你们能唱一唱下面这条旋律吗?
35 50
25 50
35 50
11 10
响叮 当 响叮 当 响叮 当 响叮 当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休止符了吗,下面就让小毛驴来提醒大家。
学生:齐唱
第二关:加上了顿音记号,你们会吗?
大家觉得自己正确吗?小毛驴又来提醒大家啦。
学生:唱
我:嗯,大看来大家都有好好的看小毛驴的提醒哦。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接再厉,就剩下最后一关了。
第三关:别忘了之前认识的渐强记号。
大家还记得这个符号吗?那大家来试试加上他效果会如何。
学生:加上渐强符号演唱。
过关,播放梅花图片
三 新课教学 (听梅)
我: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一起读一读歌词。学生:齐读
我:同学们读完之后,知道词中“雪霁”、“坝桥”、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答。(不知道,没关系。有老师来告诉你们。)
了解了歌词后,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该曲的词作家。
1.初听:
(1)问题: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象并描述北方冬天下雪时的景色,为歌曲创设意境。)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2)简介歌曲创作背景与作者。
黄自:中国作曲家。代表作品还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旗正飘飘》等。其中歌曲《思乡》、《抗敌歌》、《长恨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作品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概况。
了解完曲作者,老师来和大家做个游戏。(踏歌寻音)
四 歌曲教学:(唱梅)
1教师范唱。
2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模仿毛驴铃声的节奏,注意情绪与力度,并演唱歌曲。
4音乐知识
断音记号:表示音的间断的唱奏记号。断音记号是用实心或者空心的记号。写在音符上面。这些音表示要唱的干净、短促、有弹跳力,大概占原音二分之一。
5二声部演唱
注意音型:1 3 1 5
叮当叮当
6情感表达: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演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设计意图:在能以不同方式和力度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加上简单的二声部演唱,加强对歌曲情绪情感的表达。
五 课堂小结(畅想)
(略)
六 课后小记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在欣赏与演唱中学到知识,并体会到快乐。
踏雪寻梅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2、学会歌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3、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
2、体会歌曲情韵。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媒体播放音乐《送别》,引入课堂
二、导入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送别》是《城南旧事》中的插曲,这首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是用一首歌曲的曲调,由李叔同填词而成的。在这个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多媒体出示黄自照片及简介。他创作了大量的既古典又有西洋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新授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踏雪寻梅》就是这种风格的`歌曲。
1、媒体出示歌词,播放音乐,学生想象意境;
2、提问:听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3、(多媒体出示)叙情景,配合情景画面
4、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四、激励表现:
1、歌曲处理:讨论、互评、集体评议
2、即兴创作
五、拓展、延伸
听赏黄自的作品《抗敌歌》,并由此延伸开,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黄自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欣赏课做准备。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踏雪寻梅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4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 实用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范文7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育活动教案
★ 操场上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