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案例10篇(教学反思主要内容)

时间:2024-02-21 17:53: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教学反思案例10篇(教学反思主要内容),供大家赏析。

教学反思案例10篇(教学反思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案例1

  一、案例背景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关系,使幼儿的学习更有价值,使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

  在“保护牙齿”的主题活动前,根据幼儿以往劳动生活经验,我觉得我班幼儿对如何保护牙齿这一内容十分感兴趣,但对于“牙齿怎么会变黑变坏”,“龋齿是怎样形成的?”这些与活动相关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如何在幼儿较为陌生的知识领域中很快的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师生互动是我在活动组织前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活动在组织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多种类型的师幼互动方式来推动幼儿的发展。

  二、师幼互动的类型

  师幼互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直接指导教学活动或游戏等。另一种是由幼儿

  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幼儿的主动表述、发表见解或在情绪焦虑、紧张及遇到疑惑时寻求教师的关注或辨别等。

  三、片段分析

  [片段一] 幼儿边观看教师自制的课件《爱吃糖的老虎》边听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不时的将几个问题抛给幼儿“老虎的牙齿为什么会脱落”,“糖为什么会使牙齿坏掉”。

  卡通动画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事物,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较难从动画中转移注意力。所以在此次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的方式,将动画制作成无声动画,再由教师配合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提问,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动画与教师讲述之间。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观看动画的愿望,又使得原本单调的观看中有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在这一互动中,我主要运用的是有指导、提问的方式。

  [片段二] 为了使幼儿理解糖份中的酸能腐蚀牙齿上的硬组织,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在活动前几天将洗净的鸡蛋在一半浸泡在醋里。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闻、看、摸感知鸡蛋壳上的硬组织被醋个的酸分子腐蚀变软变脆弱,一碰既碎。

  当幼儿活动前看到老师将鸡蛋放入醋中时,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不时的有问题提出,此时我认为这些问题已为我们活动开展时的'师幼互动打下了基础。当活动中

  幼儿看到我拿出这枚鸡蛋时,都唧唧喳喳的议论起来。许多孩子伸长了脖子要看杯中的鸡蛋到底怎么了。于是,我手拿鸡蛋来到幼儿当中,逐个让幼儿看看,闻闻、摸摸。许多孩子看过、摸过之后,马上举起了小手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的师幼互动达到一个小高潮,幼儿们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活动前就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进行表述。这一互动行为我认为是幼儿发表见解、表述情况的行为,是由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的行为。

  [片段三] 此时,当幼儿了解了龋齿的形成后,都似乎松了一口气。但那之爱吃糖的老虎又请幼儿帮它分析以下哪些食物应该少吃,哪些习惯是不对的。请幼儿将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类。

  这种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行为主要是指导幼儿通过某一教学游戏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

  四、师幼互动行为分析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较为关注的师幼互动行为一般是幼儿的举手率。在我班,有部分幼儿经常举手,但较多幼儿则不太爱举手,发言率不高。在“保护牙齿”这一课题活动中,当我尝试了多种师幼互动后,上课举手发言率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本次活动中,两种师幼互动的行为得到了有效体现。在这些行为中教师对于这些互动行为的表现一般有积极(鼓励表扬)、消极(批评指责)以及中性反应(没有鲜明的肯定或否定)。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活动的氛围比以往要融洽很多。

  五、活动后反思

  1、多媒体架起师幼互动的桥梁。

  新《纲要》多处提到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教师的师幼互动关系,有让幼儿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氛围。在本次活动中,我多次使用课件,一方面是为了给活动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最初就能感受到活动的轻松感,使他们能很快进入状况。另一方面,我觉得课件能给予幼儿直观影象,使幼儿充分、准确的领悟教师的意图。

  2、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我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机会,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时的生成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腐蚀?怎么会有酸的?这些都能充分体现幼儿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3、需要探讨之处。

  A、在活动中,对于幼儿不太合理的猜疑教师是否要直接否定?

  例如:我问幼儿老虎吃了狐狸给的糖后为什么牙齿全脱落了?这时崔俊杰小朋友说可能狐狸给老虎的糖里有毒药。对于幼儿这一天真的想法,教师是马上干预还是顺其自然。

  B、当师幼互动达到一高潮时,教师应如何巧妙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成功过渡到下一环节。

教学反思案例2

  教学背景

  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

  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简单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

  然后我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随后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 - x/5;

  ③y = 3/x ;④y = 4x ⑤y =x(3x+1)-3x 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y =(m+1)x + 2- 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4、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 的位置关系:

  k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0) b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 。当k0时,直线 当k0时,直线 。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

  为此直线y=kx+b(k0) 的位置有4种情况,分别是:

  当k0, b0时,直线经过 当k0, b0时,直线经过

  当k0,b0时,直线经过 当k0,b0时,直线经过 。

  基础训练二: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

  7、若函数y = ax+b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 0。

  8、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9、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10、将直线y = -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将它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综合训练:

  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在课的进行中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 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案例3

  一、交流背景为学文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作者契诃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课时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1)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a、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b、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结果,深化主题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并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教学反思案例4

  在我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经验,下面就谈一谈我在静物素描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素描基础教学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是解决造型和结构,如果这个主要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举步艰难,遇到几乎是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这恰恰又是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素描教育的规律去研究、掌握它,在工作中正确地运用它。

  现在的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普遍存在着美术基础差,对形的把握能力弱,对结构缺乏认识,学习主动性较差等问题,但是个体的程度又不一,表现的方式各有差异。我就分层次教学:先进行几何体静物组合结构素描的练习、静物素描临摹,接着进行静物素描写生,主要要求形体结构准确,会找大的明暗关系,增加难度,最后提高要求,进行深入塑造,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练习。刚开始时,有的同学不会起稿;有的同学构图起稿很草率、随意;有的同学在对写生对象的观察上,缺乏整体观念。很多同学在画面上表现出用笔生疏、构图零乱、松散、没空间感、构图不美的现象,更主要的是“形”的问题很突出,比例、透视严重不准。对这些现象,我和同学一起去找出问题,耐心地去帮助解决,并对他们画面上的一些好的因素加以肯定,一个单元结束,在下一个教学单元时,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重点”问题,围绕它重点解决,如:学生的观察不细、理解及认识能力不足,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就是“简单、苍白”,这时要求学生先不要急于去画,首先在观察、理解上下功夫,要充分深入地去认识对象,从内在结构上去了解,结合外在特征,把这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把握住“形”的基础上,多做“加法”,只有主观上认识到了,才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在具体教学中结合课程设置分阶段地向学生讲解素描中的一些概念和要求。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其他著名画家的理论,我归纳为:线条、形体、结构、明暗、空间、质感、效果。

  (一)线条

  在线条讲解中理解色交界线、面交界线、外边线、轮廓线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用线条造型。比如用线条来画物体,首先对物体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可以用线条结成网和结成面的方法来表示物体体面结构的转折关系。当一个面转到一定程度,那个面就成为一条线,也就是线条可以表现体面关系。用一根线表示出其面的关系就应该在这根线的头尾用心刻画,同时注意线条的穿插关系和线条的轻重变化。另外,通过指导欣赏一些用线造型的作品和透明物体的.写生去感受它。

  (二)形体

  形体就是物体的轮廓线。掌握形与形的比例、体块与转折细节等。掌握形的比例的几种基本校正法:A、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校正法。B、斜线校正法。C、点的校正法。D、对比校正法等。把各种形体分解归纳成几种比较简单的几何形体。

  (三)结构

  结构即物体的骨架,物体的结构也可理解成物体的构造。利用线条的穿插、轻重去表现形体、前后、虚实。用水平线、垂直线、中轴线、斜线、切线以及曲线等分析手段来表现出物体的结构关系。

  (四)明暗

  物体受光以后出现的明暗关系,要掌握明暗的形成、明暗五调子、明暗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等。要求学生在作画时,在涂明暗调子的过程中始终树立形体结构的观念。

  (五)空间

  静物素描就是要求学生绘画时在一维空间的纸面上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让学生理解实空间和虚空间,注意物体边缘线的处理,物体投影的处理,注意从明到暗或从暗到明的转折处,此处是关键点,起到表现体积和空间的作用。空间的一般表现法:前实后虚,主实次虚,互相衬托。

  (六)质感

  即是物体的质感。不同的物体质感不一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坚硬,有的松软,利用作画不同的表现方法塑造出物体的这些特性。例如:石膏坚硬、光、亮、白,受光面和背光面对比大。又如苹果光滑,高光强,表面细腻等。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素描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差异很大,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期望在今后能得到改善。

教学反思案例5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我校正在进行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学探练评”的教学模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有效地教学途径。鉴于此,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设计的重点是:教学准备、指导诵读感悟诗歌和表演课本剧。

  新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设计好导学案,于是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准备”,一共4点。其中,1-3点学生只要通过查找资料就能解决,这样设计,可避免课堂上老师的满堂灌,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同时,这三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学困生通过努力也能解决,让他们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第4点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学有余力的学生最感兴趣,学生在充分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适当地想象诗人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自编自导课本剧。这一设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充分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不会感觉到语文学习永远“吃不饱”。同时,这一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课堂效果看,表演的学生能模仿诗歌写到的内容,但缺乏创新。

  教学设计的最重点部分是指导诵读、感悟诗歌。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无论是为了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训练。经过考虑,我设计了4个环节。读的形式有听录音朗读、生齐读、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等,每次读要完成的任务的设计也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听读时注重把握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和感情基调,做到读好诗歌;齐读后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同桌合作,一人讲,一人听,这一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后,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四部分的内容,

  再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最后默读诗歌,揣摩语言。后面的两个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再给予评价。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能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当然,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对诗歌中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理解要达到深层次,还是有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经历,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新知识、新问题的提出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背景”【1】,努力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诗歌,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

  教学时,我还设计了搜集关于忧国忧民的名言名句,学生热情很高,思维活跃。最后,我还强调这首诗的名句,这样既能加深对整首诗地理解,又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

  总之,教学这首诗时,我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为主的做法,紧跟课改的步伐,让学生做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有一定的收获,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原因,一些设计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如表演课本剧。

  《云南的歌会》反思

  昨天和今天,我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教完了《云南的歌会》。

  昨天那节课的前十五分钟,我让学生默写附录古诗,并听写课后生字词;后半节课教学新课《云南的歌会》。

  在教新课之前,为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我提问同学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过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吗?如果听他们唱歌,喜欢室内还是室外的呢?”有的同学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却不完全知道少数民族“天生是唱歌的好手”。为了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我给学生清唱了刘三姐两小段唱腔,一段是关于爱的:“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另一段是关于憎的:“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山中的老虎都见过,难道怕你这条狗!”然后简单介绍广西桂林刘三姐当年与财主指派的秀才们对山歌的情景。

  接下来,我布置学生思考的问题是:“课文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写了云南彝族哪三种唱歌的场面?请按照唱歌场合的不同,给分写部分分成三个层次,在适当的位置打记号。”

  结果,学生虽然比较顺利地给课文划分了层次,但是,他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麻烦是读不懂课文写什么,或者说对课文的内容停留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我以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沈从文的文笔显得凝练古雅,二是学生对云南彝族的文化习俗还缺乏应有的感性认知。所以,今天的教程,我着重引导学生从细处步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落笔要旨。

  第二教时,我设计了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是谁在唱歌?在何时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么歌?用什么方式唱歌?”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在三个唱歌场面分别一一找到相关的答案,找到后在文中做相应的批注。几分钟后,用串读串讲。我每请一位同学朗读一段后,都要请另一位同学解答“是谁在唱歌?在何时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么歌?用什么方式唱歌?”。就这样,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解读了文本,深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老师一边点拨,一边板书。板书如下: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男女对抗,才智比拼(侧重外貌描写)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随心即兴,自然成趣(侧重环境描写)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民歌传承,场面壮观(侧重场面描写)

  到最后,我跟学生说:等到10天后,请大家不看书口述云南的歌会盛况,我想检测今天上课的效果怎么样,看大家是否都记在心上了。同学们都非常配合,很高兴地说:“可以!”

教学反思案例6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

  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

  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能力培养

  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

  问题一为:

  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个,买圆珠笔2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个,买圆珠笔3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先思考写在练习本上,不会的可以互相讨论、研究,得出答案的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说出多种解法.(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过程。)

教学反思案例7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复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教学反思案例8

  写在前面的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是本学期我们语文组的研修主题之一,我们学校的两位教师特别进行了同题研讨。

  【教学简介及预设】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七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备课预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一

  ……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听,待会评议。

  (师指名读。)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XX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XX在读的时候,读到最后“损失”时有点快了,最后的“损失”应该读慢点。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遍。

  师指名读。

  一生读,最后一词读的较上一个学生慢,但仍感觉仓促。

  师:读得如何?谁来评一下。

  生:最后的“损失”读得太快了。

  师:那该怎么读呢?你能不能来读一遍?

  生读,语速恰当,但轻重音没有区分。

  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像小河流水一样,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这样才好听,谁愿意再来读一遍?

  一生站起来读。

  ……

  〖案例二

  ……

  师出示“杭州西湖”“狮子林”等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圆明园真是太美了!

  生:圆明园真是园中之王!

  生:古代的劳动人民真是太伟大了!

  ……

  师:那你能不能通过读来表达你的感情,或者说通过读让听者感受到你的感情?

  生纷纷开始读。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师指名学生读。

  ……

  【反思】

  这两节研讨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闪光点,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我们现在只就我们的关注点谈一下。

  两位执教教师想让老师们关注的是:语文课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读得不少,并对学生的读做了轻重、快慢的指导,学生的评议也从轻重、快慢方面说,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朗读课文一样的语速、一样的轻重,是不是对文本一样的理解?我们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第二节课,教师没对学生快慢、轻重作指导,只是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想像、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时,学生的重读点,语速都不是完全相同,但能听出来各有各的感受,都是挺有感情的。通过这两节课,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应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要置于朗读之前,服务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感情,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案例9

  【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板书:鸟的天堂鸟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1: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

  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纷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同时,片断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第三段,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能在学文后大胆提出疑问,这是很可贵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案例10

 回顾·拓展三交流平台本次交流平台,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交流自己通过阅读说明性文章增长的知识;二是用单元小结列表格的方式总结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进行交流。

  教学时,可以把两项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总结。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课内外阅读的说明文,想一想每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哪些事物及其有关知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按照下面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题目获得的知识说明的方法及例子说明方法例子(包括课内课外)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习作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之后,再采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发布,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强化,思维得以发展。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总结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上,在学生交流完上面的表格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整理,按照书上提供的的表格形式自己制表填写。

  日积月累这首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风的不同特点,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自读这首诗,将其读通顺后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只要能大概知道诗句的意思即可,之后讨论四时之风各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课外书屋结合本组教学,这次向我们推荐的书籍是著名科普读物《森林报》及其它一些科普名著。平时,学生阅读的科普读物不是很多,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交流会、评选我最喜欢的科普读物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可以在班中建立一个科普读物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科普读物带到学校中来,与其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五上回顾·拓展三教材分析,五上回顾·拓展三,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反思案例10篇(教学反思主要内容)相关文章: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5篇 教案最后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2篇(一年级数学练习七教学反思)

优秀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1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0短)

教学教案案例7篇(教学案例优秀)

数轴教学反思9篇 在数轴上表示数教学反思

《数轴》教学反思11篇(数轴教学反思简短)

新课标教学的反思通用7篇(新课标教学反思与计划提升)

《打电话》教学反思总结精品3篇(打电话教学反思简短)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实用12篇(幼儿小班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