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

时间:2022-12-22 00:43:47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以供参考。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1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设计理念: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传统教学理念下,十分重视对数学性质、定律的传授,及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使用,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根据这一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课堂实录:

  一、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

  本学期学校来了4位新教师,总务处需要为老师购买办公桌椅,了解到的价格情况:办公桌第张100元,每把椅子40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总务处算一算,为新教师购买办公桌椅一共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左边表示98个21加上2个21,一共100个21,左边也是100个21,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等号两边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所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其他算式所表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3、归纳:尝试用数学语言概括规律,再对照书本,规范语言。

  四、辩证思考,灵活运用

1、怎样简便怎样算

  教学反思:

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2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设计理念: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传统教学理念下,十分重视对数学性质、定律的传授,及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使用,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根据这一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课堂实录:

  一、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

  本学期学校来了4位新教师,总务处需要为老师购买办公桌椅,了解到的价格情况:办公桌第张100元,每把椅子40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总务处算一算,为新教师购买办公桌椅一共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100+40)×4100×4+40×

  4=140×4=400+160

=560(元)=560(元)

3、表扬学生用两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式子。”

  二、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比赛(分男女两组)::

  65×17+35×17(65+35)×17

  28×42+62×42(28+62)×42

  40×25+4×25(40+4)×2

  5做后讨论,感到计算结果相同,但计算的简便有所不同。

2、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

(62+38)×8862×88+38×88

  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让学生经历两轮的竞赛,探讨取胜之法,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应用的可逆性的表象。】

  三、开拓思维,验证猜想

1、观察前面五组题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发现。

  生1:(A+B)×C=A×C+B×C

  生2:(○+□)×△=○×△+□×△

  生3:(老+师)×邱=老×邱+师×邱

??

2、提问:同学们肯定已经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规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数学都适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不能再举例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学生自由举例。

  在学生所举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算式。

  以98×21+2×21=(98+2)×21为例:

  左边表示98个21加上2个21,一共100个21,左边也是100个21。等号两边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所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其他算式所表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3、归纳:尝试用数学语言概括规律,再对照书本,规范语言。

  四、辩证思考,灵活运用

1、怎样简便怎样算

(1)(8+92)×537×42+63×

  42(2)101×4518×16+17×16

(3)(100+40)×432×5+8×

  5学生先观察,再交流方法。

  生1:像第(1)组的题目,还是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单。

  生2:101×45这题,101接近100,我把101改写成(100+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就很简便。

  师生一起加以肯定。

  生3:18×16+17×16这一题我觉得怎样算都不简便。

  生4:我觉得这题运用乘法分配律,先求出18+17的和比较简便,因为这样只算两步,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要算三步。

  师:乘法分配律是通过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使计算方便,虽然18×16+17×16计算时没有出现整十整百数,但改变运算顺序后,计算比原来方便了。

  生5:第(3)组的两道题目其实这样直接算也比较简便,不一定要用乘法分配律。

  师:(赞赏地)说得好!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不要盲目使用。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观念,深刻理解知识内涵】

2、开放题

  63×15+()×()=(+)×()

  学生汇报。

  教师从两个方面来定位:A是否符合乘法分配律;B是否能在计算上简便。

  教学反思:

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

  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会认为只要应用乘法分配律就能使所有的计算都变得简便。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便。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3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经历探索的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有简算意识。

  3.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学习重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学习难点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算一算,一共贴了多少瓷片? 学生列式计算汇报,还有别的算法吗?(6+4)× 9 这种方法先算?再算?还可以怎么列式? 6×9+4×9 你又是怎么想的? 小结:

  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是求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所以都等于?(90块)

  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他们连接?这样的式子叫等式。2.观察等式,发现特点。谁来读一读这个等式?

  仔细看一看,除了得数相同,等号的左边和右边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轻声交流一下)

A、相同点:都有6、4、9三个数,都有加法和乘法的运算,结果也相同 眼力不错,找得很准。

B、不同在哪儿呢?

  等式左边3个数怎样计算?(先算6+4的和,再与9相乘。)等式右边3个数又是怎样计算?(先算6乘9和4乘9,也就是将6、4怎么样与9相乘?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什么词?(分别),再把他们的积相加。

C:小结:同学们概括能力很强。这道等式很有特点。

  相同是等号的左右两边都用了同样的3个数,都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结果也相同。

  不同是运算顺序不同,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将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将乘积(相加。)

  3、猜想验证,揭示规律:

  左右两个式子相等,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如果换3个数进行同样的运算,结果还会相等吗?(相等)

  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猜想过后还要验证。先猜想,再验证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A:请看黑板: 18 12 3 几个数?照样子写写看,左边可以写成:(18+12)×3(将18与12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3相乘)

  右边呢?18×3+12×3(将18、12数分别与3相乘,再将乘积相加)。

  两个式子的结果相同吗?我们得算一算!哦,果真相等。所以,这两道式子之间也可以用等号连接。

B、举一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请同桌两人合作,再举例看看。先看活动要求

(1)同桌两人合作,先共同商量好三个数字,(2)左边的同学写左边算式,右边同学写右边算式,并算一算,结果是多少?(3)互相看一看,得数相等吗? C、汇报研究结果。板书例子

  4、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象黑板上这样的式子能举得完吗?(板书省略号)

  虽然咱们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最后将积相加。)

  同学们真善于总结。

  5、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如果用分别表示三个数,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6、强调分配率的意义,总结概念,正反都可用。

  四、我们发现了这么重要的乘法分配律,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1.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62+38)×88 62×88+38×88 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2.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80+4)×25 34×72+34×28

×3口算怎样算?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五、巩固新知

  1、判断

  2、填空

  3、拓展应用

  六、总结

  七、作业 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如果改成减法,是不是也同样适用呢?举例验证 教学反思:

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会认为只要应用乘法分配律就能使所有的计算都变得简便。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

  便。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

  不变。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学习目标是 并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实际应用。设计环节是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注重学生在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

  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