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5篇(介绍1848年欧洲革命好书)

时间:2022-10-11 10:22: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5篇(介绍1848年欧洲革命好书),供大家品鉴。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5篇(介绍1848年欧洲革命好书)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对东晋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综合事物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加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江南地区的开发,除了劳动力增加这一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由此进一步认识生产力决定作用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教学要点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4.江南商业贸易和城市的发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本课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八王之乱后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特别要指出,八王之乱的破坏,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灭亡,而且引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由此导入??新课。

  三、“东晋的偏安”一目,在修订大纲中,是阅读内容。教师不必细讲。但是,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后边的内容,也可略作串讲。包括讲述东晋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概括出东晋王朝的特点,突出它的软弱性。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官僚地主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课本中的插图是反映东晋社会生活的,有助于学生对东晋政治加深认识。

  四、“南朝的政治”一目,也是修订大纲中所列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灵活处理。如时间充裕,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串讲。如可以悬挂反映南朝宋、齐、梁、陈朝代更替的《南朝表》,突出讲解两个问题:1.4,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让位,自称皇帝,建立宋。宋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宋武帝刘裕也是南朝众多帝王中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个。2.概括一下南朝(宋齐梁陈)的特点,一是政局动荡,王朝更替频繁;二是南朝统治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与发展(原因后面再讲,这里暂不进行分析)。总之,特点里突出四个字:动荡、发展。

  五、“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此目前,教师可制作一张祖国政区图,在江苏南部、浙江涂上深绿色;湖北、湖南、江西涂上浅绿色;福建、广东、广西涂上淡绿色,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晚和快慢,并把此图悬挂在黑板上。在这一目中应讲清的问题,一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这是本目的重点;二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在讲原因时,要突出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江南的开发是各族劳动人民的功劳。讲之前可先让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吴国对江南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西晋以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江南开发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大大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在开发的原因里面,还有一点即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讲开发的地区时,可结合本目开始时提到的那张地图来讲解。南方各省在这一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是存在着早晚、快慢以及程度上的差别。在江南的开发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加深交往,促进了融合。本目中的小字主要介绍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让学生阅读,不作要求。讲完此目教师可做一小结,让学生归纳一下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和注释

  王导

  王导(276—339),东晋大臣。字茂弘。琅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3(大兴元年),司马睿称帝(元帝),他任丞相;堂兄敦又握重兵,镇长江上游,当时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仕元、明、成三帝。他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大地主贺循、顾荣等,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司马睿

  司马睿(276—322),即晋元帝,晋代皇帝,317—322年在位。初袭封琅王,3(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在王导主谋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顾荣、贺循等,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刘曜攻占长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后因王敦擅政,忧愤而死。

  王敦

  王敦(266—324),东晋大臣,王导的从兄。西晋末,支持琅王司马睿移镇建康,握重兵屯武昌。西晋灭亡,与王导等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他于322年(永昌元年)起兵攻入建康。324年(太宁二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诏讨伐。他再次起兵进攻建康,在军中病死。

  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率亲党数百家南移。3(建兴元年),要求收复中原,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以示决心。他率军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豫州地区。其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

  祖逖采取了正确的军事与政治的斗争策略,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斗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前锋到达黄河沿岸,使石勒不敢进犯河南。在收复的区域内,祖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朴素。这样,收复区域内的经济便恢复、发展起来。一次,豫州群众举行盛大的宴会,用歌舞来赞颂祖逖的功绩。正当祖逖在豫州群众的支持下准备继续进军黄河以北、完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时候,已经称帝的司马睿却心怀疑惧,担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而不可制约,就派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戴渊充当都督,节制北方六州诸军事,来管辖和牵制祖逖。这时东晋朝廷内部又发生了王敦与刘隗争权夺利的斗争。祖逖忧虑交加,终于病死在雍丘,时年56岁。豫州百姓对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

  刘裕

  刘裕(356—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出身地主阶级下层。祖先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耕过地、砍过柴、捕过鱼,做过小买卖。后来成为东晋北府将领。4(义熙元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的大权。出兵灭南燕,西收巴蜀。又出兵关中,消灭后秦。封宋王。420年(元熙二年),代晋称帝,国号宋。当政时期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禁止地方官吏滥收税,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召回逃亡农民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力量。他建立的宋与北方兴起的北魏,成为南北朝对峙的开端。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刘裕建立的宋朝,北到山东半岛,东到夷洲(今台湾),南到涨海(今南海),西到今云南境内。包括青、冀、兖、梁、益、宁、交、雍、荆、相、广、徐、郑、江、南兖、南豫、东扬等州,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即齐高帝。南朝齐的建立者,479—482年在位。本为宋禁军将领,乘宋皇族内战,掌握军政大权,杀后废帝,立顺帝,封齐公。479年(升明三年),代宋自立。在位期间,注意提倡节俭,任用贤才,宽厚亲族。

  萧衍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他重用士族,对农民剥削残酷,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崇奉佛教,大建寺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547年(中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次年冬,侯景引兵渡江,不久攻破都城,萧衍饥病而死。擅长文学、乐律和书法。

  陈霸先

  陈霸先(503—559),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小吏出身。549年(太清三年)在广州起兵,受湘东王绎(梁元帝)领导,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555年,击败北齐的进攻,受封陈王,不久代梁自立。

  陈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

  陈霸先在世时,地方割据势力仍很跋扈。王琳盘踞湘州、郢州(今湖南、湖北境内),既勾结北齐,又勾结北周。此外,熊昙朗、周迪割据今江西一部分地方,陈宝应割据今福建一部分地方,留异割据今浙江一部分地方。这些割据势力后来被陈文帝铲除。陈宣帝时,北齐灭亡,陈朝疆域曾经一度恢复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但不久失去淮南,始终局促在长江以南、现在宜昌以东的地方。陈朝在南朝四个王朝中统治区域最小、力量最弱。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经过东晋,直到南朝,北方人民南迁连续不断。307年(永嘉元年),晋元帝时为琅王,移镇建业,此前后有一批人南迁。3(永嘉五年),洛阳不守,石勒南至葛陂(今河南新蔡北),又一次大量人民南渡。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之乱时,大量人民再度南迁。369年(晋废帝太和四年),桓温北伐关中和枋头败退前后,也有许多人民南迁。383年(太元八年),苻坚南下,淝水之战时,许多北方流民渡江。东晋末年,刘裕北伐,中途退回,关中、河南得而复失,流民南渡者也很多。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渡的人民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麦菽在江南开始推广栽植。适宜于旱作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推行。水利灌溉系统,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推广和整理。东晋时,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县)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在吴兴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县(今浙江余姚县东南),修复汉时旧堰,溉田二百余顷。钱塘江西岸有柳浦(今浙江杭州市东南候潮门外江千)埭,钱塘江东岸有西陵(今浙江萧山县西北20里西兴镇)埭,曹娥江东岸有南津埭(今浙江上虞县梁湖堰),曹娥江西岸有北津埭(今上虞县曹娥堰),均遏水为埭,作水楗数所,以为水位高低调节之用。

  劳动人民在湖沼的四周筑堤塘,湖面缩小,无数良田被开垦出来。新开辟的湖田土壤肥沃,收获的稻米比一般稻田高得多。

  绿肥

  绿肥,把植物的嫩茎叶翻压在地里,经过发酵分解而成的肥料。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水磨

  水磨,用水力带动的磨。多用来磨面。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发展最快,湖北、湖南、江西逐渐成为江南第二富区,福建、广东、广西经济逐渐发展。当时一个农户耕地大约在五十亩至一百亩之间(相当于现在3458市亩至6916市亩)。平均每个劳动力耕地二十五亩至五十亩左右(相当于现在1729市亩至3458市亩)。当时旱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现在的六市斗至二市石;水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今天一市石二斗至四市石或六市石。

  灌钢法

  齐梁时,上虞人谢平和右尚方师黄文庆并号为冶炼绝手。当时官营冶坊生产横法钢,百炼而成,用作刀剑极其锋利精巧。但这种钢的冶炼非常费功,成本很高,不适于生产工具的广泛需要。于是,梁朝陶弘景发明了“灌钢法”。它是把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冶炼。由于生铁含碳量高和熔点低,生铁熔化后包裹和渗入熟铁,增加了熟铁的含炭量,再经过几度锻打锤炼,挤出杂质,便成为钢铁了。

  锦署

  东晋南朝时,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附一: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题:B

  二、问答题:

  答: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业方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②手工业方面。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冶铸水平提高,出现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③交通商业方面。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册第四章。

《中国史纲要》(剪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编第五章。

《南北朝史话》(程应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⑦⑧册。

《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龚书铎总主编)。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2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 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评价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通过对维也纳体系建立、破坏、瓦解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历史的反动和倒退;19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和革命中资产阶级发挥重要作用,沉重打击封建势力;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前期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最终资本主义在斗争中占据上风,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源,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专政,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与此同时,欧洲的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在19世纪前期居于主导地位。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拿破仑帝国被镇压,欧洲恢复“正统秩序”,建立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这一时期欧洲政治上表现为逆流横行。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力的发展,这股逆流很快被遏制,欧洲爆发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历史车轮的前进。

  教学总体建议

  阅读课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为主,可以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阅读分析,再分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教师从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点明教材三个目录的内在联系(也可放在后面总结处):第一目: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体系确立);第二目: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维也纳体系受到冲击);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关于导入的教学建议

  可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回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消亡的内容,说明在此之后,欧洲大国重划欧洲政治版图。另外可以直接点题:题目是“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本节课讲述的是关于19世纪前期欧洲的情况,1848年革命是其中重要内容。让学生对比19世纪前期欧洲经济和政治状况,得出结论:19世纪前期的欧洲总体仍是封建势力占上风,因此,在拿破仑帝国失败后,出现了封建势力的复辟。

  重点分析

  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本课重点。19世纪前期的欧洲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一开始封建势力占上风,制定反动的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工业革命后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凭借经济实力展开和封建势力的决战,经过反复斗争,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资产阶级最终在斗争中取胜。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两件标志性的事件,正代表着当时欧洲的主要矛盾,突破这两个重点,就明白19世纪前期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情况。

  难点分析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对“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一提法容易接受,但对维也纳体系“促进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这一结论不易理解。解决了这一点,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维也纳会议。教师先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并对维也纳体系进行评价。关于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指导学生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1848年欧洲革命。先由学生自己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再在教师指导下分析 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各国革命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重点是法国的两次革命。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教学设计方案1

  第二节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重点: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

  难点:学生自我阅读及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以及理清各种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前期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一、维也纳体系

  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并回答下列问题:维也纳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国家、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什么叫维也纳体系?欧洲各国用什么来维护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为什么被称为历史的反动?

  在学生分析维也纳体系反动本质前,教师应指出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是: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根据此标准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学生阅读“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分析:为什么会爆发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矛盾?并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类型

  三、1848年革命

  学生阅读“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进程。教师强调以下几点: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国的二月革命推翻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匈牙利起义是1848年欧洲革命中影响最大的民族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848年革命的高潮为什么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848年革命的影响,为什么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学生回答:1848年革命仅经历一年多即失败了,一方面由于封建君主的反扑、资产阶级的妥协;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成熟,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没有政党斗争经验,政治上、组织上都很软弱;说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还未成熟到完全废除封建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明显占有优势,革命的失败指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民族独立的革命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但革命削弱俄、普、奥等国的封建统治力量,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堡垒――俄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再也不可能联合起来镇压革命了,欧洲政治版图再次变动,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统治秩序破产。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受到冲击、瓦解的过程,并深刻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板书设计: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3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革命风暴遍欧洲;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法国二月革命;普鲁士、奥地利和匈牙利革命。

  能力培养:

  1.指导学生归纳1848年欧洲革命的概况,观察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2.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分析“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具体到抽象,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认识: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848年欧洲革命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工人阶级在革命中起了主导作用。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国二月革命。

  难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

  教学用具

  1.电脑制作:(184年欧洲革命》图,欧洲大陆革命运动的主要中心标志——红旗闪动。

  2.课本插图:巴黎群众烧毁国王宝座

  法国二月革命中巴黎街头的激战

  梅特涅出逃(漫画)

  枪杀匈牙利起义者

  3.自制表格:1848年欧洲革命简表

  板书设计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原因:经济原因:农业歉收 经济危机

  政治原因:要求民主改革

  被奴役的国家要求独立

  性质: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概况:法国革命

  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的革命

  影响: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果:到1949年,欧洲革命烈火基本上被扑灭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不同反响的一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了解1848年在欧洲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

(答:19世纪30到40年代,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发生了三大著名的工人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级。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此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导入??新课】

  在1848年欧洲还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革命烈火遍及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强烈地震撼着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那么,这场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二月革命是怎么回事?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革命又是怎样发生的?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1848年欧洲革命(板书)

  1848年2月,欧洲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运动。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内容,归纳出革命爆发的原因。

(板书)原因:经济原因: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

  政治原因:争取民主改革

  被奴役的国家要求独立

  这次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1845年~1846年,欧洲发生农业灾荒,劳动人民的生活恶化,1847年欧洲又一次爆发经济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由于发生革命的各个国家历史条件不同,具体任务也就有所不同:在德意志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在法国要求铲除封建残余,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匈牙利等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外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总的来说,1848年欧洲革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板书)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范围: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1848年欧洲革命》)

  概况:法国革命

  提问: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830年7月,经过“七月革命”而建立起来的路易菲力浦政权并不代表全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主要代表大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随着30年代到40年代法国工业的发展,社会阶级的各种矛盾不仅反映出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扩大和尖锐,而且反映出在资产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冲突——日益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不满意金融资产阶级的大权在握。同时小资产阶级对于菲力浦的统治也深怀不满,他们要求普选,要求共和国。这些阶级矛盾,随着菲力浦的发动措施的加强而日益扩大。1845年~1846年的马铃薯病虫害、农业歉收,1847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法国,这些都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形势日益成熟。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

  请同学朗读课文中对“法国二月革命”的描述。

  法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二月革命中资产阶级表现出动摇、妥协,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才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在二月革命中的主导作用。

  插图:《巴黎群众烧毁国王宝座》

《法国二月革命中巴黎街头的激战》

  无产阶级在1848年远比在1830年坚强有力,他们同学生和巴黎市民一起,推翻了“七月王朝”,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组成临时政府。由于工人的斗争,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共和制,这就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当资产阶级转向公开的反革命后,工人阶级毫不迟疑,立即投入战斗。6月22日晚,一夜之间,起义工人在巴黎东城和东郊工人住宅区构筑起600座街垒。巴黎的工人阶级在六月起义的日子里,表现出空前的英勇、坚决、沉着和机智,把1848年法国革命推向了最高峰。他们面对六倍于自己的敌人抗击了整整四天之久,他们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行战斗的。

  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争夺统治权的伟大搏斗,是决定资产阶级制度存亡的斗争。六月起义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三月中旬,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普鲁士首都柏林和匈牙利发生了人民武装起义,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板书)概况:奥地利革命

  1848年3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民行动起来,要求出版自由等,群众和军警发生冲突,起义爆发。显赫一时的奥地利首相、维也纳体系的风云人物梅特涅被迫辞职,次日乔装逃往英国。

(漫画《梅特涅出逃》)

  梅特涅,奥地利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家和以擅长外交权术著称的外交家,长期总揽奥地利的外交内政大权。在奥地利帝国内,他实行专制主义的极权统治,压制一切自由民主运动,禁止自由主义思想传播。19世纪上半期他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各种矛盾,极力推行“均势外交”,使各方面比较落后的奥地利一度称霸欧洲大陆。他俨然以“欧洲首相”自居,坚决主张镇压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极力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1848年维也纳三月起义推翻了梅特涅政府,梅特涅被滚滚革命洪流冲下了历史舞台。有材料说,他男扮女装逃往英国。课文中的这幅漫画,描述梅特涅出逃时的狼狈相,说明在人民革命的浪潮面前,这个曾在奥地利掌权30多年的铁腕人物,也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板书)概况:普鲁士革命

  1848年3月,柏林人民行动起来,举行集会,要求政治自由,实行大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群众运动愈演愈烈。18日,群众包围王宫,要求军队撤出柏林,遭到拒绝。群众立即发动起义,士兵也同情起义,国王不得不妥协,宣布军队撤出柏林,召开议会,制定宪法。

  欧洲东南部的各国人民也展开了民族解放运动。受奥地利统治的匈牙利和捷克,受俄国、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罗马尼亚都发生了起义。其中,匈牙利起义影响最大。

(板书)概况:匈牙利革命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描述的起义过程)

  爱国诗人裴多菲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就是在这伟大的时刻产生的。匈牙利的革命部队抗击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一度攻进奥地利,震动整个欧洲,1849年5月匈牙利正式宣告独立。

  欧洲革命的迅猛发展,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吓坏了封建君主,各国反动势力开始反扑。

  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俄国,尼古拉一世曾调集40万军队到西部边境,沙俄帮助奥地利反动派镇压了维也纳和捷克起义,镇压了罗马尼亚革命,沙俄曾派14万俄军进入匈牙利,同12万奥军汇合,联合绞杀了匈牙利革命,至此,欧洲革命烈火被基本扑灭下去。俄国成为欧洲宪兵和镇压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的刽子手。

(板书)结果:到1949年,欧洲革命烈火基本被扑灭。

  影响: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1949年,欧洲革命的烈火基本被扑灭。但是,这次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同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给出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巩固新知,同时加深学生整体观念。

  1848年欧洲革命简表

  各国起义

  时间

  革命任务

  性质

  特点

  法国革命

  2月

  反对七月王朝的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起了主导作用。而资产阶级则表现为动摇妥协。

  6月

  打倒人剥削人的制度!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万岁!

  奥地利革命

  3月

  打倒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普鲁士革命

  3月

  打倒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匈牙利革命

  3月

  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可以请同学思考: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4

  各国起义

  时间

  革命任务

  性质

  特点

  法国革命

  2月

  反对七月王朝的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起了主导作用。而资产阶级则表现为动摇妥协。

  6月

  打倒人剥削人的制度!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万岁!

  奥地利革命

  3月

  打倒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普鲁士革命

  3月

  打倒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匈牙利革命

  3月

  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可以请同学思考: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5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教学目标

  了解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评价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通过对维也纳体系建立、破坏、瓦解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历史的反动和倒退;19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和革命中资产阶级发挥重要作用,沉重打击封建势力;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前期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最终资本主义在斗争中占据上风,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源,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专政,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与此同时,欧洲的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在19世纪前期居于主导地位。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拿破仑帝国被镇压,欧洲恢复“正统秩序”,建立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这一时期欧洲政治上表现为逆流横行。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力的发展,这股逆流很快被遏制,欧洲爆发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历史车轮的前进。

  教学总体建议

  阅读课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为主,可以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阅读分析,再分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教师从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点明教材三个目录的内在联系(也可放在后面总结处):第一目: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体系确立);第二目: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维也纳体系受到冲击);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关于导入的教学建议

  可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回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消亡的内容,说明在此之后,欧洲大国重划欧洲政治版图。另外可以直接点题:题目是“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本节课讲述的是关于19世纪前期欧洲的情况,1848年革命是其中重要内容。让学生对比19世纪前期欧洲经济和政治状况,得出结论:19世纪前期的欧洲总体仍是封建势力占上风,因此,在拿破仑帝国失败后,出现了封建势力的复辟。

  重点分析

  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本课重点。19世纪前期的欧洲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一开始封建势力占上风,制定反动的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工业革命后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凭借经济实力展开和封建势力的决战,经过反复斗争,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资产阶级最终在斗争中取胜。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两件标志性的事件,正代表着当时欧洲的主要矛盾,突破这两个重点,就明白19世纪前期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情况。

  难点分析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对“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一提法容易接受,但对维也纳体系“促进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这一结论不易理解。解决了这一点,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维也纳会议。教师先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并对维也纳体系进行评价。关于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指导学生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1848年欧洲革命。先由学生自己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再在教师指导下分析 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各国革命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重点是法国的两次革命。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教学设计方案1

  第二节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重点: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

  难点:学生自我阅读及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以及理清各种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前期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一、维也纳体系

  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并回答下列问题:维也纳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国家、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什么叫维也纳体系?欧洲各国用什么来维护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为什么被称为历史的反动?

  在学生分析维也纳体系反动本质前,教师应指出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是: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根据此标准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学生阅读“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分析:为什么会爆发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矛盾?并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类型

  三、1848年革命

  学生阅读“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进程。教师强调以下几点: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国的二月革命推翻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匈牙利起义是1848年欧洲革命中影响最大的民族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848年革命的高潮为什么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848年革命的影响,为什么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学生回答:1848年革命仅经历一年多即失败了,一方面由于封建君主的反扑、资产阶级的妥协;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成熟,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没有政党斗争经验,政治上、组织上都很软弱;说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还未成熟到完全废除封建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明显占有优势,革命的失败指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民族独立的革命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但革命削弱俄、普、奥等国的封建统治力量,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堡垒――俄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再也不可能联合起来镇压革命了,欧洲政治版图再次变动,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统治秩序破产。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受到冲击、瓦解的过程,并深刻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重点: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

  难点:学生自我阅读及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以及理清各种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前期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一、维也纳体系

  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并回答下列问题:维也纳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国家、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什么叫维也纳体系?欧洲各国用什么来维护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为什么被称为历史的反动?

  出示历史图片《维也纳会议》,强调此次会议是由俄、英、普、奥四国控制的。由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分析维也纳会议的反动性。在学生分析维也纳体系反动本质前,教师应指出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是: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根据此标准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强调维也纳会议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各国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家间的纠纷。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学生阅读“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爆发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矛盾?并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类型。

  三、1848年革命

  学生阅读“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 讲解革命过程时,利用动画讲解,给学生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讲完后,教师强调以下几点: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国的二月革命推翻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匈牙利起义是1848年欧洲革命中影响最大的民族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848年革命的高潮为什么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848年革命的影响,为什么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学生回答:1848年革命仅经历一年多即失败了,一方面由于封建君主的反扑、资产阶级的妥协;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成熟,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没有政党斗争经验,政治上、组织上都很软弱;说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还未成熟到完全废除封建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明显占有优势,革命的失败指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民族独立的革命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但革命削弱俄、普、奥等国的封建统治力量,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堡垒――俄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再也不可能联合起来镇压革命了,欧洲政治版图再次变动,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统治秩序破产。

  小结

  利用下面图示对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形势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受到冲击、瓦解的过程,并深刻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板书设计: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6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1、澳门问题的由来: 葡萄牙 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 英国 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 → 国家 分裂 ( 内政 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 和平 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叶剑英发表谈话, 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 邓小平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社会主义

  港、澳、台: 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 军队 ,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 内政 , 而港澳问题是 国际 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学思之窗: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①共同点: 中国的国力增强

②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能够收回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国家实力 和 国际地位 。

△依据上述答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其中根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国力 增强 ——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 中国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 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7、1)

  3、澳门回归(、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 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 放宽 ,两岸交流日益 频繁

  汪辜会谈, 达成“九二共识”: 一个 中国 原则

  连战访问大陆,与会谈,坚持“ 九二共识 ”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 和平 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 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 完全 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

△随堂练习《全品》第2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2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二)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7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四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革命风暴遍欧洲;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法国二月革命;普鲁士、奥地利和匈牙利革命。

  能力培养:

  1.指导学生归纳1848年欧洲革命的概况,观察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2.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分析“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具体到抽象,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认识: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848年欧洲革命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工人阶级在革命中起了主导作用。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国二月革命。

  难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

  教学用具

  1.电脑制作:(184年欧洲革命》图,欧洲大陆革命运动的主要中心标志――红旗闪动。

  2.课本插图:巴黎群众烧毁国王宝座

  法国二月革命中巴黎街头的激战

  梅特涅出逃(漫画)

  枪杀匈牙利起义者

  3.自制表格:1848年欧洲革命简表

  板书设计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8

  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发展最快,湖北、湖南、江西逐渐成为江南第二富区,福建、广东、广西经济逐渐发展。当时一个农户耕地大约在五十亩至一百亩之间(相当于现在34?58市亩至69?16市亩)。平均每个劳动力耕地二十五亩至五十亩左右(相当于现在17?29市亩至34?58市亩)。当时旱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现在的六市斗至二市石;水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今天一市石二斗至四市石或六市石。

  灌钢法

  齐梁时,上虞人谢平和右尚方师黄文庆并号为冶炼绝手。当时官营冶坊生产横法钢,百炼而成,用作刀剑极其锋利精巧。但这种钢的冶炼非常费功,成本很高,不适于生产工具的广泛需要。于是,梁朝陶弘景发明了“灌钢法”。它是把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冶炼。由于生铁含碳量高和熔点低,生铁熔化后包裹和渗入熟铁,增加了熟铁的含炭量,再经过几度锻打锤炼,挤出杂质,便成为钢铁了。

  锦署

  东晋南朝时,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附一: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题:B

  二、问答题:

  答: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业方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②手工业方面。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冶铸水平提高,出现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③交通商业方面。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册第四章。

《中国史纲要》(剪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编第五章。

《南北朝史话》(程应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⑦⑧册。

《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龚书铎总主编)。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9

  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地位在教材中从其内容和篇幅上讲都不重要,其中“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节中,只有“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节是必讲内容。

  重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此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江南经济发展并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因此重点讲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以使学生详细了解南方发展的具体情况。

  难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那么,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却能够得以发展,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重、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建议教师分为三部分学习,即“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其中表现和影响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建议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开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此时期封建经济仍然得到了发展,就其原因是:①整体的分裂之中尚有局部的统一;②整体的动荡中尚有局部的安定,从地理范围看此时动荡多在北方,南方自三国至南朝始终较为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统治者自身的重视也促进经济的发展。④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北方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带来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均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教法建议

  关于“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两节,虽然是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但是如果学生不了结这段历史,就不可能掌握以后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因此,建议教师通过串讲使学生弄清这段历史。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问:西晋时期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都包括哪些内容?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谁?在得到学生的正确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西晋统治的灭亡。

  那么在这个短期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到什么阶段了?此阶段为什么政局虽然动荡,南方经济却能迅速发展?我们不妨读读这段历史,探个究竟。

  一、东晋的偏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东晋的偏安”一节,并出示下列图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时间

  西晋

  东晋

  进行表格的填写,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知识的补充,使学生了结当时东晋政治的特点,了解:“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的政治(420~589)

  教师出示以上《南朝更替表》,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此表,让学生回答:①南朝包括几个朝代?②他们的都城在哪里?③从三国到南朝共有几个国家定都南京(建业、建康)?

  答案: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其六朝是指: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学生看书、讨论,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书中所列表面原因,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使学生从经济发展的条件如社会条安定、劳动力、劳动工具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作总结: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此为本课重点,教师仍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估计学生可以完成下列内容。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围湖造田;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教师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板书设计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0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革命风暴遍欧洲;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法国二月革命;普鲁士、奥地利和匈牙利革命。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1848年欧洲革命的概况,观察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分析“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具体到抽象,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能力。

  通过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848年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本课虽然是阅读课文,但是不能说不重要只是教材安排的需要.1848年革命是近代欧洲规模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它扫除了欧洲一大批像梅特涅这样的政治垃圾,沉重打击了欧洲神圣同盟的反动体系,使革命后的19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代。

  重点分析:

  法国二月革命是本课重点。1848年革命,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凸显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发动猛烈冲击的政治事件。19世纪40年代,欧洲大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英国完成,法国、德意志、意大利展开,工业资产阶级作为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资产阶级的新阶层,经济势力增长很快,不满商业和金融资产阶级对政权的垄断,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而法国二月革命体现了这一特征,也是1848年革命的典型事件。

  难点分析:

  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是难点.1848年欧洲革命不仅包括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包括东南欧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线索多,范围广,分析起来吃力,再加上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理解一场革命的性质普遍是一个困难问题。

  重点突破方案:

  二月革命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09页小字,了解二月革命的时间、经过。

  2.教师提问由易到难

  A.二月革命的时间 B.二月革命的原因

  C.二月革命的简要经过 D.二月革命在1848年革命中的地位

  E.二月革命的性质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前的背景和主要任务。

  教师先打出投影片:1848年欧洲革命的简表

  然后提问

  1、各国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2、各国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从革命的背景和任务去分析革命的性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法国二月革命。

  难点:1848年欧洲年命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候,欧洲爆发了一场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革命烈火遍及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强烈震撼着欧洲的统治秩序、今天我们就学习1848年欧洲革命。

  一、革命风暴遍欧洲(板书)

  挂图(184年欧洲革命》教学挂图,教师形象地说明1848年革命风暴遍及欧洲大陆的形势。

  从意大利到法国,从德意志到匈牙利的广大地区都相继卷入了革命风暴。

  1.欧洲各地起义(板书)

  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原因,农业歉收,劳动人民生活进一步恶化;欧洲爆发经济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政治状况:法国在七月王朝的统治之下,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德意志四分五裂,封建割据,由34个王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其中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邦势力最强。奥地利是个多民族国家,在它统治下的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都遭受着民族压迫。意大利四分五裂,内受封建统治,外受异族压迫。

  2.1848年欧洲革命性质

  由于各国历史条件不同,革命具体任务也就有所不同,法国要求进行民主改革。普鲁士、奥地利要求推翻封建专制,东欧被外国奴役的民族要求自由独立。这次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

  二、法国革命

  1.革命原因(板书)

  原因有:1)七月王朝的反动统治

(2)农业歉收,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3)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波及到法国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工业革命大规模展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两次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表明法国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也增强了。而从1830年以来统治法国的七月王朝金融贵族却贪赃枉法,营私舞弊,赋税繁重。加上农业歉收,物价飞涨,搞得民不聊生。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也波及到法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

  2.二月革命(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09页小字,时间、经过。)

  二月革命胜利后组成了临时政府,这时资产阶级在干什么呢?

(1)资产阶级窃取革命果实

  概括地说,资产阶级从三个方面下手窃取革命果实,准备镇压工人。资产阶级从哪三个方面窃取革命果实?

①被迫让步,成立共和国

②挑拨离间,设立“国家工厂”,向农民征税

③准备镇压

  被迫让步:成立共和国。工人阶级在建立共和国的口号下战斗,临时政府却迟迟不宣布共和国的成立。2月25日中午,一个工人代表团来到市政厅,限令在两个小时内宣布共和国成立,有20万工人前来质问。当时街垒尚未拆除,工人手里拿着武器,临时政府被迫答应了,这样产生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这充分显示了谁在二月革命中的主导作用?

(用投影打出“法国别动队队员”图。)别动队员都是些流氓青年,图中歪带着帽子,一手插在裤兜里,一手撑在步枪上,交叉的双脚,猬琐的面目,显出一幅活生生的流氓嘴脸,临时政府还向巴黎调集大批军队,4月16日就曾借口有人进攻市政厅,在1个小时内集合10万军队,严密封锁周围街道,这是一次反革命的预演。

  资产阶级的阴谋部署就绪后,临时政府凶相毕露,6月22日下令解散国家工厂。对于失业工人来说,国家工厂微薄的工资是惟一的收入来源,工人没有选择的余地,若不甘饿死,就只有战斗。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六月起义经过。)

  用投影打出《六月起义》图

  这是激战的街道,反动军队踏着起义者的尸骨超过了街垒,而前方工人们仍顽强地据守,勇敢地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无数工人为革命洒尽了自己的热血。26日圣安东区陷落,起义失败, l1000多起义者被屠杀,25000多人被判处监禁、流放和服苦役。

  引导学生回答六月起义性质。

  革命性质,两大对立阶级的第一次伟大搏斗,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三、奥地利、普鲁士和匈牙利的革命(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小字,维也纳起义、柏林起义。用投影仪打出梅特涅出逃漫画。)

  l、维也纳起义 2、柏林起义 3、匈牙利起义(板书)

  梅特涅自称是“扑火革命火焰的消防队长”,在维也纳起义中,竟然换上了女人的裙子,套上头巾,扮成老太婆仓皇出逃。“消防队长”被革命火焰吓跑了,象征着18神圣同盟建立的统治秩序被冲垮了,就在这一刻,欧洲历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所以马克思后来评述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受奥地利奴役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就是在这伟大的时候产生的。匈牙利的革命部队抗击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一度攻进奥地利,震动整个欧洲,1849年5月匈牙利正式宣告独立。

  1848年欧洲革命的作用?

  1848年欧洲革命对封建制度是个沉重打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小结 : 1848年革命是近代欧洲规模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神圣同盟的反动体系,使革命后的19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代。

  板书设计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1

  八年级上教案(第22课)

二二 西江月 黄陵庙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少年得志后因爱国主战遭受贬谪的人生经历及赴任途中遭遇风浪阻行写作背景,通过朗读、品读来充分理解词的内容。 2、 感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旷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借助圈画想象、分析理解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义及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2、 难点:理解作者运用奇幻的想象表达自己心情的诗词写作手法。 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主观浪漫奇幻想象的宋词,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的学习能力现状和对宋词已有初步了解的认知水平,教学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理解课文。为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感情铺垫 1、 同学们有过乘船时遇到风浪的经历吗?或者从电视、书籍中看到过类似的情形吗?请大家简单介绍自己的感受或描绘当时的情形。 1、 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做笔记,了解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1、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唤起学生对相关体验的记忆,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朗读全词 初步感知 (1)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 (2) 借助课文后的注释,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大意。 3、再次散读,抽读,熟悉词句。 1、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载zai;奏zou; 霓ni的读音。鳞与嶙的区别。 2、 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3、? 3、借助注释感知词的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诗词的学习,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是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这一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地强化。 再读词句 分析理解 全班朗读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词句内容。 1、 圈画词中描绘风浪的词句。 2、 在词的上阕,还描绘了那些景象?品读相关词句,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词句所展现的景象。 3、 反复品读词的上阕,感受美好的意境,体会作者是如何描绘自己被风浪所阻的。 4、 品读词的下阕,体会作者的心情。 (1) 词的上阕展现的完全是一幅美好的画面,丝毫看不出风浪的阻挠,下阕又是如何描绘这一情形的呢? (2) 词人是如何面对这风浪的阻行的呢?他的心情怎样? 对以上问题,请同学圈画关键词句加以体会。 ? 1、朗读课文。 2、圈画对风浪描绘的词,则是“鳞鳞细浪”,不见任何波澜。 3、词的上阕还描绘了“明月”“秋江”,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描绘美好的画卷。 ? 对于初二的学生,朗读、圈画、思考,是理解文本的必经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熟读背诵 增加积累 1、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词。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上阕实写美景,下阕虚写想象。 全神贯注,集中思想背诵全词。 计时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趁热打铁”, 课后作业 巩固反馈 1、从语言、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等多角度赏析这首词。 ? 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2

  一、革命风暴遍欧洲

  1.欧洲各地起义

  2.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

  二、法国革命

  1.革命爆发的原因

  2.二月革命

  三、奥地利、普鲁士和匈牙利的革命

  1.维也纳起义

  2.柏林起义

  3.匈牙利起义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3

  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对东晋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综合事物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加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江南地区的开发,除了劳动力增加这一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由此进一步认识生产力决定作用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教学要点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4.江南商业贸易和城市的发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本课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八王之乱后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特别要指出,八王之乱的破坏,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灭亡,而且引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由此导入新课。

  三、“东晋的偏安”一目,在修订大纲中,是阅读内容。教师不必细讲。但是,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后边的内容,也可略作串讲。包括讲述东晋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概括出东晋王朝的特点,突出它的软弱性。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官僚地主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课本中的插图是反映东晋社会生活的,有助于学生对东晋政治加深认识。

  四、“南朝的政治”一目,也是修订大纲中所列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灵活处理。如时间充裕,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串讲。如可以悬挂反映南朝宋、齐、梁、陈朝代更替的《南朝表》,突出讲解两个问题:1.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让位,自称皇帝,建立宋。宋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宋武帝刘裕也是南朝众多帝王中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个。2.概括一下南朝(宋齐梁陈)的特点,一是政局动荡,王朝更替频繁;二是南朝统治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与发展(原因后面再讲,这里暂不进行分析)。总之,特点里突出四个字:动荡、发展。

  五、“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此目前,教师可制作一张祖国政区图,在江苏南部、浙江涂上深绿色;湖北、湖南、江西涂上浅绿色;福建、广东、广西涂上淡绿色,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晚和快慢,并把此图悬挂在黑板上。在这一目中应讲清的问题,一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这是本目的重点;二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在讲原因时,要突出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江南的开发是各族劳动人民的功劳。讲之前可先让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吴国对江南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西晋以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江南开发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大大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在开发的原因里面,还有一点即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讲开发的地区时,可结合本目开始时提到的那张地图来讲解。南方各省在这一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是存在着早晚、快慢以及程度上的差别。在江南的开发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加深交往,促进了融合。本目中的'小字主要介绍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让学生阅读,不作要求。讲完此目教师可做一小结,让学生归纳一下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和注释

  王导

  王导(276―339),东晋大臣。字茂弘。琅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318年(大兴元年),司马睿称帝(元帝),他任丞相;堂兄敦又握重兵,镇长江上游,当时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仕元、明、成三帝。他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大地主贺循、顾荣等,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司马睿

  司马睿(276―322),即晋元帝,晋代皇帝,317―322年在位。初袭封琅王,307年(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在王导主谋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顾荣、贺循等,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刘曜攻占长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后因王敦擅政,忧愤而死。

  王敦

  王敦(266―324),东晋大臣,王导的从兄。西晋末,支持琅王司马睿移镇建康,握重兵屯武昌。西晋灭亡,与王导等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他于322年(永昌元年)起兵攻入建康。324年(太宁二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诏讨伐。他再次起兵进攻建康,在军中病死。

  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率亲党数百家南移。313年(建兴元年),要求收复中原,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以示决心。他率军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豫州地区。其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

  祖逖采取了正确的军事与政治的斗争策略,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斗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前锋到达黄河沿岸,使石勒不敢进犯河南。在收复的区域内,祖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朴素。这样,收复区域内的经济便恢复、发展起来。一次,豫州群众举行盛大的宴会,用歌舞来赞颂祖逖的功绩。正当祖逖在豫州群众的支持下准备继续进军黄河以北、完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时候,已经称帝的司马睿却心怀疑惧,担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而不可制约,就派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戴渊充当都督,节制北方六州诸军事,来管辖和牵制祖逖。这时东晋朝廷内部又发生了王敦与刘隗争权夺利的斗争。祖逖忧虑交加,终于病死在雍丘,时年56岁。豫州百姓对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

  刘裕

  刘裕(356―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出身地主阶级下层。祖先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耕过地、砍过柴、捕过鱼,做过小买卖。后来成为东晋北府将领。405年(义熙元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的大权。出兵灭南燕,西收巴蜀。又出兵关中,消灭后秦。封宋王。420年(元熙二年),代晋称帝,国号宋。当政时期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禁止地方官吏滥收税,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召回逃亡农民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力量。他建立的宋与北方兴起的北魏,成为南北朝对峙的开端。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刘裕建立的宋朝,北到山东半岛,东到夷洲(今台湾),南到涨海(今南海),西到今云南境内。包括青、冀、兖、梁、益、宁、交、雍、荆、相、广、徐、郑、江、南兖、南豫、东扬等州,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即齐高帝。南朝齐的建立者,479―482年在位。本为宋禁军将领,乘宋皇族内战,掌握军政大权,杀后废帝,立顺帝,封齐公。479年(升明三年),代宋自立。在位期间,注意提倡节俭,任用贤才,宽厚亲族。

  萧衍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他重用士族,对农民剥削残酷,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崇奉佛教,大建寺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547年(中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次年冬,侯景引兵渡江,不久攻破都城,萧衍饥病而死。擅长文学、乐律和书法。

  陈霸先

  陈霸先(503―559),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小吏出身。549年(太清三年)在广州起兵,受湘东王绎(梁元帝)领导,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555年,击败北齐的进攻,受封陈王,不久代梁自立。

  陈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

  陈霸先在世时,地方割据势力仍很跋扈。王琳盘踞湘州、郢州(今湖南、湖北境内),既勾结北齐,又勾结北周。此外,熊昙朗、周迪割据今江西一部分地方,陈宝应割据今福建一部分地方,留异割据今浙江一部分地方。这些割据势力后来被陈文帝铲除。陈宣帝时,北齐灭亡,陈朝疆域曾经一度恢复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但不久失去淮南,始终局促在长江以南、现在宜昌以东的地方。陈朝在南朝四个王朝中统治区域最小、力量最弱。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经过东晋,直到南朝,北方人民南迁连续不断。307年(永嘉元年),晋元帝时为琅王,移镇建业,此前后有一批人南迁。311年(永嘉五年),洛阳不守,石勒南至葛陂(今河南新蔡北),又一次大量人民南渡。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之乱时,大量人民再度南迁。369年(晋废帝太和四年),桓温北伐关中和枋头败退前后,也有许多人民南迁。383年(太元八年),苻坚南下,淝水之战时,许多北方流民渡江。东晋末年,刘裕北伐,中途退回,关中、河南得而复失,流民南渡者也很多。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渡的人民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麦菽在江南开始推广栽植。适宜于旱作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推行。水利灌溉系统,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推广和整理。东晋时,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县)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在吴兴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县(今浙江余姚县东南),修复汉时旧堰,溉田二百余顷。钱塘江西岸有柳浦(今浙江杭州市东南候潮门外江千)埭,钱塘江东岸有西陵(今浙江萧山县西北20里西兴镇)埭,曹娥江东岸有南津埭(今浙江上虞县梁湖堰),曹娥江西岸有北津埭(今上虞县曹娥堰),均遏水为埭,作水楗数所,以为水位高低调节之用。

  劳动人民在湖沼的四周筑堤塘,湖面缩小,无数良田被开垦出来。新开辟的湖田土壤肥沃,收获的稻米比一般稻田高得多。

  绿肥

  绿肥,把植物的嫩茎叶翻压在地里,经过发酵分解而成的肥料。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水磨

  水磨,用水力带动的磨。多用来磨面。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4

  1848年2月,欧洲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运动。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内容,归纳出革命爆发的原因。

(板书)原因:经济原因: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

  政治原因:争取民主改革

  被奴役的国家要求独立

  这次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1845年~1846年,欧洲发生农业灾荒,劳动人民的生活恶化,1847年欧洲又一次爆发经济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由于发生革命的各个国家历史条件不同,具体任务也就有所不同:在德意志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在法国要求铲除封建残余,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匈牙利等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外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总的来说,1848年欧洲革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板书)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范围: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1848年欧洲革命》)

  概况:法国革命

  提问: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830年7月,经过“七月革命”而建立起来的路易菲力浦政权并不代表全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主要代表大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随着30年代到40年代法国工业的`发展,社会阶级的各种矛盾不仅反映出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扩大和尖锐,而且反映出在资产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冲突――日益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不满意金融资产阶级的大权在握。同时小资产阶级对于菲力浦的统治也深怀不满,他们要求普选,要求共和国。这些阶级矛盾,随着菲力浦的发动措施的加强而日益扩大。1845年~1846年的马铃薯病虫害、农业歉收,1847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法国,这些都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形势日益成熟。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

  请同学朗读课文中对“法国二月革命”的描述。

  法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二月革命中资产阶级表现出动摇、妥协,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才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在二月革命中的主导作用。

  插图:《巴黎群众烧毁国王宝座》

《法国二月革命中巴黎街头的激战》

  无产阶级在1848年远比在1830年坚强有力,他们同学生和巴黎市民一起,推翻了“七月王朝”,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组成临时政府。由于工人的斗争,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共和制,这就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当资产阶级转向公开的反革命后,工人阶级毫不迟疑,立即投入战斗。6月22日晚,一夜之间,起义工人在巴黎东城和东郊工人住宅区构筑起600座街垒。巴黎的工人阶级在六月起义的日子里,表现出空前的英勇、坚决、沉着和机智,把1848年法国革命推向了最高峰。他们面对六倍于自己的敌人抗击了整整四天之久,他们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行战斗的。

  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争夺统治权的伟大搏斗,是决定资产阶级制度存亡的斗争。六月起义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三月中旬,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普鲁士首都柏林和匈牙利发生了人民武装起义,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板书)概况:奥地利革命

  1848年3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民行动起来,要求出版自由等,群众和军警发生冲突,起义爆发。显赫一时的奥地利首相、维也纳体系的风云人物梅特涅被迫辞职,次日乔装逃往英国。

(漫画《梅特涅出逃》)

  梅特涅,奥地利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家和以擅长外交权术著称的外交家,长期总揽奥地利的外交内政大权。在奥地利帝国内,他实行专制主义的极权统治,压制一切自由民主运动,禁止自由主义思想传播。19世纪上半期他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各种矛盾,极力推行“均势外交”,使各方面比较落后的奥地利一度称霸欧洲大陆。他俨然以“欧洲首相”自居,坚决主张镇压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极力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1848年维也纳三月起义推翻了梅特涅政府,梅特涅被滚滚革命洪流冲下了历史舞台。有材料说,他男扮女装逃往英国。课文中的这幅漫画,描述梅特涅出逃时的狼狈相,说明在人民革命的浪潮面前,这个曾在奥地利掌权30多年的铁腕人物,也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板书)概况:普鲁士革命

  1848年3月,柏林人民行动起来,举行集会,要求政治自由,实行大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群众运动愈演愈烈。18日,群众包围王宫,要求军队撤出柏林,遭到拒绝。群众立即发动起义,士兵也同情起义,国王不得不妥协,宣布军队撤出柏林,召开议会,制定宪法。

  欧洲东南部的各国人民也展开了民族解放运动。受奥地利统治的匈牙利和捷克,受俄国、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罗马尼亚都发生了起义。其中,匈牙利起义影响最大。

(板书)概况:匈牙利革命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描述的起义过程)

  爱国诗人裴多菲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就是在这伟大的时刻产生的。匈牙利的革命部队抗击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一度攻进奥地利,震动整个欧洲,1849年5月匈牙利正式宣告独立。

  欧洲革命的迅猛发展,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吓坏了封建君主,各国反动势力开始反扑。

  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俄国,尼古拉一世曾调集40万军队到西部边境,沙俄帮助奥地利反动派镇压了维也纳和捷克起义,镇压了罗马尼亚革命,沙俄曾派14万俄军进入匈牙利,同12万奥军汇合,联合绞杀了匈牙利革命,至此,欧洲革命烈火被基本扑灭下去。俄国成为欧洲宪兵和镇压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的刽子手。

(板书)结果:到1949年,欧洲革命烈火基本被扑灭。

  影响: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1949年,欧洲革命的烈火基本被扑灭。但是,这次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同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给出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巩固新知,同时加深学生整体观念。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5

  原因:经济原因:农业歉收 经济危机

  政治原因:要求民主改革

  被奴役的国家要求独立

  性质: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概况:法国革命

  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的革命

  影响: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果:到1949年,欧洲革命烈火基本上被扑灭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不同反响的一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了解1848年在欧洲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

(答:19世纪30到40年代,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发生了三大著名的工人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级。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此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导入新课】

  在1848年欧洲还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革命烈火遍及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强烈地震撼着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那么,这场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二月革命是怎么回事?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革命又是怎样发生的?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三15篇(介绍1848年欧洲革命好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