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案1【3篇】(口技教学教案)

时间:2022-12-24 08:02:54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口技教案1【3篇】(口技教学教案),以供借鉴。

口技教案1【3篇】(口技教学教案)

口技教案1 1

《口技》教案

  林嗣环

?教学目标、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术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二、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难点

  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授时数:一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

  列举一些特技表演引入。

  三、讲授新

、作家作品简介。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3、朗读文

  4、请同学们就文字词质疑,准备翻译文。

  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地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6、问题探究:

(1)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板书]

  口技表演

  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这四处侧面烘托,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两处写动物的声音“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口技表演者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为下文情节一户人家由人初醒到全家喧闹作了铺垫。

“微闻有鼠”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演一家人由睡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场面蓄势。

  扩展:试举出平时生活中“以动衬静”的例子。

  四、小结: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了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文中。

  五、作业:

  完成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口技教案1 2

  十八

  口技

  主备人:王万涛 董文婷 郭晓欣

  审核人:王军 贾雪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炼形象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及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重点难点:

  1、重点:口技表演的正面描写和听众听时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渲染了表演者技艺的精湛绝伦。

  2、难点:欣赏并领会虽简练但又形象看,很具表现力的语言。教

  具:

  多媒体课件与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现象。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2、出示目标

  3、作者作品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等。《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

  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恰当停顿。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结合注释译讲课文,并在课本上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

(三)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三名后进生回答,中等生纠正)

  叱()

  意少舒()中间()

  几欲先走().....

  2、朗读比赛(2名中等生朗读,优等生点评然后听音频播放)要求:(1)快速大胆走上讲台。

(2)声音洪亮,中速朗读。

(3)读准字音,恰当停顿。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短语。

(1)会宾客大宴

(2)施八尺屏障

(3)众宾团坐 ...(4)少顷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6)满坐寂然 ....(7)既而儿醒

(8)妇抚儿乳

(9)絮絮不止 .....(10)众妙毕备

(11)意少舒

(12)中间力拉 ....(13)曳屋许许声

(14)不能名其一处也

(15)两股战战 ...(16)几欲先走

(17)群响毕绝 ..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互动解决。

  如;学生在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时有疑难的文言词汇或重点句。又如:教师点拨疑难问题:(中等生口头译讲,优等生或教师补充)要求:先读原文后翻译;重点字必须翻译出来;翻译通顺。

  四、达标训练

  1、填空

《口技》一文选自

,是清代人张潮编选的一部

  小说集,本文作者

,字铁崖,代人,著有。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满坐寂然

(3)夫叱大儿声 ...(4)不能名其一处也

(5)两股战战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呓 语()

  齁()

  曳()

  哗()

....

(7)会宾客大宴

(8)不能指其一端

(9)妇抚儿乳 ...

  4、小结:本节课我们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是对于文言词汇和重点句子的翻译,我们换需要进一步强化,识记。

  五、堂清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齁 声()

  中 间()

  曳 屋()

...许许声()

  几欲先走()

  其夫呓语()....

  2、解释下列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耳,微笑,默叹,以为妙绝。(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附:板书设计

  口技

  作者作品:林嗣环

  重点词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疏通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那么,文中是怎样来表现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2、整体感知,文中描写了那三个场面?详写的是那个场面?

  3、找出文中描写听众反映的词句,并分析其作用。

(二)自主学习

(三)自学检测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1、2号学生补充和订正。必要时教师点拨。

  1、“善”

  2、由睡到醒,由醒到睡,一场大火。详写的是一场大火的场面。

  3、第二段:神态、动作——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第三段:反应——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四段:神态动作——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人高超的技艺。

  三、合作探究:

  文章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极简单的道具,这样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行文上从侧面烘托,证实、强调一切声音都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的,突出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四、达标训练:

  1、本文以口技表演者之“

”贯穿全文,按

  顺序行文,由“

”准备演出开始,到表演结束“

”终止,描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

、、。

  2、文中第一段四个“一”字暗示

,衬托表演者的。

  3、说说“犬吠”一词在文中的作用。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的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堂清检测: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会宾客大宴(适逢,恰巧遇到)

  其夫呓语(小声说话)...B、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或)..C、夫叱大儿声(大声呵斥)

  曳屋许许声(拉)..

  D、两股战战(大腿)

  不能名其一处(指向)..

  2、给加点字释义。

(1)妇抚儿乳()

(2)不能名其一处也()..(2)侧目()

(4)勿以恶小而为之()..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是()

  A、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B、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C、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D、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4第二段中作者描写听众神态、动作的语句是:

、、、、;第三段中描写听众反映的语句是:

,;第四段描写听众神态动作的语句是:

,。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附:板书设计

  口技

  1、表演前

  道具简单——技艺高超

(正面——表演)

(侧面——宾客)

  表现

  烘托

  2、表演中

  深夜惊醒

  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

  惊慌

  欲跑

  3、表演后

  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口技教案1 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

  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

  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教学设计(A)”)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

  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

  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

  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

  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 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

  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

  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

  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

  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

  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

  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

  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

  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 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 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

“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

  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

  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口技教案1【3篇】(口技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口技教案大全3篇(《口技》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2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

初中生的口技教案3篇(口技的教案设计)

《口技》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3篇 初中语文《口技》教案

初中初一下册《口技》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口技课文)

《口技》初中语文教案3篇(初中语文课文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