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5篇(隋朝历史教案)

时间:2022-10-09 07:0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5篇(隋朝历史教案),供大家品鉴。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5篇(隋朝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政府在台湾建制的概况;掌握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及其意义;识记清朝巩固西北边疆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措施;知道清朝前期疆域的特点,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走向的能力,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些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贡献力量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歌颂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dala、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历史,那么大家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一一列举出来呢?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给大家介绍这首“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让我们走进清朝,探寻它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简单讲述: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确立。

(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目标导学二: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一

  1.教师简单讲述:明末台湾的基本情况。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学生抢答: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答案提示:1662年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

  3.提出问题:收复台湾有何影响?如何评价郑成功?

  答案提示:(1)影响: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4.史料解读。

  材料一:东南海岛台湾被郑经占据,郑氏本以恢复明室为号召,但自从永历帝和郑成功死后,失去了号召力和政治领导,郑氏集团内叔侄兄弟失和,内讧不息,已蜕变成失去政治目标的海上武装。

  材料二: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士卒。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施琅,福建晋江人,有勇略。早年为郑芝龙(编者注:郑芝龙为郑成功之父)部下,后随芝龙降清。郑成功将其父子兄侄一门杀害,结下深仇。施琅在福建与郑氏作战多年,了解台湾情况,熟悉水师机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台湾,但因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闲十三年。康熙决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管后勤供应,与施琅和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5.结合材料一和课本知识说说康熙收复台湾前的状况。 答案提示:被郑氏占据;郑氏集团内部出现内讧;失去了政治目标和号召力;变成了海上武装集团。

  6.结合材料二和课本知识说说康熙能够收复台湾的原因。

  答案提示:一是康熙个人的魄力,二是选将得其人;三是后勤工作保障有力。

  7.结合课本说说收复台湾的概况。

  答案提示: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8.结合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清朝在收复台湾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答案提示:(1)措施: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影响: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9.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

  答案提示:(1)三国: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2)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3)元: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4)明清: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后台湾正式建省。

  目标导学三: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1.史料解读。

  材料一: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末常住人口约317.55万人。

  关文章:

  1.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初一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检测试题

  3.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2

  李商隐隋宫唐诗三百首

《隋宫》

  作者: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解】:

  1、紫泉:即紫渊。唐人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紫泉。这里以紫泉宫殿指长安隋宫。

  2、锁烟霞:喻冷落。

  3、芜城:指隋时的江都,旧名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市。刘宋时鲍照见该城荒芜,曾作《芜城赋》,后遂有此称。

  4、玉玺:皇帝的玉印。

  5、缘:因。

  6、日角:旧说以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如日(也指突入左边发际),附会为帝王之相。

  7、锦帆:指炀帝的龙舟,其帆皆锦制,所过之处,香闻十里。

  8、天涯:这里指天下。

  9、地下两句:陈后主(陈叔宝)为陈朝国君,为隋所灭。据《隋遗录》,炀帝在扬州时,恍惚间曾遇陈后主与其宠妃张丽华。后主即以酒相进,炀帝因请张丽华舞《玉树后庭花》,后主便乘此讥讽炀帝贪图享乐安逸。《玉树后庭花》,乐府《吴声歌曲》名,陈后主所作新歌,后人看作亡国之音。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3

《隋宫》李商隐

【原文】

  隋宫①

  乘兴南游不戒严②,九重谁省谏书函③

  春风举国裁宫锦④,半作障泥半作帆⑤。

【注释】

①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②南游:隋炀帝为满足其荒淫享乐的欲望,曾多次巡游江都。不戒严:古代皇帝外出,要实行戒严,隋炀帝南游,为显示天下太平了自己的华贵气派,不加戒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

③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省(xǐng):明察,懂得。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隋书·炀帝纪》载:隋炀帝巡游,大臣上表劝谏被杀数人,遂无人敢谏。公元6(大业十四年),在行宫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弑。

④举国:全国。宫锦:按照宫廷规定的格式织成的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⑤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隋书·食货志》:“大业元年(605),造龙舟,凤榻、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

【白话译文】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写下的名作。张《笺》编此诗于公元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

【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组诗传唱千古,为人称道,实际上,诗人写出了大量的政治诗,讽喻当朝的政治局面,这类诗尤其可以见出诗人的志向与思想。此诗就是诗人重多政治诗中的一首,此诗应注意它高度深刻的思想意义。

  这首七绝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精心的选材和独创性的构思,只用了寥寥二十八字,就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炀帝杨广的荒淫害民的反动本质。

  第一句极写隋炀帝由荒淫而到智昏、不顾常理的.地步。他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凿通大运河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乘兴南游”,句中“不戒严”三字,活脱脱勾画出隋炀帝乐其所乐,不顾一切,得意至于忘形的心态。

  第二句续写隋炀帝的昏庸残暴,隋炀帝因奢侈淫逸而昏庸残暴,而昏庸残暴的德行,又促其奢侈淫逸——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句中的“九重”,指皇帝住的地方;谁省,即谁悟。“谁”,实指隋炀帝,当时他手下的官员如崔民象等人,目睹各地民不聊生、发生动乱的情况,曾上表劝谏隋炀帝戒奢节俭,结果被杀。这句看上去像反诘口气,实为陈述;“谁省”二字,很有力度,隋炀帝根本不把属下的劝谏放在眼里,诗句从这一特定角度,概写隋炀帝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不顾民心的向背,一意孤行、昏暴腐朽的行径。

  最后两句,写隋炀帝南游时,竭尽全国财力,把贵重的宫锦用作马鞯、船帆。宫锦,按照宫廷制定的规格而织的锦缎;障泥,即马鞯,用它垫在鞍上和垂在马背两旁以障泥土,所以叫障泥。这两句诗兼用铺写、夸张、讽刺的手法,意境深远:且看春风似剪刀,裁尽全国宫锦用作南游的马鞯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挥霍、作践;而普天之下的百姓,由水路(运河一带)进而到陆路,都遭到隋炀帝南游人马的骚扰,简直落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潜在的灭国的危机,那澎湃的覆舟之水,毕见于读者眼底。

  杨广当政十四年,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佚游享乐。诗人抨击隋炀帝耗费全国大量人力物力,以达到个人寻欢作乐的目的,真可谓倾天下之所有只为填一己之私欲,并终于导致国灭身亡,他的倒行逆施使得李商隐气愤填膺,所以就向他挥笔声讨。其实诗人深为忧虑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此诗的意义在于借古讽今。其次此诗注意运用典型材料,做到以点带面。诗人举南游江都以概其余,显示了选材上的艺术匠心,又从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型事例,略作点化,就收到了借一斑窥全豹的艺术效果。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南游,整个船队用挽士八万余人,皆以锦丝为袍。卫兵所乘,又有数千艘。舳舻相接200余里,骑兵沿岸而行。船队所到之处,皆供水陆珍奇。如此挥霍铺张,恐怕令一般诗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才好。而李商隐独具慧眼,只在“宫锦”两字上做文章,用于“障泥”者则泛指陆行,用于 “帆”则泛指水行。这样便能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

  这首咏史诗,描写了炀帝出游的情景,批评了炀帝的荒淫、奢侈,全诗层层深入,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它在宛转中显出严正气象,深刻揭示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借古讽今,是令晚唐君王寝食不安的,诗人另有一首也题作《隋宫》的七律诗,诗中也写到隋炀帝的南游——隋炀帝的帝位被李唐取代,方才终止他的龙舟的漫游,与这首七绝一样,写得极为灵动而含蓄,极富讽刺意味。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4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背景:

《隋宫》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隋炀帝杨广的荒淫亡国。此诗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

  赏析: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感情,就如同登高的诗人,不会无缘无故为那逝去的曾经作诗填词。李商隐之于隋宫,便是有一场有缘有故的爱恨和凭吊。

  诗人在诗尾处发问,若杨广在地下遇见了陈后主,不知那时,两人是否还有心情共赏玉树后庭花?而这句问句,不仅是问隋炀帝和陈后主的,更是问当今圣上的。晚唐的帝王,醉生梦死,荒淫无道,与昔日的杨广和陈后主,何其相似!诗人借古讽今,欲告诫当朝统治者,用心难得。

  公众号:畔池语文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5

  隋文帝: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

  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

  一、生平:

  杨坚,弘农华阴(今陜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

  杨坚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封为隋国公。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女儿为周宣帝的皇后。由此可见,杨坚不仅是关陇集团上层犟有力的军事统帅,还是皇亲国戚,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即位,杨坚便以「入宫辅政」为由,总揽军政大权,号称「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内外军事。公元五年二月,杨坚逼宇文阐让出帝位,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犟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犟锐,威动殊俗的犟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二、内政: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确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开皇三年(583),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除三省外,又设秘书和内侍二省,负责图书修撰及宫内供奉等事。另设御、都水二台,负责监察和水利。记这样不仅加犟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

(二)简化地方官制:

  隋初,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南北朝以来,由於郡县设置过漤,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杨坚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三)修订「开皇律」:

  修订「开皇律」。对前代八十一条死罪、一五零条流罪、千馀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如「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馀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对犯人处置採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使隋朝早日繁荣富庶,隋文帝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四)领均田令:

  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榖)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採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於豪犟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从而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均田制实行后,国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

(五)设置粮仓:

  文帝时所设的仓,可分两种,即官仓和义仓。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公人员。设置官仓的目的,即是在增加关东漕运的效率;也就是把原来关东各州对京师个别直接的输粮办法,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的办法。并在黄河沿岸设置米仓,先把关东各州的食粮集中在这些仓里,然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因此时间及人力物力,都节省不少。据唐人的估计,文帝末年诸仓所存的食粮,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义仓又称社仓,设置於乡间,其储粮由人民捐纳,以备飢荒时赈济灾民。百姓军人,捐出的粮食,存入当地的社仓里由「社司」专管赈目和储存等事宜。如遇某地收成不好发生飢馑之时,便以某地社仓中的储粮赈济飢民。并规定民户捐粮於社仓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义仓之设,对人民的生活来说,自是一项有力的保障。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撕杀战乱之中。像仿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的黑暗时代。东晋时实际中国经过漫长的战乱的汉族已经消沉、疲惫、颓废、迷惘。

  中国已经接近siwang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汉人。而是被汉人称之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已没有力气在做战了,强壮的青年大概大多战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妇。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眼看着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据。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羯族、鲜卑族是白肤色人种。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入侵者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个比方这要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严重得多。因为入侵的异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国。这时的中原人已不是汉时的中原人,汉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 中国开始蛮夷化,比起汉朝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为灰烬。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毁。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基本是看不到了。外来的宗教文化逐渐统治中国,中原大地上到处兴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外来的神。外来的佛教已远远的压过汉人推崇的儒教。异族的音乐、舞蹈、佛教的雕塑、绘画完全统治了中国。

  这时在中国黑暗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废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 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 “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撕杀战乱之中。像仿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的黑暗时代。东晋时实际中国经过漫长的战乱的汉族已经消沉、疲惫、颓废、迷惘。中国已经接近siwang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汉人。而是被汉人称之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已没有力气在做战了,强壮的青年大概大多战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妇。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眼看着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据。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羯族、鲜卑族是白肤色人种。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入侵者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个比方这要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严重得多。因为入侵的异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19年,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

  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国。这时的中原人已不是汉时的中原人,汉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 中国开始蛮夷化,比起汉朝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为灰烬。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毁。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基本是看不到了。外来的宗教文化逐渐统治中国,中原大地上到处兴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外来的神。外来的佛教已远远的压过汉人推崇的儒教。异族的音乐、舞蹈、佛教的雕塑、绘画完全统治了中国。

  这时在中国黑暗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废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 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 “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撕杀战乱之中。像仿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的黑暗时代。东晋时实际中国经过漫长的战乱的汉族已经消沉、疲惫、颓废、迷惘。中国已经接近siwang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汉人。而是被汉人称之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已没有力气在做战了,强壮的青年大概大多战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妇。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眼看着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据。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羯族、鲜卑族是白肤色人种。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入侵者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个比方这要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严重得多。因为入侵的异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19年,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

  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国。这时的中原人已不是汉时的中原人,汉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 中国开始蛮夷化,比起汉朝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为灰烬。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毁。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基本是看不到了。外来的宗教文化逐渐统治中国,中原大地上到处兴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外来的神。外来的佛教已远远的压过汉人推崇的儒教。异族的音乐、舞蹈、佛教的雕塑、绘画完全统治了中国。

  这时在中国黑暗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废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 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 “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北齐和北周时期上层贵族都极端排斥汉人,热衷于鲜卑化与西胡化。杨坚先辈武川镇司马杨元寿因辅助鲜卑有功被赐胡姓普六茹,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停止了公元5以来历时80年的军界鲜卑化和公元535年以来历时46年的政界鲜卑化趋势,力行的汉化。 杨坚对反叛旧臣、豪犟大吏(鲜卑贵族),诛夷罪退,毫不手软。他罢黜了一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

  隋文帝对平民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杨坚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杨坚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杨坚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求劳日昃,经营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乘兹机运,逐迁周鼎”,“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公元587年(开皇七年)隋灭后梁, 公元589年(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结束了中国上百年来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隋文帝采用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主要运用和亲拉拢分化突厥,使突厥耗于内战,从而各个击破。公元5(开皇十八年)突厥内讧,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公元6(仁寿二年)隋军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杨坚开创的“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险” 、“单于款塞”。隋的统一标志着胡汉文化嫁接的完成。

  杨坚拯救了汉文化,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又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着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多少优秀的学者、多少伟大的着作、多少中国的文明、辉煌都消失在历史的尘霭里,但只要是诸子百家的书还在,只要是儒家经典还能留存,中华文明就不会死。

  隋文帝杨坚登基后下过这样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递为强弱,多历年所。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

  朝野以机巧为师,文吏用深刻为法,风浇俗弊,化之然也。虽复建立庠序,兼启黉塾,业非时贵,道亦不行。其间服膺儒术,盖有之矣,彼众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维持名教,奖饰彝伦,微相弘益,赖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随化,有礼则祥瑞必降,无礼则妖孽兴起。人禀五常,性灵不一,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

  治国立身,非礼不可。朕受命于天,财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戒奢崇俭,率先百辟,轻徭薄赋,冀以宽弘。而积习生常,未能惩革,闾阎士庶,吉凶之礼,动悉乖方,不依制度。执宪之职,似塞耳而无闻,莅民之官,犹蔽目而不察。宣扬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学,且耕且养。今者民丁非役之日,农亩时候之馀,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隋书》这样说道:“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由此可见他对汉文明的复兴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6

  隋文帝简介

  中国皇帝隋文帝(原名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自从那时起,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强大的国家之一。政治统一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中国人──大体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欧洲、中东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少受战争恐怖的折磨之苦。

  先前的一位皇帝──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了中国。他的王朝──秦朝在他死后不久即被推翻,很快就为汉朝所代替,汉朝从公元前2到公元2间统治整个中国(其中从公元8年到公元25年间中国由王莽建立的“新”政权统治)。汉朝破灭后,中国经历了一段长时期的内部分裂,这段时期大体上与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黑暗时代相似。

  杨坚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有势力的家庭,他年仅十四岁就接受了对他的首次军任状。杨坚才干卓越,在他的君主──北方周朝皇帝的军中飞黄腾达。他辅佐这位君主控制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受到了嘉奖。573年杨坚的女儿嫁给了皇太子。五年后,皇帝驾崩,皇太子患有精神病。继之发生了一场皇位之争。杨坚在这场斗争中力克群臣,终获胜利,于公元581年在他四十岁时龙袍加身,面南而坐,成为公认的新皇帝。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做北方人的皇帝,在做好认真的准备之后,杨坚的军队于588年攻入南方,于589年统一中国,杨坚成了整个中国的皇帝。

  隋文帝即位期间为重新统一的帝国建立了一个广阔的新都城。他还开始了连通两条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中国中部的长江和流经中国北方的黄河──大运河的建造,这条运河在他的儿子杨广统治期间竣工,为中国南北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隋文帝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在许多世纪中,这种制度不断地把全国各地和各阶层才华出众的人输送到政府机关,为中国提供了一批又一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吏(汉朝最先采用这种制度,但在汉朝灭亡之后的长时期内,许多政府官职都实行世袭制)。

  隋文帝还坚决实行所谓“避免制”──郡守不能在他们的出生地任职的政策。这是一种预防措施,即可以防止任人唯亲,同时也可以防止任何郡守获得太大的势力范围。

  隋文帝虽然在必要时能采取果断行动,但平常总是谨小慎微。他反对铺张浪费,似乎减轻了臣民的税赋负担。他的对外政策大体上是成功的。

  隋文帝的成就与大多数君主和征服者相比可说是不相上下,但是却远比别的君主缺乏自信心。虽然他是数以千百万人的强大的、成功的君主,但是却似乎特别怕老婆,他的老婆虽说是盛气凌人,可是却特有能耐,在他夺权和即位期间帮了他很大的忙。6隋文帝驾崩,时年六十三岁。人们都认为他是他的次子(皇后的掌上明珠)阴谋的牺牲品,他的次子继承了皇位。

  新皇帝推行倒行逆施的对外政策,百姓深受其害,最终在中国爆发了反对他的统治的叛乱。他于6被杀害,他一死隋朝就土崩瓦解了。但这并不是中国统一的结束。隋朝很快便为唐朝所取代,唐朝从618年统治到9。唐朝各代皇帝基本上沿袭了隋朝的政治体制,在他们的统治下中国保持了统一(唐朝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部分由于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但更多是由于当时文学艺术的伟大繁荣)。

  隋文帝究竟是一位多重要的人物呢?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判断人们可以试着把他与欧洲帝王查理曼相比较。两个人的生涯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罗马灭亡约三个世纪以后,查理曼成功地重新统一了西欧的一个广大地区。在汉王朝灭亡约三个半世纪以后,隋文帝成功地重新统一了中国。当然查理曼在西方远比隋文帝在中国有名气,但是隋文帝似乎是两位君主中较有影响的人物。第一,他成功地统一了中国,而西欧许多重要的地区(如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南方)却从来未被查理曼征服过。第二,隋文帝建立的重新统一行之久远,而查理曼的帝国不久就四分五裂,从未再次获得统一。第三,唐朝取得的文化成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国政治统一后出现的经济繁荣,而查理曼王朝的文艺复兴却随着查理曼王朝的灭亡和他的帝国的崩溃而夭折。最后还有一点,隋文帝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根据所有这些理由──即使把欧洲在整体上对世界历史的作用大这个因素考虑在内──隋文帝对历史的影响仍比查理曼大很多。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象隋文帝那样有持久影响的帝王的确为数不多。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7

  李商隐:隋宫

《隋宫》

  作者: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注解】:

  1、九重:指皇帝所居。

  2、障泥:马鞯。

【韵译】: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

  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

  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评析】:

  这首七绝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昏淫。诗选取典型题材,揭露炀帝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暗示隋朝灭亡的难免。开头两句点出南游的一意孤行,绘出独夫民贼的嘴脸。三、四句借制锦帆点化耗尽民力之罪。语简意赅,贬刺颇深。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8

  隋击吐谷浑之战

  隋大业四年至五年(608—6),隋击灭吐谷浑,巩固西部边疆的一次重要战役。

  四年七月,隋黄门侍郎裴矩游说铁勒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战败,可汗伏允率部退入西平郡(治湟水,今青海乐都)境内,遣使向隋王朝请降求救。炀帝派观德王杨雄出浇河(郡治河津,今青海贵德),许公宇文述兵屯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接应吐谷浑降众。伏允见隋军强盛,不敢降,又率众西逃。宇文述遂引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追之,在曼头城(今青海兴海北)大败吐谷浑,杀其众3000余人,乘胜又攻占了赤水城(兴海东南)。隋军继续追击,至丘尼川,再次大败吐谷浑,俘虏其王公、尚书、将军共200人,部落前来归降者有l0余万口,伏允南奔雪山(今青海鄂陵湖南)。吐谷浑东西4000里,南北里的疆域,皆为隋朝所有,隋在此设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次年三月,隋炀帝西巡河右,出临津关(今甘肃临夏积石关),拨黄河至西平,欲将吐谷浑残部一举击灭。五月,炀帝入长宁谷(今青海西宁南),越星岭(今青海海晏东),至浩?川(今大通河),伏允可汗退保覆袁川(今青海湖东北一带)。诏令内史元寿南屯金山(今托赖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今祁连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在今甘肃张掖西南),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在今大通河上游),将伏允四面包围。伏允让其名王假冒其名,率众退守车我真山(今青海祁连东南一带),本人以数十骑逃出。炀帝命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亚将柳武建进击,张定和认为伏允已不堪一击,遂轻敌冒进,未披盔甲即挺身登山,结果被吐谷浑伏兵射杀身亡。柳武建率众奋力反击,大破吐谷浑,其酋长仙头王率男女10余万口归降。六月,左光禄大夫梁默等追击伏允,亦因轻敌遭伏允反击,梁默被杀。卫尉卿刘权出伊吾道,追击吐谷浑至青海,俘虏干余人,乘胜攻吐谷浑首都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伏允弃城逃奔党项。

  点评:此役,隋军集中优势兵力,采用穷追不舍、四面合围的战法,数次大败吐谷浑,将其主力消灭殆尽,消除了吐谷浑对隋西部边境的威胁。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9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隋宫》赏析: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0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①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②半作帆。

【注释】

①九重:指皇帝所居。

②障泥:马鞯。

【简析】

  这首七绝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昏淫。诗选取典型题材,揭露炀帝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暗示隋朝灭亡的难免。开头两句点出南游的一意孤行,绘出独夫民贼的嘴脸。三、四句借制锦帆点化耗尽民力之罪。语简意赅,贬刺颇深。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1

,此诗是一首杂体诗,是一首即事感怀的诗作,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隋堤柳原文:

  隋堤柳,

  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

  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

  曾经大业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

  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

  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

  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

  应将此柳系龙舟。

  紫髯郎将护锦缆,

  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

  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势不久,

  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

  自言福祚长无穷,

  岂知皇子封?@公。

  龙舟未过彭城阁,

  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

  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

  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

  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

  请看隋堤亡国树。

  翻译:无

  隋堤柳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的叙事长诗,隋堤之柳在白居易的诗中,成为一种亡国追索的意象指代。诗中,白居易极尽渲染,将前朝大兴土木修凿大运河,在运河两畔广植柳树,夹岸柳绿桃红的旖旎之景象发挥到极至。不幸的是,如此一番春色烂漫、莺歌燕舞的美好画卷,没有成为百姓的福祉,反为百姓肩头沉重的负累,隋朝的基业在炀帝恣意妄为的荒淫游冶中渐渐消耗,一句“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淋漓尽致地把炀帝奴役民众、挥霍财富的骄横,以及百姓哀号遍地、民不聊生的苦难烘托出来,隐隐透出大隋江山摇摇欲坠的忧患。紧接着,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隋末动乱的历史场面,曾经恢弘的大隋,竟然被一场剧烈的暴动扫进历史的垃圾箱,江山易代,历史兴亡的浩叹油然而生,漫漫的运河古道上,炀帝南巡游乐的龙舟船队仿佛就在眼前,然而,“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曾经无比繁盛喧嚣的运河,到白居易那个年代,早为沙草掩覆,为薄薄的历史尘烟笼罩,叹息与怅惘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了。大唐江山自开国起,历经“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百余年的兴盛,留下无数令后人神往的踪迹,浩大的武功也好,繁荣的文艺也罢,甚至那缱绻的爱情故事,都成了渺渺的历史影象,触手却不可及。再热烈的年代,也终究要冷却,玄宗时的那场巨变,把盛唐的那页故事翻走,无限的凄凉与落寞,剩与之后的人们去承受。藩镇的骄横跋扈,全然不将中央政权放眼里,宦官的兴风作浪,亦在销蚀着大唐所剩无几的元气。身处乱世的白居易,他的诗作里,已难觅盛唐年代的狂放不羁与浪漫幻想,充斥而入的,多是世事变迁、盛世不再的唏嘘感慨,深沉的哀伤在字里行间流露,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历史兴亡的画卷。

  说到“隋堤柳”,就不得不提及大运河,中国古代的伟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出巨大的功效。自然,隋代的运河与今日运河非同一概念,走向亦多变迁,然而,隋运河的开凿奠定下日后运河的基础。可以说,这样一个用来满足帝王个人骄奢欲望的工程,却成为后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巨擘,贯通若干水系之时,也沟通起南北经济与文化,维系着各个朝代的物资供给,亦成就了大一统的宏伟基业。运河在隋朝开凿之际名曰“通济渠”,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西起洛阳,东段从荥阳至开封,折入皖、苏,贯通邗沟,直达扬州,是隋炀帝所开凿地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运河两岸的大堤因此被称为隋堤。关于隋堤杨柳,笔记野史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运河修好之后,隋炀帝的龙舟船队沿运河南巡,浩浩荡荡向江都进发。时值初夏,隋堤上千名殿脚女香汗淋漓,怜香惜玉的炀帝与大臣商量对策,翰林院学士虞世基呈上对策:在堤岸遍种垂柳,清荫交映,一可为殿脚女遮阳,二能加固新筑的河堤,其三摘下柳叶还可喂饲拉纤的羊群。隋炀帝听之大喜,随即传旨隋堤岸边的郡县连夜赶种柳树,不出数日,隋堤两岸植满了从各处抑止而来的柳树,这让好大喜功、善做政治秀的隋炀帝满心欢喜。炀帝还亲手种植一株柳树,以为垂范,作为君民同乐的见证。

  看着隋堤上漫天的青幔,炀帝兴起为隋堤柳树封赏的念头,于是他说道,“朕今就赐它御姓,姓了杨罢”,并御书“杨柳”二字。从此,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就永久地增添了“杨柳”这一名词,相传至今。

  前人有吊唁炀帝诗云:千株杨柳拂隋堤,今古繁华谁与齐!想到伤心何处是,雷塘烟树夕阳低。唐朝白居易咏“隋堤烟柳”云:“大业年间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水流。西有黄河东楼谁,绿影一千三百里。”

  隋之后的大运河,几经沧桑变迁,尤以元、明两代的改造拓浚为巨。至元朝,将原来东西走向的河道,裁截改道为南北走向,自大都南下,流向富饶的'江南,将江南的粮食、工艺品、美女源源不断输往北方。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巩固其统治,支援北疆军事前沿,将淮安以北至微山湖的运河疏浚,运河的功能进一步被放大,绵延至今。

  关于运河,有一个命运与其息息相关的城市,曾经如花美眷的少女,伴着古老的运河,消磨成一位历尽人世沧桑的老妇。再怎么值得炫耀的历史资本,也成了过往云烟。这就是扬州,“故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人早已为扬州的繁华下了注解,与它浩如烟海的故事相比,如何的描绘都是枉然,且多余。扬州盛也大运河,衰亦大运河,历史捉弄了扬州――运河与长江交会的独特地理位置,使扬州成为明清时东南的大都会与经济重心,几无以复加。可是,近代铁路交通的兴起,京沪线自上海至镇江,未直接过江走扬州而往北京,而是折往南京、安徽北上,近代化的机遇与扬州擦肩而过。从此,扬州隔江眼望上海、无锡、常州等沿铁路的城市蓬勃兴盛,却无力逆转其衰败的定局,曾经的美妇,怨成光华尽逝的老妇。

  今听《隋堤柳》,经由白居易之诗,联想到隋唐两代的兴亡,历代对大运河的修浚,以及维扬古城的盛衰,由古至今,一一展现,就如隋堤上的柳絮,飞扬飘散。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2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作品注释:

  紫泉:即紫渊。唐人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紫泉。这里以紫泉宫殿指长安隋宫。

  2、锁烟霞:喻冷落。

  3、芜城:指隋时的江都,旧名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市。刘宋时鲍照见该城荒芜,曾作《芜城赋》,后遂有此称。

  4、玉玺:皇帝的玉印。

  5、缘:因。

  6、日角:旧说以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如日(也指突入左边发际),附会为帝王之相。

  7、锦帆:指炀帝的龙舟,其帆皆锦制,所过之处,香闻十里。

  8、天涯:这里指天下。

  9、地下两句:陈后主(陈叔宝)为陈朝国君,为隋所灭。据《隋遗录》,炀帝在扬州时,恍惚间曾遇陈后主与其宠妃张丽华。后主即以酒相进,炀帝因请张丽华舞《玉树后庭花》,后主便乘此讥讽炀帝贪图享乐安逸。《玉树后庭花》,乐府《吴声歌曲》名,陈后主所作新歌,后人看作亡国之音。

  作品译文: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

  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

  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

  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

  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作品赏析: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音节铿锵。

  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欲取江都作为帝家。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颈联写了炀帝的两个逸游的事实。一是他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修了“放萤院”,放萤取乐。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赏绢一匹,堤岸遍布杨柳。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陈是历史上以荒淫亡国而著称的君主。他降隋后,与太子杨广很熟。后来杨广游江都时,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相遇,请张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此曲是了陈所为,是反映宫廷生活的淫靡,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是指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作者简介: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以上这篇隋宫 李商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唐诗,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3

  鉴赏李商隐隋宫

【原文】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译文】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注释】

  1.紫泉:即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2.芜城:即广陵(今扬州)。鲍照有《芜城赋》写广陵。二句意谓隋炀帝将长安的宫殿闲置起来,又到扬州大建行宫。《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3. 玉玺:皇帝的玉印。日角:《旧唐书·唐俭传》:“高祖乃召入,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后汉书·光武纪》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刘孝标《辨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 此古代谶纬家恭维皇帝之语。

  4.锦帆:《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何焯评此句云:“著此一联,直说出狂王抵死不悟,方见江都之祸,非偶然不幸,后半讽刺更有力。”这两句说,如果不是李渊夺取了隋朝的政权,杨广的.船大概会游到天边去了吧。

  5.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6.垂杨:《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这句说隋亡后,隋堤上只有杨柳依旧,暮鸦哀鸣。

  7.陈后主:即南朝陈的亡国之君陈叔宝,他曾作《玉树后庭花》曲词。《隋遗录》卷上载:炀帝在江都曾梦见和前朝皇帝陈叔宝相遇,畅饮甚欢,席间曾请陈的宠妃张丽华表演《玉树后庭花》舞蹈。这两句说,杨广如果死后有知,在地下和陈叔宝重逢,大概不好再提《玉树后庭花》之事了吧?张《笺》云:“结以冷刺作收,含蓄不尽”。胡以梅曰:“按诗情乃凭吊凄凉之事,而用事取物却一片华润。”商隐咏史,多用此法,以繁华奢侈之事,言兴亡衰败之理,发世事无常之叹。

【鉴赏】

  题目“隋宫”,指的是杨广在江都营建的行宫江都宫、显福宫和临江宫等。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用“紫泉”(长安的一条水)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皇帝。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更愿意住在芜城,即江都。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

  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实。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让读者从这一方面去想象另一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说这两句诗“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乃当之无愧。

  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实,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4

  精选隋学礼名言

●需求+资金=市场

●要学会观天,运用天时顺势而为。

●管理者仅会一分为二是不够的,要会合二为一,更要学会“合众为一”,整合企业内外各种资源,朝着企业的目标推进。

●企业的顺其自然:对人,顺着人性管理;对事,顺着事务本身的规律去推进;对企业外部环境,顺着潮流去发展。

●对不同层次的人,要灌输不同的思想,不能用一种思想灌输给不同层次的人。

●提倡悟性,老板要做员工授权赋能的教练,不是发号施令的指挥者。

●抓住机遇要掌握“恰恰好”,早了晚了都不行。

●创新的源头来自于市场和用户,只有贴近市场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到用户中开发新产品。

●以立足东方伦理、融合西方文明为思想指南;以尊重科学、尊重国情,尊重人性为行为准则;以提倡悟性、内求融合、外求沟通为处事哲理。

●利益驱动,动态平衡,运用规律,变而不变——驾驭企业的哲理。

●利益共存,利益共享是企业的基本观。

●效益×环境×明天=留住人才

●改革不要急于伤害既得利益者。

●用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将打不同的仗。

●要做不是第一的第一,做局部第一。

●企业的品行是德、善、诚、信。无德难成大器,德是企业的根基;善是做事的出发点,但不能让人理解为懦弱;诚是贯穿做事全过程中的行为;信是做事的果,以信求果。

●市场与需求是企业做事的动力;科技与品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创新与变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诚信与务实是企业处事遵循的信条;法律与法规是企业行为的准则。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5

  隋宫李商隐赏析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宫》注释:

  1、紫泉:即紫渊。唐人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紫泉。这里以紫泉宫殿指长安隋宫。

  2、锁烟霞:喻冷落。

  3、芜城:指隋时的江都,旧名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市。刘宋时鲍照见该城荒芜,曾作《芜城赋》,后遂有此称。

  4、玉玺:皇帝的玉印。

  5、缘:因。

  6、日角:旧说以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如日(也指突入左边发际),附会为帝王之相。

  7、锦帆:指炀帝的龙舟,其帆皆锦制,所过之处,香闻十里。

  唐诗赏析《隋宫》:

  这也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炀帝的荒淫亡国。

  首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欲取江都作为帝家。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颈联写了炀帝的两个逸游的事实。一是他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修了“放萤院”,放萤取乐。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赏绢一匹,堤岸遍布杨柳。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

  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陈是历史上以荒淫亡国而著称的君主。他降隋后,与太子杨广很熟。后来杨广游江都时,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相遇,请张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此曲是了陈所为,是反映宫廷生活的淫靡,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是指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15篇(隋朝历史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