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新编教案3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

时间:2022-12-20 23:4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新编教案3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供大家阅读。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新编教案3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新编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及3个会认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2.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很多寓言了,谁还记得什么是寓言?(指答)严文井大师曾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走过来时,却突然变成了哲理,严肃认真”。在《相濡以沫》这个寓言中蕴涵了什么哲理呢,让我们来学习这则寓言!(板书“相濡以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谁想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同学互相评价。

  3.老师来读一遍课文,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尤其要听准老师读文时的节奏。

  三、默读课文,自主解读

  1.默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义,解读文意。可以同桌小声商讨。

  2.有没有不能解决的词句?提出来全班交流一下。

  3.你认为哪些词句翻译比较重要。

  4.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四、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你对“相濡以沫”怎么理解?

  2.你认为哪些词能说明“相濡以沫”的意思?(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3.这两条鱼“相濡以沫”的情景确实感人,但是在这种窘境当中,他们心中更向往的是什么?

  4.从这篇寓言当中,你都受到了哪些启示?

  作业:

  背诵《相濡以沫》。

  查找资料了解下面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了解其寓意。

  杞人忧天 塞翁失马 画蛇添足 铁杵磨针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新编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大意是:泉水干涸了,有两条鱼被搁浅到了陆地上,它们靠彼此呼出的湿气存活,吐出口水来互相喂养。如此苦苦相守,苟延残喘,不如在江湖中畅游,互不相识。后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 沫 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习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 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新编教案3

  教学目标

★落实朗读,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分析故事情节,多角度概括寓意。

  重点难点

★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落实有节奏感的朗读

★多角度分析理解寓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法指导

★读寓言——借助多种形式朗读,疏通文意,概括情节。

★品寓意——分析故事人物形象,谈谈对寓意的理解、认识。

★写寓言——从郑人的角度来重新改写寓言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一阶段,我们学习吟诵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感受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今天来接触凝结古人智慧的另一种载体——古代寓言。

  二、指导学习《买椟还珠》

(一)读寓言

  1、出示古文语段——

  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散读古文,读给同桌听,请划分节奏停顿

  2、请一位同学朗读,正音,标停顿

  请同学评点其朗读,并示范朗读,落实节奏停顿;

  同桌对译,再读古文,有哪些字需要积累落实,或者有哪些字无法解决需要提出

  交流,落实一些文言实词;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散读——学生代表朗读(请朗读的同学,读出古文感觉来)——全班齐读

(二)品寓言

  1、故事的起因是:楚人“卖其珠”

  落实“珠”的含义:价值连城的明珠

  为了“卖珠”,他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木兰之柜,薰以……缀以……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象一下他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心理?

——请为楚人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四位同学一组,一人记其余几人补充想象,一人朗读)

(用儿童的语言去消化故事,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故事,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能力)

  2、学生交流写作片断

——2-3人,可借助动作、神情来表达心理活动,读出楚人的踌躇满志来

(注意引导学生,“珠”的价值远胜于“椟”,这样做是为了抬高明珠的身价,使明珠包装华美更易卖出,包装再华美也只是用以彰显明珠价值的附属品……)

  3、故事的结果是: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楚人此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

  郑人最终是取“椟”而舍“珠”了,你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参考点:楚人的过度包装使得喧宾夺主;郑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4、古文可概括为成语:买椟还珠,作者(战国,韩非)

  引出寓言:用简单的小故事,讲一个深刻的道理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意图是:?

——讽刺了那些舍本逐末,不分主次的人

  再读古文,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形式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只看到形式,而忽略了内容;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

  5、小小的故事蕴含着古代先哲大大的人生智慧,再来读一读这则智慧的结晶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寓言?

  三、布置作业

(一)展开丰富想象(二选一)

  1、补充郑人的言行心理,将古文改写为200字左右的故事

  2、为故事设计情节,编写一幕简单的课本剧

(二)积累2个寓言故事,准备课前两分钟演讲主题(二选一)

  1、“引经据典”,介绍寓言/成语故事,并根据寓意谈谈启示

  2、“寓意一点通”,2-3人表演故事,请同学猜出其寓言典故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新编教案3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五年级上册范文3篇(五年级昆虫记读后感)

二年级语文假如教案范文3篇 小学语文第二课时教案模板范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2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二)

一年级上册科学猫和兔教案6篇 小学一年级科学猫和兔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4篇 课文台阶教案

优秀的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5篇 7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3篇 二年级语文线上教学周总结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预习教案_2篇 部编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2022最新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