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反思9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03 17:24: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范进中举》教学反思9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9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

  本节同课异构林莉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上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中我主要是借助表格,先学后导引导学生在文中对比范进中举前后,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的前后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和对整个社会的毒害。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紧紧抓住范进这一个人物,发散性地全面剖析文本,认识人物,认识社会,从而从各个角度更深入地认识科举制度。

  第一步,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第五小节中范进中举以后的疯态描写,去分析和理解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个环节不仅赏析了文章中描写最栩栩如生最深刻的一个关键小节,还顺便也分析了侧面描写,关键是充分认识了人物多年不值得,一旦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制度原因。

  第二步,通过思考:“范进是一个”引导学生以点带面发散思维,我们学生主要逐步从以下几方面全面地看待这个人物。

  “范进是一个可怜的人”分析范进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让他丧失了尊严,让人吃尽苦头包场人情冷酷,世态炎凉。

  “范进是一个可恨的人”分析范进的人格缺陷,他的为了科举不顾一切包括读书人的尊严,他的自私,他的四体不勤,他的贪婪,他的世故。更充分地认识这个人物,使这个人物在同学们的面前陡然就丰满起来。

  “范进是一个斑”,抓紧报录人点破解封秘诀这个细节,分析科举制度下喜极而疯是现象比比皆是,科举使人人格扭曲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

  “范进是一个照妖镜”,有了范进中举,才有胡屠户的前后判若两人,才有了众乡邻的前倨后恭,才有了张乡绅的趋炎附势,这一系列的丑态都因范进中举得意表演,妖魔鬼怪才得意现身出来献丑。

  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我们会自然地不由自主地,也是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范进和孔乙己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人格缺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深刻认识科举制度使人或者发疯变质,或者悲惨死亡的结局。

  第三步,分析范进中举到底是一个悲剧还是一个喜剧,这个环节让我们深刻认识范进中举前是范进的个人悲剧,范进中举后是社会悲剧,无论中举前后,他注定是科举制度酝酿下的一个丑陋的全民大悲剧。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因为吴敬梓是乾隆时期人,所以有的人喜欢把《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比较。两部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的意味,有人说曹雪芹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而吴敬梓属于现实主义批判作家。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吴敬梓的文笔嬉笑怒骂,读他的作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展现我们的面前,范进、周进、权勿用、张铁壁、杜少卿、匡超人、严监生、马二先生……每个人物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范进中举》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教学中大的环节很好把握。首先,简单介绍科举考试,重点介绍八股取士,以及吴敬梓自身的遭遇,让学生明白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戕害。尤其是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引用王冕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代读书人有厄,从此将世道人心看轻了。这王冕的这些话语其实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批判的现实社会中缺少灵魂,连苏东坡都不知道是谁,把“先师”理解为是尊称的这些不学无术,做起诗来也是八股的酸腐读书人。但同时作者也在寻找理想中的名士,隐居玄武湖畔,不慕名利的庄绍光,提倡一夫一妻的杜少卿,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但结尾就楼上的“变徵之音”让读者感受的还是世道的沦落与悲凉。

  带着对这本书的整体把握与种冷静的态度去读《范进中举》,其实《范进中举》中的每一个笑点都是泪点。他让人们在热热闹闹中感受着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可悲。可以说《范进中举》是一部热闹的悲剧。

  第一课时,课堂上抓住“中举”,以中举前后的变化来抓住整篇文章的情节。由前后对比来分析以胡屠户、张敬斋、乡邻三个方面对于范进态度的转变。进而分析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第二课时,重点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以及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病态。那么范进为什么会疯?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补充范进他的科举历程,甚至可以补充《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痛哭时的场景。“疯”的背后是科举对于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耗费在某一项事业中而失去了正常的伦理、生活、情感进而导致心理扭曲时,这无疑是可怕的。我们可以断定范进一定得了“科举考试综合症”。

  其实在教学中,在与学生讨论中,有很多细节看似不起眼,但细细推断却很有意味。

  一、报录人的主意

  范进喜极而疯,众人不知所措时,一位报录人说:“在下有一个主意……让范老爷最怕的人打他一个嘴巴”。报录人为什么能出这样的主意?说明报录人不止一次看到过喜极而疯的人,报录人的这一个主意,一下子把“范进式行为”由个案上升到普遍性,这样批判和抨击的力度自然会增大。

  二、胡屠户的一巴掌

  为科举而痴狂的人何止范进一个。为什么会如此痴狂,答案很简单,从范进中举后的各种好处可以得知。但这种痴狂到了一定极端,就会痰迷心窍,这时需要有一个大骂该死的畜生,将其打醒。胡屠户的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而作者的一巴掌却打在利欲熏心的读书人脸上。

  三、胡屠户的担心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了范进后的种种反应,不仅仅反应了胡屠户的势利与虚伪。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当时很多人认为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这种愚昧的思想,不仅胡屠户有,它是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神权”、“君权”、“族权”对于普通百姓思想的戕害。皇帝是真龙天子,辅佐皇帝的各级官员自然是星宿下凡,统治者有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四、张敬斋送的银子

  明清时期,银子虽然是流通的货币,但普通老百姓用到银子的机会很少。《红楼梦》中三十九回刘姥姥面对看到贾府的螃蟹宴不禁感叹“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平均每月应该不到二两银子。而张敬斋一出手就是五十两,这个礼就是相当重了。

  五、众人躲避官员

  张敬斋来访,人们不是夹道欢迎而是“邻里各自散了”,就连胡屠户也是“忙躲进女儿房里”。这让我想到了古代官员出行,鸣锣开道,号板上写着“迴避”二字,老百姓望风而逃。慌忙地回避可以看出他们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一方面身处官场之外对官员又充满着恐惧与自卑,这应该是自古以来的等级制度在作祟。

  ……

  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形象,了解社会风貌。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但吴敬梓的刻画却是入木三分。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3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安排在小说单元,教学重点就是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在确立了重点之后就着手备课了,之前准备的是重点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因为本文描写他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集中,学生容易找;而且胡屠户的语言描写很丰富、形象,学生易感兴趣。但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我还是选择了第一课时,确立了概括相关故事情节、理解分析范进、理解本文主题的教学目标。当然理解分析范进是重中之重。但试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课文落实,学生还未深入到文本中,只停留了在表面内容的筛选。在听了备课组老师的意见后,才最终完成了定稿。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收获却颇丰: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石。充分备课不仅仅意味着钻研教材、教参,同时还应该广泛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在有充分的积累之后才能够在备课时游刃有余。在钻研教材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结构、行文思路上,还应该深入到重点语段的语句、字词中。

  (二)搭桥铺路,巧妙引导。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注意问题的指向性,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在提问问题时,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课堂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学生的积极性还为完全调动起来的等等。但我相信这些问题会成为我继续改进的动力,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4

  课上完之后,感觉有很多问题在自己的预想之中,也有的在我意料之外,主要是不足,课后也和老师们进行了一些交流,总结整理如下:

  一、课堂上讲、说的太多,而忽视了文本的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不论是内容的感知,文字的解析,还是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挖掘,都离不开文本的阅读。这篇小说节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让文章多了几分幽默诙谐味,有很多可读性很强的地方,单本节课上,读的训练太少,因为读的不够充分,很多地方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铺垫去引导,人物的解读特别是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学生还是在我的讲上被动地接受,而非真正地在孔乙己学习后自觉地内化与运用。

  二、课堂上“精学”与“精练”的影子太淡。

  这节课中,学生课前的学习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对待学生应

  该在课前掌握的内容,检查太过于泛化,没有落实到实处,比方说“小说三要素”这类基础但该掌握的知识,我只用提问的形式一提而过,而学生会的不会的一起回答一通,这样的检查实际上只是一种敷衍、一种形式,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的“学”,就不能引发学生在课前“先学”“精学”的主动性,也就难以保证“学”的质量。而“练”这一块,做的也不到位,学生只是一个劲的地跟我说,一节课“笔”是一下也没有动,其实很多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动一动,亲自练练,手和脑同时参与,效果可能会更好,比方我让学生用这样一个句式“噫,好了,以后()。”来猜一猜“好了”下的潜台词这一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四五位同学,我想回应者寥寥无几的原因,不应只是学生想不出来,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起笔,从别人的想法中回到自己的内心里去,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有价值。

  三、没有实际的任务支撑起小组的学习。

  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总体来说上完这节课,感觉收获还是很多的,现在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是我进一步调整、优化自己教学的一块基石。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5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块头。虽然文章线索分明(中举前后),人物形象鲜明(比如前倨后恭的胡屠户),但是很多学生把目光集中在胡屠户身上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人物伪道学范进。也就是说,因为篇幅过长,因为认知偏差,因为古典白话的语境差异,这篇课文学生读起来费时,老师教起来费劲。

  怎样才能化整为零、长文短教、四两拨千斤呢?

  一、读读演演。第一课时,我和学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过好字词关),二是声情并茂地演人物(期待学生从演的过程,即模仿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深入解读人物)。我们一起把课文分成五幕(进学来贺,借钱被骂,中举喜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见),学生自选一幕,自己编排,全班演出,之后再相互评价。有学生在课堂上点名和其他同学PK,两人同饰一角(范进),引发众人深入讨论,下课铃响的时候,学生都不愿意下课,还要接着演接着说。

  二、聚焦夸张。这节课我们的目标人物是范进,聚焦的语段是第五自然段(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范进为何发疯(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疯状如何(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体现了什么(谈谈感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文章通过夸张进行强烈讽刺的特点。

  三、着眼对比。这节课以“变”为主线(屠户之变,范进之变,乡绅之变,众人之变),挖掘作品中暗藏的“不变”。在“变”与“不变”的对比分析中,领悟作品主旨,体察作者深意。在对比的品读探究中,学生对小说的讽刺意味体会得越来越深刻。再加上之前的演短剧,析夸张,作品主旨不用我多言,自然而然被学生挖了出来。一节课学生深入文本,找找读读,想想说说,感慨良多。

  三课时,一篇大块头,就这样被我们化整为零,最后又合而为一了。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6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我们共安排了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和《儒林外史》、读课文、说字词、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第3课时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由于课文本身的魅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他们读得很投入,教室里笑声不断,所以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也特别的深入。梳理情节和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存在丝毫的障碍。

  同学们发言最踊跃的环节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我们就先分析谁?他们异口同声说“胡屠户”,我马上抛出问题:文章中胡屠户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胡屠户是个什么样的人?见他们兴致高涨,我让他们先小组讨论,然后告诉大家讨论的结果。孩子们讨论热烈,没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甚至还主动表演了胡屠户两次离开范进家的情形,那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总结其性格特征也格外到位,说他是“势利、自私、视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张乡绅、众乡邻,最后才分析主要人物范进,孩子们分析的太详细了,竟然也分析了中举前后范进性格的不同。

  一位同学说,中举前范进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卑微、怯懦、热衷功名、麻木不仁,就是一个“怂包”,中举后,面对张乡绅竟然逢迎自如,真是太圆滑太世故了,太能“装”了。我问他们范进发疯的情节好看吗?他怎么就能疯了呢?范进中举是戏剧还是悲剧呢?有同学说范进发疯的情形应该是用来夸张的手法,他考了大半辈子终于中了,就意味着自己将要彻底告别过去的生活,马上迎来荣华富贵,不疯才怪!他疯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已经到了让人亦痴亦狂的地步。然后,我们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顺利成章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也许是小说本身的魅力,我感觉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可以酣畅淋漓地诵读课文,可以兴高采烈地讨论,发言是更是畅所欲言,笑声不断。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真的可以让语文教学呈现一片生机。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7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我和学生在课堂上就范进这一人物进行了讨论:

  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课文通过范进由屡试不第到一朝中举后的不同境况、际遇、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并配以范进发疯的画面和声频资料引领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空间。由于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了解甚少,对理解范进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设计了“知识链接”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获得对范进生活的社会背景的感性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考虑到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我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如赏读第五段时,我这样来引领学生阅读:“中举了,就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举了,也就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让我们在喜庆的乐曲中去感受的范进中举后的形象吧!播放民乐喜洋洋,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与文字的碰撞与对比中不仅体会到讽刺艺术的魅力,也达到了情感的共振,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如何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我首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角度赏析(赏析内容、赏析层次、赏析描写方式、赏析个性化的语言)。然后紧抓个性化语言中的一个“好”字,以“好”为主线,通过“读、思、议、究”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况,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透过表面的“好”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世态炎凉的社会,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抓住“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两个句子不同思想感情及内心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品读触及人物内心世界。并从中体会范进发疯的原因,感知范进的利禄熏心的人物形象,并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为了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为了达到“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教学境界。 我用以下结语结束本课的学习:“范进中举了,在众人攀附和名流认可中,他获得了精神与物质上的莫大满足;范进又疯了,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变化,膨胀了他早已根深蒂固的人生欲望。封建科举制度就这样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就这样毒化着整个社会,扭曲着人的灵魂。我们仿佛看到在顺应与抗挣中挣扎着的范进,正在他梦寐以求的仕途上艰难地走着,走得那么痴迷,走得那么沉重”。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给学生留出想象和创造的余地,课堂就会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希望通过交流与探索,能有更大的收获和提高。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8

  一、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当深钻文本,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切入点的独到和主问题的设计上下大功夫。

  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面对这样一篇传统篇目,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问题才能实现创造性地教学,实现不落俗套,高屋建瓴的教学。为此,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本课教学方面的资料,并查找阅读了许多有关鉴赏《范进中举》的文章,获得了很多启发,对文本做到了非常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方案,为成功教学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这是对话的关键。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和一个亮点探究活动:初读,解决小说故事情节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细读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活在科举时代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在学生讨论、交流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深入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得出小说的主题,认知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阅读反思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时代的读书人的命运,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调整自己的读书心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学习,珍惜拥有的学习机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再教育。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

  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补充都有较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9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范进中举》作为传统篇目,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初二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用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要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一个拓展。三个问题:1、范进中举,为何会疯?(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之大。)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思考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欢的语段加以赏析。(我用范进赠钱、屠户拿钱做为范例。)一个拓展:古代像范进这样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导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尤其是第三问题时,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接受地。

  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

  第三,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9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师教学反思7篇 科学课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文6篇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9篇 钓鱼的启示的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8篇

教师教学的反思10篇(教师教学反思)

体育教师教学反思10篇 线上体育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篇 语文教学反思大全

高中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范文3篇 高中教师教学工作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3篇 幼儿园中班关于纸的科学教案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9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