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汇总12篇)

时间:2023-10-20 16:10:09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6个草莓 7个草莓 几个一份

  每2个一盘 每2个一盘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完 算式表达 6÷2=3(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

  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朵,还剩( )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 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 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近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把15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6=( )……( )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 )÷6=( 2 )……( 5 )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 )÷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

  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有余数的除法》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下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在问题情境中理解意义本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摆草莓”的生活情景,充分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二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并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数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让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心理上驱动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能力本课的通过教学“摆草莓”、“摆小棒”的操作活动,教师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操作比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摆一摆”、“猜一猜”等活动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活动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有趣游戏中拓展学生思维课的开始,在“猜一猜”的游戏中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最后,依然用“猜一猜”的游戏结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老师课前游戏猜得准的奥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即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节课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两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学会了创造,自主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星期二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本人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9

  这个月,教学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什么是除法,会计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有余数除法”这一章节,学生要理解有余数产生的过程,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计算时要进行试商、求余数、验算。这一内容对于视力障碍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计算步骤增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章内容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于数学老师的我也是一个挑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都知道,计算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我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计算能力下,掌握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呢,如何让枯燥的知识点更生动,更有活力,而且我的学生很特殊,教材显现的竖式计算对于他们,书写起来太难,该如何取舍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又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呢,这都是困恼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带着自身的理解,我踏上讲台,在教学中做到;

  一、分层教学

  在普通学校,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重点、难点都放到,竖式计算上,但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根据我班学生计算能力、视力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采取多钟多样计算方法,竖式计算、口算为主,算盘、计算器为辅。能力进行分层,A层学生有3人,其中2名低视力,使用明文,教授竖式计算,1名学生全盲学生使用盲文教授口算;B层学生3人,计算能力一般,100以内的减法需要借助算盘完成,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教授珠算。C层学生2人,计算能力差,教授计算器计算,让他们参与课堂、感受课堂。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少讲多练

  教学中,有些孩子,怎么讲都不会的情况下,那就需要做题,让他们在做题中慢慢体会,计算方法的运用,对于会的学生更要如此,通过大量的做题巩固知识点,同时提高计算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教学的枯燥性,在练习环节,采用趣味竞赛方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珠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把枯燥的计算练习,转变成了学生爱学的内容。

  三、课后辅导

  每节课总会有学生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及时抓住机会辅导,这是我每节课下课后必做的事,课后再加一把劲,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有点累,但是起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不好好听课,课后还得学。

  教学中不足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多,需要的时间就相对的多,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出现混淆的时候,教学时,还是学生被动的听,讨论,主动发言少,需要改善,发挥最大能力,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这个月给自己教学的建议是: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学习特点、兴趣爱好,设计符合他(她)们“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收获到知识,多想想,把课堂的知识点融入故事或者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那么好玩,有乐趣的。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有余数的除法》这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资料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资料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带给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让孩子利用学具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构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自己透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好处,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透过摆小棒的操作,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透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期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就应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的试商.

  教具和学具

  实物图及投影片,11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

  8÷4= 36÷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

  ( )里最大能填几?

  3×( )<22 4×( )<37

  ( )×2<11 ( )×5<38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

  订正时,提问:

  ① 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

  ② 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如果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

  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梨.(教师行间指导)

  提问:

  ① 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

  ② 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个”.怎样列式计算呢?(7÷3= )

  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边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

  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1个,我们就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为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

  7÷3=2……1

  读作:“商2余1”.学生齐读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两道题.

  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

  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板书课题)

  (4)练一练:

  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订正时,教师着重提问:

  (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

  (2)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

  (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

  2.教学例2

  (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有没有一句是五几三十八?

  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再在全班交流.

  ①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

  还剩下8,8里还有一个5呢?说明商6小了.

  ②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

  38减40不够减,说明商大了.

  ③ 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最后结果是商7余5.

  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小于38?即5×<38(括号里最大填7)

  (3)练一练:

  14÷4=□……□

  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14,又比14小.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商,最后的结果怎样说.

  (4)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道,把每题的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商小了,商再大一些)

  什么情况下,说明商大了?(被除数不够减去除数和商相乘的积时,说明商大了)

  (4)小结:计算,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 38÷6= 47÷9=

  全班动笔练习,指名两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便于订正.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发展性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思考性练习.

  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分”的行为,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余数是怎么的。

  2、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会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知道除数与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

  出示15个双色片

  师:这里有15个小圆片,要求每2个,每4个,每5个,每6个来分。结果会如何呢?请小朋友拿出15个双色片,任选其中的一种分发来分一分。

  二、探究

  1、 从“分”理解余数,并会列式

  (1) 师:(指每5个分)谁是每5个分的?你上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师板书)

  问:15、5、3、各表示什么?

  (2) 师:(指每2个分)谁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师:多出一个还能分吗?

  师:谁会列式?(师板书:15÷2=7余1)

  问:15、2、7、1各表示什么?(学生说,教师用圈图表示)

  师:“余”我们可以用6个小圆点表示。(师在算式上改余为……)

  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15、2、7、1各表示什么?

  问:谁会读这个算式?(一生读,全班齐读)

  2、 会根据图的意思,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 师:(指每4个分)谁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师: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表示这幅图。(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汇报,交流。说说算式中各数的意思。

  (2) 师:(每6个分)谁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师:请小朋友在练习纸上列出算式。

  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够分,分不完的情况,这样就产生了余数。在除法算式中可以用六个小圆点来表示余数。

  三、练习

  1、 出示柚子图

  ○○○○○○○○○○

  ○○○○○○○○○○

  ○○○○○○

  师:每6个装一袋,最多装几袋?还余几个?谁愿意来分一分?(用圈表示)

  圈后列式解答。

  2、 出示蛋糕图

  ○○○○○○○○○○

  ○○○○○○○

  有17块蛋糕,每4块装一盒,最多装几盒?还余几块?

  师:请小朋友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再列式解答。(作后展示交流)

  3、 出示一组题

  ○○○○○○○○○○     ○○○○○○○○○○

  ○○○○○○○○      ○○○○○○○○

  算式:   算式:

  ○○○○○○○○○○

  ○○○○○○○○

  算式:

  师:想一想,每几个一份,最多分几份?还余几个?圈好后用算式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选一题说说各数表示什么。

  4、 纠错(如前一题练习学生有错,在这里展示纠错)

  (1)、○○○○○○○○○○    18÷3=5••••••3

  ○○○○○○○○

  (2)

  18÷4=3••••••6

  请学生说说分的对吗?为什么?算式该怎么写?

  师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除数 余数

  5、 判断

  (1)17÷2=7••••••3 ( ) 请一个学生说说为什么?正确的算式是怎样的?

  (2)29÷4=6••••••5 ( )

  (3)14÷5=2••••••4 ( )

  (4)33÷3=10••••••3 ( )

  后三题请学生用手势表示,并说出错在哪里。

  6、拓展

  △÷9=○••••••☆

  师:△ ○ ☆各表示什么?那么☆可以是几?最大是几?说说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汇总12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篇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10篇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汇总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11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6篇(趣味数学 教案)

数学教学反思《练习一》13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品9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锦集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例8篇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