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案《鹿柴》3篇 小班古诗《鹿柴》教案

时间:2024-03-13 19:2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幼儿园小班教案《鹿柴》3篇 小班古诗《鹿柴》教案,以供借鉴。

幼儿园小班教案《鹿柴》3篇 小班古诗《鹿柴》教案

幼儿园小班教案《鹿柴》1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幼儿园小班教案《鹿柴》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a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柴返、景复、照青苔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鱼君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芙蓉、刘长卿

  日暮、贫、穷犬吠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探究活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幼儿园小班教案《鹿柴》3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诗词,品味诗词,体会诗词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词,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资源: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诗词,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诗词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词(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三、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请同学们点读诗词,注意生字的读音。

  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 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课件进行演示,风声、水声、鸟叫、虫鸣,突出山中的幽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我国古代的诗词本来是用来咏唱的,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音乐,现在老师这里有三首曲子,请你帮诗人王维挑选一首来唱这首诗。(多媒体放三段不同的音乐,学生听)选好了吗?为什么选这首?你打算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感情来读?总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大自然的热爱,恬淡幽静。

  6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四、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诗词,诵读给大家听。

  五、课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听老师来读一读。(欣赏师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相应的诗和画面、音乐。

  诗词是一块美玉,愿你们走近它、欣赏它、领会它,课下去学习更多的诗词,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六、板书设计:

  21 诗词三首

  鹿柴 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静

幼儿园小班教案《鹿柴》3篇 小班古诗《鹿柴》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精品3篇(小班详细教案大全)

幼儿园小班四月份工作计划5篇 幼儿园小班4月份工作安排

实用的小班音乐教案范文7篇(小班音乐教案详细教案)

有关小班安全教案5篇 关于小班安全教案

实用小班音乐教案范文6篇(小班音乐教案详细教案)

精品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5篇 大班社会20案

小班音乐课教案11篇 小班音乐课应该怎么上

幼儿园小班个人工作总结9篇 幼儿园老师小班工作总结

小班教案荐3篇(小班推荐书)

小班教案范例5篇 小班优秀教案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