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教学设计3篇(苏武教案设计)

时间:2022-11-03 05:31:06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苏武庙》教学设计3篇(苏武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

《苏武庙》教学设计3篇(苏武教案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1

  苏武庙

  苏武①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②,陇上羊归塞草烟③。回日楼台非甲帐④,去时冠剑⑤是丁年。茂陵⑥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⑥。[1]

《苏武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此诗脍炙人口,被选入著名的《唐诗三百首》。注解

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译诗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2] 写作背景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苏武庙》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整体诗意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首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两句,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句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陇上羊归”句则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两句是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结尾二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说苏武归汉后,倍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写作特色

  这首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色如下:

  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从时间角度讲,第一句落笔突兀,波澜骤起,极写了苏武生前见到汉使时的激动情景;第二句是写其身后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时心灵和肉体所遭受的磨炼;第五句是写归汉后之所见 ;第六句是回忆其出使时的装束和年龄;第七、八两句是写归汉后的感叹。时序上的跌宕转换,既扩展了诗的境界,又使语言显得轻捷活泼,毫无板滞之感。从空间的角度讲,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苏武生前胡地最后表现,第二句是写苏武庙的景致,第三、四句是写苏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写空间的上方,显出苏武“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思国心情;第四句是写空间的下方,显示了苏武所处环境的荒凉。)第五句写朝廷楼台,第七句把笔触伸到茂陵,这样,苏武生前、身后活动空间场景的大幅度跳跃,就为表达诗的主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使诗篇扩大了容量,具备了纵横捭阖的悲壮气势。

  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诗歌中活用历史典故,可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扩大诗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产生某种暗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见《汉书·李广苏建传》,一则记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另一则记载:“乃徙武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当年苏武滞留塞外,目之所见,是“胡天月”,是“塞草烟”,是“云边雁断”,是“陇上羊归”,既是其亲眼目睹之景物,又是见之于史书的典故。这三、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实写与用典达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甲帐”、“丁年”等皆是用典。“封侯印”也见之于史书,说苏武归国后,拜为典属国,至宣帝时始赐爵关内侯。运用典故,令人毫无生硬堆砌、偏僻艰涩之感,从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

  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不仅工整,而且灵巧奇绝。

  三、四两句,主要从空间角度描写苏武留胡时环境的艰难;

  五、六两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突出其留胡时间的漫长。两联有机配合,便从时、空观方面突现了苏武不可动摇、固若磐石的爱国之志。其中“甲帐”、“丁年”的对仗更见功力,看似信手拈来,而实有巧夺天工之妙。

  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首联两句分点“苏武”与“庙”。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两幅图画。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上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下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想到当年出使的情况,能不感慨欷歔吗?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刘学锴)

  温庭筠画像

  温庭筠[4]

(812?—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巡官,常与殷成式、韦蟾等唱和。后来,归江东,任方城尉。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主持秋试,悯擢寒士。竟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3]

《苏武庙》教学设计2

《苏武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本诗的写作特色。

  4、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习苏武的高尚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全诗大意,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悟苏武的高尚精神。课前准备

  1、搜集并准备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2、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70),唐代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可以先请学生介绍,然后老师再补充)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的追思凭吊之作。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师范读古诗

  2、指导学生朗读

  3、请学生合作,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解疑答难。

  4、再次朗读全诗

  五、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思考

(1)首联透露了作者什么感情?其中的“销魂”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2)颔联描绘了哪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3)颈联与首联有何联系?(4)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讨论:这首诗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色?

  六、课堂练习

  1、这是一首怀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略)

  八、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苏武庙 》教学设计的理论分析

  温庭筠的 《苏武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诗人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对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为了让学生能透彻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首先安排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了解苏武和温庭筠,了解温庭筠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同时尽可能的熟读这首诗。在此基础上利用课堂,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读懂这首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苏武庙》教学设计3

《苏武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2.了解作家温庭筠基本情况;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以及赞扬,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

  2.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收集查阅温庭筠、苏武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古代儒家思想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许多仁人志士,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勇于承担对国家的责任,并不惜为了理想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将自己对国家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苏武庙》,去感受这种爱国情怀。

  二、知人论世

  1下面我们先走进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2.大家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吗?谁来说说?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在位中郎将一职。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师:回顾一下,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生齐读诗歌。

  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学生交流讨论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

(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不能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挚情等)

  四、译诗解说内容

  1.师:“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是什么呢?

  生总结,师归纳展示: 1.释字,扩充。2.解说诗意。3.尽量押韵。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首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两句,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句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陇上羊归”句则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两句是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结尾二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

  五、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过渡:译读之后我们对诗歌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以下问题品鉴诗歌.1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前所写。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销魂”却是另一种意蕴。请说说诗中“魂销”所指的内容。

  4.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5.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想到的是:

  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担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

  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2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3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铜陵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或答辛酸的追忆,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

  4.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5.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六、吟诵传情达意

  师:怎样用“吟诵传情达意”呢?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1.深刻理解作品。2.酝酿情感。3.把握节奏。

  师:根据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刚才的朗读提示,来自由吟诵这首诗!(生自读)师:让我们听朗读录音,用心聆听诗人的爱国心曲。(播放朗读录音。要求生再次齐读古诗。要带有感情。

  七、小结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

  八、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苏武庙 》教学设计的理论分析

  这首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朗读古诗,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诗歌的意思、情感、意境。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感情,进一步体会诗中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有学习、分析古诗的能力。第三点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感情的把握,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学会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

  学习这首诗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很重要的,课前相关材料的收集对学习古诗有很重要的作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苏武庙》教学设计3篇(苏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关于《四季》教学设计3篇(《四季》教学设计公开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2篇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设计

劳动课教学设计4篇 小学劳动课教案设计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14篇(太阳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教学设计3篇(五年级语文八单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17篇 美好生活的保证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15篇(小学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收玉米》教学设计3篇 最棒的玉米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