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教案3篇(高中苏轼词两首教案)

时间:2022-10-08 17:42:02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苏轼词两首教案3篇(高中苏轼词两首教案),供大家阅读。

苏轼词两首教案3篇(高中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1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三维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教学设想】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拓展阅读】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刑,虚若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叹隙中驹: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是说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②陶陶:欢乐的样子。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要点】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到他影响的作家。⒉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以上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适当补充)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完成导学案小试身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D)

①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英俊杰出)

②惊涛拍岸(惊动)③强虏灰飞烟灭(曹军惨败的情景)

④故国神游(旧地)⑤早生华发(斑白、花白)

⑥羽扇纶(guān)巾 ⑦酹(lai)江月

⑧樯(qiáng)橹

⑨料峭(shào)

⑩一蓑(shuāi)烟雨任平生 A①②③④⑥⑦⑨

B③④⑥⑦⑧⑩ C①⑤⑥⑧⑨⑩ D①③④⑤⑥⑦⑧

  2、辨形组词。

①纶()②墙()③瑾()伦()

  樯()

  谨()④蓑()⑤峭()

⑥啸()衰()俏()

  潇()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阅读词的上阙,回答问题。

⒈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称道,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淘”——有气势;“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丽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⒉上阙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者是如何突出其特点的。请划出重点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现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声,蔚为壮观。阅读词的下阙,回答问题

⒊苏轼在词中集中笔力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形象——周瑜。三国英雄人物众多,而赤壁之战中涌现的豪杰也不在少数,词人为何独以周瑜为描写对象。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由周瑜的形象特点、作者自身的处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年轻有为是许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苏轼也是如此,而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边境危机使他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更为迫切。周瑜年少有为,苏轼时已年四十有七,只能将光阴虚度、抱负难展的苦闷和一腔报效疆场的热忱发而为缅怀周瑜的豪放之词,这就是苏轼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周瑜这一形象的思想契机。要点:①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苏轼四十多岁只任团练副使的虚职

②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苏轼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⒋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这两句诗中含有消极成分。因为这与词作的前半部分描写赤壁景物、塑造周瑜英雄形象的豪壮情调不合。

“人生如梦”是诗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理想。即使遭贬谪,他也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早生华发”的感叹是在诗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 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永存。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警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子、庄子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他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佛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理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既有积极进取精神,又交织着其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具有感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5、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第二课时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要点】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诵读,完成导学案一A 先学生自读,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义;然后老师范读,体会作者感情;最后学生齐读。

  1、填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蓑()

  萧瑟()

  任()平生

  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B 明确:表现了词人闲适的心境。这几句话刻画了穿着草鞋,拄着竹杖,一个迎着 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的抒情主体形象。

  2、当时下雨,道路泥泞,为什么作者却说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轻快呢?B 明确:“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用它的人当然是闲人、穷困潦倒的人,词人是说自己处于被贬境地,而“骑马”的当然是官员和忙人。此句词人认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三、联系上阙,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含义C 明确: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是既指自然的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静中的倔强、抗争之心。

  四、问题探讨D 有人认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是用陶渊明“归隐”之意,词人被贬黄州日久,生发归隐之意。以上看法你认同吗?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分析:“归去”是归去到闲散江湖的处境。苏轼深受禅学的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事。可是,我们说这只是“意存归隐”,有没有真正归隐呢?没有。苏轼是大儒,又通佛通道,儒、佛、道在他身上是矛盾统一的。儒家提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苏轼的归隐意向,我们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安慰,是求的精神上的解脱。他意存归隐之意,但人生态度的主旋律是自信、达观的!由此我们说,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苏轼词两首教案2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

  字——子瞻

  号——东坡

  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被烧成灰烬。我在想象中游历了一番故国(三国)的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长出了白发。人的一生真象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

  六、怀古咏史诗:写景(陈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

  七、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上阕: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小乔初嫁_______年青得意所忆雄姿英发_______人才出众羽扇纶巾_______风流潇洒谈笑间_______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从容破敌儒将周瑜所叹: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八、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正面描写赤壁美景, 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咏赤壁)下阕: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怀周瑜

  发感慨)

  九、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乱”“穿”“惊”“拍”“卷”五个词用得形象,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雄奇”。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

  卷:波涛巨大的力量

  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

  夸张、对偶、比喻、拟人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词人在诸多英雄人物中歌颂的是谁?周瑜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

  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3.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词学上的俗语叫“刷色”

  5、下片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周瑜:年龄:34生活:幸福美满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苏轼:年龄:47生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对比当中哀叹自我仰慕英雄怀古伤己

  6、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苏轼虽遭贬斥,怀才不遇,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7、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古迹赤壁(景-壮丽)(古战场)英雄古人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借古抒年岁已老,怀壮志未酬

  讨论: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抒发壮志豪情;描绘壮丽之景;刻画豪迈之人。

  写景气势磅礴雄奇壮阔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描壮观之景怀古咏史怀英豪之人抒情壮志未酬抒未酬之豪情 作业:

  背诵默写全词。

  第二课时(《定**》)

  一、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三、诵读课文,积累感悟.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赏析探究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五、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六、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七、探究讨论: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自然风雨(穿林打叶)“何妨”“莫听”“吟啸”“徐行”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人生风雨“谁怕”“任平生”旷达洒脱乐观晴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逊,多了几分隐忍平和;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多了几分淡定从容;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课堂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八、作业 练习册

苏轼词两首教案3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2,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3,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2、难点在于以定**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导入新课

  没有人敢否认,苏轼是一个天才,是文学史上的一代天骄。他的文学成就甚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但命运对这位旷世天才太不公平了。仕途不顺,几度贬谪,颠沛流离,坎坷多难。所以,提起苏轼,我们除了崇拜与仰慕,心里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苏轼本人的不幸恰恰是文学的幸事。如果没有这些坎坷与灾难,我们就读不到如此多的传世佳作。

  2、作者及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3、解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定**》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4、补充: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东坡创作的影响。

  5、学生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节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纠正字音:故垒(lěi)羽扇纶巾(guān)樯橹(qiáng lǔ)

  早生华发(huā fà)雄姿英发(fā)还酹江月(huán lai)

  第二课时《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导入

  1、写作背景

《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补充:“赤壁怀古”——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二、合作交流

(一)整体感知: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

  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二)新课解析

  1、词的题目为“赤壁怀古”,大家找一找,词中都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观?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3、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A.以美人衬托英雄。

  B.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指挥若定、足智多谋

  三、精讲质疑

  5、“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6、在写赤壁景观的词句中,你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好在哪里?哪些字写得传神?试分析。

  这一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有气势夺人、惊心骇目之效。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再写江面波涛,“惊”写出江面波涛之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千堆雪”句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声绘色,蔚为壮观。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作者借此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雄姿英发的豪杰们,寄寓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7、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开放性答案)

(1)这一句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会悲观失意。而人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顽强直面逆境。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2)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

  7、词中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所见:大江 淘浪乱石 惊涛

  所想:风流人物

  多少豪杰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

  课时练习

  1、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 _______。贬居_______ 期间,曾两游_______ 附近的_______,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A.故作不良计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C.池鱼思故渊D.故国神游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B.举酒欲饮无管弦C.足下蹑丝履D.君当作磐石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第三课时《定**》

  一、整体感知: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如何理解《定**》所抒发的感情?

  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二、合作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这几句话刻画了穿着草鞋,拄着竹杖,一个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的抒情主体形象。

  4、、当时下雨,道路泥泞,为什么作者却说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轻快呢?

“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用它的人当然是闲人、穷困潦倒的人,词人是说自己处于被贬境地,而“骑马”的当然是官员和忙人。此句词人认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5、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种得道的境界:从容淡定,悠然宁静。有一种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平和。我觉得这一句含意丰富,思想深广,只有反复咀嚼品味,才能解读透彻,才能深刻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苏轼一生遭遇坎坷,屡受打击,长期被贬,在生活中和政治上经受的风雨太多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使他对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所以他不惊慌,不害怕,不退缩,从容不迫,泰然处之。这一句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三、精讲质疑

  6、联系上阙,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含义。

  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是既指自然的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静中的倔强、抗争之心。

  补充: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7、有人认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是用陶渊明“归隐”之意,词人被贬黄州日久,生发归隐之意。以上看法你认同吗?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归去”是归去到闲散江湖的处境。苏轼深受禅学的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事。可是,我们说这只是“意存归隐”,有

  没有真正归隐呢?没有。苏轼是大儒,又通佛通道,儒、佛、道在他身上是矛盾统一的。儒家提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苏轼的归隐意向,我们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安慰,是求的精神上的解脱。他意存归隐之意,但人生态度的主旋律是自信、达观的!由此我们说,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四、总结

  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慌乱、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展现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高超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对我们如何走过人生风雨,开创灿烂明天很有启迪意义。

  五、板书设计

  六、课时练习

  1、填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蓑()萧瑟()任()平生...

苏轼词两首教案3篇(高中苏轼词两首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