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学反思10篇(教学反思记成功之处)

时间:2024-01-11 23:20: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成功》教学反思10篇(教学反思记成功之处),供大家参考。

《成功》教学反思10篇(教学反思记成功之处)

《成功》教学反思1

  《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新词,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并积累语言以外,还要增强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为了打造好这个平台,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

  2、“以读为本,以学定教”,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同时,识字教学也是重点。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本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认真读文、用心感受的习惯。低年级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理解申奥成功后,人们激动、欢乐的场面,激发起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学习难点所在,生字词“不约而同、聚集”的理解也是学习难点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与此同时,我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假如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

  3、“生活处处皆语文”,我努力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注意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课外。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奥运会的相关资料,课后我又建议学生去收集有关奥运会和有关北京的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4、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恰到好处地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它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纽带。

  当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教学当中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改进,努力打造更为高效的课堂。

《成功》教学反思2

  《一次成功的实验》讲得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许多次却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课文可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叙述顺序清楚、结构明晰。课文内容乍看简单易懂,但细细咀嚼,却觉得很难达落实课文的重点难点。“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是文中的女孩儿不假思索说出的话,其实也是她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如果她当时有丝毫的犹豫,那么实验的结果便是失败。这是多么高的境界,我想这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到处都是唯我主义论。如何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悟文本,受到心灵的洗涤呢?

  上课时,先请同学上台做实验,结合实验,让学生谈亲身体会,再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实验是一个怎样的实验,然后分析实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重点理解小女孩说的第一句话和“不假思索”一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通过她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体会女孩内心的想法,感受她沉着冷静、处事果断,先人后已的高尚品质。这样的意识已经扎根在女孩的心中,变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行为,课文的感人之处也在于此。课堂上,当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中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拓宽本课的知识,我又进行了延伸让学生课下阅读一些这样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成功》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文字虽少,但所呈现出来的场面是恢宏的,气势是磅礴的。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充分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激动与自豪是我在预设教学目标时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在预设教学过程中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媒体,拉进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原本,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的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适合运用媒体营造情境的文本,媒体使用恰当,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的作用,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2、变换形式,提供学生多次朗读的机会。

  朱作仁教授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给予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我在教学中注重肢体语言与朗读的配合,如击掌,振臂高呼等,低年级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体,动作和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学生们尽情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让你觉得最激动的句子或段落时,学生都分外投入,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3、适度拓展,进行有主题的说话练习。

  文本给学生提供了一幅规模宏大的欢庆场面,不充分利用一下,实在可惜。于是,在学习"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一句时,借助课件的感性再现,借助文本上下文的内容,我让学生说一说这欢庆的场面,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加上了课堂上新学的内容,的确很好的表现了这一喜庆的场景。可见,教师精心地预设,挖掘文本的生发点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很有益处的。

  当然,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也发现自己在预设时一些考虑欠周到的地方。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学生语言的提升帮助还不够。关于积累,往往只限于课文中的词语,其实,根据文本所描述情景,有很多词语,如: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举国同庆,欢声笑语,心花怒放等多可以让学生去接触,感知。希望不断的反思能更好地促进我的发展。

《成功》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及运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倒数这部分内容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运算和相关的知识运用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

  1.重点理解倒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出示几组乘积是1的四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由此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并指出3/8的倒数是8/3,而8/3的倒数是3/8,从而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在教学倒数的.含义时还要注意两个数互为倒数的条件:一是乘积是1,二是仅限于两个数,为练习中出现的争论扫清障碍。

  2.重点练习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方法。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求一个数的倒数方法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求小数和带分数的方法教材没有涉及,但是要进行补充,在后续的练习中往往容易出现类似的题目。如果没有预设到,学生就会在此知识点上出现问题,影响学习知识的效果。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练习题中的判断容易出错。例如: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通过这个题目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的倒数却比这个数大,而假分数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相等的情况,另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的情况。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而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的倒数等于这个分数。

  再教设计:

  对于判断题的练习要予以重视,由一题发散多题,以不变应万变。

《成功》教学反思5

  《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可分为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的成功原因三个部分,下面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时思考讨论: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深化学生理解。例如,“顺利”“不假思索”两个词。“顺利”本意是指“在事物的发展中或工作的进行中没有或很少遇到困难”,教师可联系到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来帮助学生理解,“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这实际上是为“顺利”提供了相反的'注解。因此,在课文的语境中,“顺利”实际上含有“迅速的,没有任何阻碍的”意思。“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学生通过上下文应该不难理解。教师应抓住这个词适当拓展,让学生想象女孩说话时的神态,并体会她的思想品质。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一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例如,“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这句话主要讲了教育家被女孩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动了。由于句中使用了“激动”和“好久”等词语,才使句子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课文有较强的现场感,可以在上课之前或上课之后,让学生按照教育家做实验的要求与方法演一演,也可以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认识,进一步体验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是我的教学反思。

《成功》教学反思6

  1、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尤其突出了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2、把激情带进课堂,这节课我终始面带微笑,保持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气氛比较活跃。

  3、语言精炼、科学,充满感情,授课时辅以手势等肢体性语言,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对学生常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4、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歌曲等)使本节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了知识。

《成功》教学反思7

  《一次成功的实验》讲得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许多次却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课文可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叙述顺序清楚、结构明晰。课文内容乍看简单易懂,但细细咀嚼,却觉得很难达落实课文的重点难点。“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是文中的女孩儿不假思索说出的话,其实也是她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如果她当时有丝毫的犹豫,那么实验的结果便是失败。这是多么高的`境界,我想这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到处都是唯我主义论。如何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悟文本,受到心灵的洗涤呢?

  结合实验,我让学生先了解课文中的实验是一个怎样的实验,然后分析实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让学生着重抓住小女孩说的第一句话和“不假思索”一词,体会女孩内心的想法,感受她沉着冷静、处事果断,先人后已的高尚品质。本课的突然特点是对话较多,学生在朗读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组织学生讨论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例如:“顺利”、“不假思索”两个词语。学生通过上文下应该不难理解。我们抓好这几个词语多加扩展,让学生抓住并体会,想象女孩说话时的神态,这样的意识已经扎根在女孩的心中,变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行为,课文的感人之处也在于此。

《成功》教学反思8

  《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教育家的实验目的其实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从她与教育家质朴的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那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高尚品质。

  课文内容乍看简单易懂,但细细咀嚼,却觉得很难达落实课文的重点难点。“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是文中的女孩儿不假思索说出的话,其实也是她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如果她当时有丝毫的犹豫,那么实验的结果便是失败。这是多么高的境界,我想这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看到很多这样的镜头:公交车从远方驶来,迫不及待的人们已经蜂拥着向前,甚至可以不顾被辗在车轮下的危险;拥挤的商场里,不知在卖什么紧俏商品,长长的队伍里,总有人不自觉地插队,面对旁人的指责面不改色……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都可以如此牺牲自尊,更何况是面临生命的威胁?钻研教材时,我很迷茫,知道自己苍白的说教根本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不知自己上这篇课文应该定位在哪里?反复思考,我觉得孩子们毕竟还是很纯真的,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还不至于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更何况相信很多有远见卓识的人士,都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的,选编这篇课文入教材便是一个证明。当然现实社会中,阳光的一面还是有的,前不久刚看到一则报导,杭州某公交车站秩序井然,无论是谁都能自觉地排队乘车,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原因是一直以来有一位品德高尚的市民,常来累月地到这里维护义务维持秩序,久而久之,人们便养成了习惯。看来阳光下虽然有阴影的存在,但只要能用心驱赶,还是能缩小这阴影的范围的。于是我打算结合文中的实验,也进行一次与三年级学生探讨人生价值的实验。

  学习课文时,结合实验,我让学生先了解课文中的实验是一个怎样的实验,然后分析实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让学生着重抓住“不假思索”体会女孩内心的想法,感受她沉着冷静、处事果断,先人后已的高尚品质。女孩的举动感动了教育家,也感动了学生。然后这毕竟是实验,接着,我列举了正反两个实例:第一个是反面的例子,某歌舞厅不慎失火,因为出口很小,里面的人慌乱逃窜,堵住了出口,结果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灾后的画面惨不忍睹,横七竖八的尸体堆积在一起,焦黑一片。这是在一部交通安全教育片里看到的真实画面。孩子们从我的描述中,不难分析出由于人们遇到灾情不够沉着冷静,更由于缺乏先人后已的精神,求生的本能却没能换来生命的得救。结合我们学校上个学期的“地震演习”,两千多人在两分钟之内安全迅速地从四个楼梯口撤离,两厢对照,相信如果当时慌乱中有人出来维持秩序,那么哪怕只有一个出口,几百个人也能在几分钟内平安脱险,惨剧便也不会发生。第二个例子是在《读者》中看到的一个故事,在一次矿难中,井下作业的几十个人正争着想从窄小的洞口出去,这时时间就是生命,跑在前面的班长勇敢地站出来维持秩序,指挥大家安全地撤离,正当最后几个队友要出去时,矿井坍塌了,本来完全可以逃生的班长因此而光荣牺牲了。这样的结局过于残酷,然而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听完故事,我让大家讨论:大家觉得班长牺牲得值不值得?

  许多善良的同学都替班长感到惋惜,觉得他完全可以先自己出来,然后再指挥大家安全撤离。我想:三年级的孩子是很难理解“灾难”这个词的.,当时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是他们所难以想象的,但至少我看到了他们童真善良的一面,为班长可惜,正是他们觉得这样高尚伟大的人更应该活在这美好的世界上。也有几位同学觉得班长虽然牺牲了,但他换来了几十个人的生命,值得!是的,当矿井坍塌的那一刻,看到自己那么多的队友都获得了生的希望,班长心中会有许多的慰籍;在长长的送葬队伍中,有多少人沉痛怀念着这位伟大的班长,更有那几十位得救的队友深深的感激,他的形象将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我很欣慰,明知道跟三年级的孩子来谈人生的价值,太为难他们了。但至少今天我看到了他们学会去深层次地思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无法延长它的长度,却可以拓展它的宽度与厚度。孩子们似乎依稀地懂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会长大,学会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这能说不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吗?

《成功》教学反思9

  《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了成功。教育家的实验目的其实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从她与教育家质朴的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那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这篇课文,我努力地想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接受生活的教育;第三,让学生学会读书;那么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

  课文内容乍看简单易懂,但细细咀嚼,却觉得很难落实课文的重点难点。“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是文中的小女孩不假思索说的话,其实也是她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如果她当时有丝毫的犹豫,那么实验的结果便是失败的,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钻研教材,学习课文,结合实验,我让学生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实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学习课文时,我一开始创设了一个危险的情景,将当时情境融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当时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是多么危险,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学生只有尽快离开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让学生读教育家的话,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这时当学生读得比较慢的时候我又启发,这时情况很紧急,同学们这时候也紧张起来,读出了当时紧张的心情,而在读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时也是一样,很多学生都进入到了那个危险的情景中去了。

  因此,当一位学生读得比较慢时,很多同学认为不对,应该要小声地快一点地读,原因是时间很紧张容不得想太多,接着我让学生着重抓住“不假思索”体会女孩内心的想法,感受她沉着冷静,处事果断,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女孩的举动感动了教育家,也感动了学生,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课后,我就在思考,在这一节课中是否就是以学生为本了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动的,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加入他们的世界,融入他们的情感,才会拥有学生一样的快乐和收获!

《成功》教学反思10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对民族英雄郑成功肯定是非常陌生的,虽然电视里放过关于郑成功的影片,但孩子们对这些历史故事都不太感兴趣,故此,学习《郑成功》一文就需要作一番准备。

  一、以情境激兴趣

  创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为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学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画像,引导学生感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就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了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相信有外在的画像的刺激和内在学习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被充分地激发。

  二、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本文是一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其人其事远不止课文中所写的这些,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及历史书籍搜集、整理郑成功的相关材料。按课本——课外——课本的思路,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拓宽、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准确把握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个人物形象,领悟课文的主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关于郑成功的观点、看法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才能得以持久,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才成为一种可能。

《成功》教学反思10篇(教学反思记成功之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