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6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微课)

时间:2024-03-03 16:31: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6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微课),以供参考。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6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微课)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1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 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35÷ =75(千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 =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2)1.8+1.5÷4―3×0.4

  (3)3.2÷[(1.6+0.7)×2.5](4)[7+(5.78—3.12)]×(41.2―39)

  3、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例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每朵花用m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2)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习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

  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

  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2、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5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解法二:80×(1—)=80× =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6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6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微课)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教案鸟的天堂5篇 小学课文鸟的天堂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4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3篇(4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4篇(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一年级音乐小象教案3篇 一年级音乐 小象

八年级美术教案模板3篇 8年级美术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2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12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教案)

五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