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时间:2022-10-06 10:12:45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供大家参考。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1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寻隐者不遇

  课时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提高性目标: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

  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3、完成《补充习题》三

  三、质疑问难,讨论释疑完成目标5、6、7 1.学生就刚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2.教师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1)“云深不知处”中的“深”是什么意思。(2)诗中的隐者到底是何许人也? 3.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一:

(1)这里的“深”和“篱落疏疏一径深”的“深”意思一样吗?(2)一起看一段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古诗加以区别。

(学生观看《庐山的云雾》录像片段,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仔细看图,加以想象,试用一段话生动地描述所看到的画面,从而直观、深刻地理解“深”的意思。)问题二:

(1)这首诗中,只有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两人议论的中心——隐者却始终未出场,我们只是从他们的对话中对隐者的言行略知一二。这正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诗人为何不辞辛苦来寻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可能是被贬官而隐居,也可能是厌恶尘世间的浑浊,弃官归隐……)2

(2)小结: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在大家恰如其分的想象描述中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这不正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吗?正因为所要塑造的人物是一位隐者,含蓄模糊的描写正好跟隐者的身份相吻合,这实在比正面描写要高明得多。

  四、感情朗读,细细体会。目标7 1.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再读读,仔细体会体会。(满怀希望—失望—燃起希望—彻底绝望)2.指名学生配乐朗诵诗,适当评读。

  3.教师小结:诗中情感一波三折,起伏有致,我们似乎也被带入了当时的情境,随作者同喜同忧,衍生无限的猜测与遐想。4.悟诗情、背诵古诗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多种形式,再现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现这首诗呢?大家可以相互合作,看哪一组最有创意。

  2.组织学生展示富有创意的学习成果。3.在学生展示时,教师与学生可作适当评价。

  六、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诗人这种认真作诗,锤词炼句的写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如果大家能把对诗人的欣赏转化成向诗人学习的动力,我们写出的诗文一定不比诗人逊色!

  2.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贾岛的诗,比较一下你最喜欢他的哪首诗。

  七、作业设计 A类:

  1.朗读、背诵、默写这首古诗。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B类:

  1、2、完成《补充习题》四 搜集贾岛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 4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寻隐者不遇 所见 [唐]贾岛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牧童骑黄牛,言师/采药去。歌声振林樾。只在/此山中,意欲捕鸣蝉,云深/不知处。忽然闭口立。

  这两首诗要求同学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学习3个生字:骑(形声字,从马奇声)、振(形声字,从手、辰声)、蝉(形声字,从虫、单声)(会读且会写)共同点 :同为形声字。左形符,右声符。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两首古诗均为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

  我们先看第一首诗,要求了解诗歌主要内容: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本诗的特点是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1、揭示课题。“寻”,寻访。“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学生简说课题的意思。

  2、作者贾岛的生平,贾岛,唐代诗人,字阆(浪)仙,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他是以“推敲”著称的苦吟诗人,他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他的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很大。

  3、首句“松下问童子”,“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问”的内容是什么,诗中省略了,指导学生联系课题和下文补充。“童子”,儿童,未成年的人,诗中指的是隐者的徒弟。“问童子”也就暗示了课题中的“不遇”,师傅不在,只有童子接待。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即诗人、童子和隐者。以下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师采药去”是对第一句“问”的答复。师傅去采草药了。采药是隐者的经常性活动,这里也介绍了隐者外出的目的。“去”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只在此山中”是承接第二句的,此处省略了诗人的询问,即:“师傅到哪去采药了?”童子的回答对师傅的去处给了大致的方向,诗人刚才失落的心情稍稍有了点安慰。第四句“云深不知处”则来了转折,师傅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道在何处,这又把诗人侥幸的一线希望彻底打碎了。指导学生读懂诗中的对话,能补充对话中省略的内容。了解诗意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即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第二首诗《所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地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① 揭示课题,让学生讲讲课题的意思,简单介绍作者。袁枚,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初读注意读准“骑”、“振”等字的字音,了解诗歌大意。

②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震荡。樾,树阴。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这里交代了主人公是“牧童”,地点是在“林樾”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第1单元 第7课时 总第 7 课时 主备人:曾先进 课 题: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了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2.出示《寻隐者不遇》,自由轻声读。3.指名读。

  4.要读得字正腔圆。按照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5.谁愿意单独来读读这个课题? 6.你听出了什么?解释课题。

  7.教师小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隐士,也就是隐居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品行高洁,有才能。他们向往田园生活,往往寄情与山水之间而乐此不疲。尽管贾岛这次拜访的隐士是谁诗中没有说明,但我们能否猜想诗人此去拜访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二、诗画并赏,体悟情境

  1.提出自学要求:俗话说,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从一个人所向往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我们仔细看图,读读诗,想一想:这位隐士隐居在怎样的地方?他在这儿会干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引导学生交流。

  4.这位隐士居住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儿的环境。

(1)指导学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景物?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景物?

(3)你能够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景物吗?

(4)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你感觉隐者隐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做些什么? 理解古诗。

  三、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1.诗人去拜访隐者未遇,和他的书童有了一番对话。你能够设想诗人是怎么问,书童是怎么答的吗?

  2.你觉得,在他和童子的交谈过程中,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悟诗人情感的变化:

“松下问童子”——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转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

  3.小结:从诗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急于见到隐士的心情。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钦慕而不遇,就更能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作 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