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6篇

时间:2024-04-13 18:25: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6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扩张结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东非裂谷带的成因及扩张结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地形图、东非大裂谷景观图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西亚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大一片土地我们还没有了解,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书)

  [引导读图]非洲政区图

  [提问]

  ① 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除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国家)

  ② 北非与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归线为界)

  ③ 请具体描述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均穿过该地区,基本关于赤道对称;东邻印度洋,西邻大西洋,东北为红海,东南与马达加斯加岛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

  ④ 与其它大陆比较,该地区的海岸线有怎样的特点?(比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平直,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承转过渡]还记得刚学习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吗?(以高原为主)现在一起来看看与它同在一块大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图展示]非洲地形图

  [提问]

  ①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东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在该地区哪个方位?(西北沿海和东南沿海)其中哪个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区)

  [补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陆又被称作“高原大陆”。正是由于非洲大陆很多沿海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才没有被海水侵蚀得弯弯曲曲,而是比较平直,海湾和岛屿都比较少。

  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相比,地势哪个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地区的地势特征什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③ 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区?(东非高原、刚果盆地和东非大裂谷)

  ④ 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点在哪里?(北起死海,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

  (简单介绍东非大裂谷)

  [提问]为什么会在非洲大陆上有一个这么长的裂谷带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彼此张裂。当板块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结果。这样的运动一直在继续着,想象一下,几亿年之后,这个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想象、回答](有可能会变成海洋)

  [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个地区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火山喷发)的确,这个地区有许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导学生在图中确认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

  [转折](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再来看看这里的河流状况,这里有哪几条主要的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根据该地区的地势特征,判断一下它们的流向分别是怎样的。其中尼罗河和刚果河分别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流入了哪个大洋?

  [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看看这个地区有几个主要的湖泊?其中三个位于东非裂谷带附近,请你们猜测一下,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湖泊的形成与裂谷带一样,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补充]还有一个地方需要介绍,这就是好望角,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它,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好望角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来]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位置和范围

  二、“高原大陆”

  1、高原为主

  2、东非大裂谷:范围、成因

  3、刚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初中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教案设计注意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剖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6篇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0篇

教学案例及反思11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0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2篇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12篇

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反思5篇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10篇(高中生物教学案例与反思心得)

教学反思案例10篇

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7篇(典型教学案例展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