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9篇

时间:2024-04-15 10:03: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9篇,供大家阅读。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9篇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

  学习目标

  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②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③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②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学情调查

  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②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交流读后印象。

  ●精读课文

  ①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

  ③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交流讨论

  ①交流、讨论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②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朗读升华

  ①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②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③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安排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2

  本周一由我执教第三课夜莺的歌声,通过看录像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总结:

  一、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在本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以课文中主人公小夜莺的机智与勇敢作为一条主线展开教学,整体交付的问题比较简单且易懂,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组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过程紧凑,教学的环节清晰,按照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这三个方面描写,对课文进行分析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

  3.在这堂课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自己以往课上语音语调过于单一平缓的问题,这次的`教学前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与张学伟老师的示范课,从他们的身上我得到了启发,想要教好课文、学生学好课文,就先要自己深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走入他们的内心,在了解与深入的过程之中,一步一步把握课文的基调,使自己的认识加深,从而用自己的情绪和语言感染学生。

  4.都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读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方法。注重朗读,以读促悟,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使用了这个方法,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法,例如:默读、齐读、指明读,特别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逐句的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的进步,都表示他们对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体会更加深刻,但是由于课文内容比较长且松散,后面部分的朗读远远做得不够。

  二、不足:

  1.迁移运用,在课文最后,我设置情境,假如小夜莺失去了生命,此刻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后,我急于找学生回答问题,以至于我叫的六名学生当中三名学生向我摇头。我想他们不是没有话说只是还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在此处我应该留更多思考与组织语言的时间。

  2.没有全面的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的目光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表达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难度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3.课文分析过程中的问题还需斟酌。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显而易见还无意义的问题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过多的问题会使课堂整体显得累赘,没有清晰的条理。对于提出的问题,我也应该更加细致的思考,思考问题的难度,思考问题的表述方式,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教学总结,我深知我还有很多不足,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与改进。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3

  今天的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这是一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塑造反对战争意识十分重要,因此在备课时,小孙注意到了爱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

  这次讲课,教育学院的指导老师刘老师也听了。课后,我们一起点评,我感觉到站在不同立场的老师,所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具有互补性的。我的教学建议,侧重于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知识的教授,包括一些教学知识的指正、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更多体现的是在学生方面,其所倡导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学院刘老师给出的建议,侧重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包括教师衣着、教学语言、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教师教学技能等。比如,今天讲课,小孙穿了一件黑色运动服,刘老师就指出,这样的穿着太随意,而且黑色也给学生压抑感,容易拉远师生距离等等。这些,我这个老教师听了也是受益匪浅。

  从教20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接实习生,他们大学四年学习教育学的专业知识,从学习内容上来看,更多的是关于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知识,即教育我们如何成为一名教师。从实习的过程中来看,他们学习的知识给予学生的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或是说是教育理论这个空壳,缺乏内在的“填充物”。业务水平是在实践当中慢慢积累的。针对一堂课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基本的教学素养,而且要孰知这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具,围绕学生需要,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习到他们应该得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4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下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一条主线,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从以下二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特别是是关于小夜莺一些言行的句子,印象深刻,学生应该能够把他找出来。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教学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的阐述到这些点上,因此这一句教学比较顺利。而教学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人完全忘了。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夜莺是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迷惑敌人,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但是学生的体会都不够深或者说不够全面。只言片面,或者理解出现偏差,说是小夜莺已经在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了。其实这里他并还没有传送情报,只是为了故意迷惑敌人,为他以后顺利学夜莺叫杜鹃叫传送情报不被敌人怀疑做好准备。这里我觉得面对学生的回答后我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而是生硬的拉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上,因此,在教学这一句时出现了理解感受不够深刻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

  4、在探讨为什么要以“夜莺的歌声”为标题时,我采用快速浏览课文,边找边说,理解歌声的作用。

  5、课文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人物特点的作用,挑出来读一读。

  6、首尾呼应的手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难点,抓住开头三段和结尾两段,比较朗读,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深化主题。

  7、迁移阅读,适时向学生推荐《小兵张嘎》,课文《小英雄雨来》

  课堂上,学生表现活跃,不断生成了精彩的场面。我感觉很轻松,对照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朗读贯穿了始终。

  还有一点点遗憾,如果人物分析的部分安排紧凑点,那么后面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谈谈本课的收获。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5

  《夜莺的歌声》一课篇幅比较长,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文本,做到长文短教呢?理清文章顺序以后,课堂上我抓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认为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感受到的?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谈理解,说感悟,总结小夜莺的优秀品质,真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实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6

  阅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而解决了两个目标:感知课文和空行的写作意义。

  这一环节我抛出“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这一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到答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后文联系和照应的写法和读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换位思考,学生兴趣昂然,情趣顿生,思维活跃而严谨。

  对于《夜莺的歌声》这样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盘考虑得越谨密,重难点解决起来就越简单。以上两“问”视角新颖,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从而整体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小夜莺在战斗中牺牲”是我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我以为,悲剧的“美”更震撼人心。小夜莺的“死”更能使他的英勇形象长久地存活于孩子心头。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我还想让学生感受到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向往;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牢记:夜莺的歌声本质上是呼唤和平的歌声啊!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7

  《小英雄雨来》一课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动人,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对整个故事较为熟悉,愿看、爱读。同时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在课堂上重在引导学生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学生们学习一课时较轻松、愉快。在课堂课文即将结束时,还剩下四到五分钟,我心想:还有一点时间,让学生还可以在这一课收获些什么呢?课文中“吧嗒吧嗒”“哐啷”等拟声词吸引住了。我让学生快速的找到本课的拟声词,看谁找的又快又多!孩子们听到比赛,情绪高涨,又快速地浏览,快速地寻找。结果令我们大家倍感兴奋,拟声词竟然多达17个!

  我趁热打铁,问他们拟声词的作用好在哪?“使文章更家生动、形象。”“描写更传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告诉我他们了解了拟声词的`作用,并对声词兴趣很浓。

  于是,我接着就布置了一篇小练笔。在一个月风高的夜晚,你一个人在家。突然门铃“叮咚”一响……请你把内容续编下去,并用上十个以上的拟声词。小练笔布置完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我能感觉到,到时的小练笔一定精彩纷呈。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8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游击队员专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侵略者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勇敢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知识点繁多,教学时想要做到细处、面面俱到很有些难度。因为,我特意强调了孩子们在预习时要多下功夫、多思考。此外,这是一篇关于战争的课文,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而言,战争离他们非常遥远,只在电视中见过,要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为学生们介绍了一些历史背景,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理解文章的主人公、文章的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接着,我让孩子们按照惯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虽然这是从三年级就开始的训练重点,很多同学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多数孩子还是要么概括得太简单就是概括得太罗嗦,依然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概括出来,这说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训练点,依然是不能松懈的。

  然后,我给孩子们出示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夜莺的歌声”?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还可以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出来。其实,就是让学生找与“夜莺的歌声”相关的句子,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了歌声的`作用,也就弄明白了小男孩是如何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小男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让孩子们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小组经过讨论后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小组学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在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时候,课文中很多都是语带双关的句子,但是孩子们几乎没有费力就能将句子中的言外之意读出来,理解比较透彻。文章以大量的篇幅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的过程,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此时我注意引导孩子们分析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让他们深刻体会“小夜莺”对敌人的憎恨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积极,课堂氛围很活跃,在回答问题时妙语连珠,并没有因为故事的历史背景久远而兴趣缺缺。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免还是有遗憾的。在提出一些较难的思考题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孩子不愿意自己动脑筋,还是要偷偷借助参考书,还存在学习上的惰性;此外,自己总是担心课文太长讲不完,每个教学环节渗透都不太扎实,如何长文短教,还是自己要努力学习的课题啊!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9

  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我神秘地问道,“这篇课文早给我们分好段落了!看谁能一下子就说出这篇课文分为几段?”

  “五段!”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

  “完全正确!”我当即表态,“祝贺你取得第一名。请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这篇课文在段与段之间有空行,数一数空行就知道了。”

  其他同学听了频频点头。我趁势说:“那么,课文留有空行,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段吗?你们不妨联系电视连续剧,联系电视中的镜头切换来思考。”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领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开始小男孩碰到德国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带路是一集,游击队和小男孩联系又是一集,消灭鬼子又是一集,最后部分又是一集。”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像是电视中的镜头切换。开始是在村子里,接着在路上,然后又切换到了树林里,再接着就打起来了,最后镜头又回到了村子里。”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而解决了两个目标:感知课文和空行的写作意义。

  “你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是必然碰上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地说。

  “拿证据来!”我说,“给你两分钟找证据。”

  学生找来的证据还不少:

1、从30和31节看出小夜莺和游击队早有联络暗号;

2、从第1、2、3节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德国鬼子发现他,好把德国兵带进埋伏圈;

3、课文最后第二节写小夜莺又在那里“好像在等谁似的”,其实他是在等德国兵经过。

  “大家找来的证据有力的证明:小夜莺不是偶然碰上德国鬼子的。可以确定,这其实是一次有着周密部署的战斗!同学们假如你是游击队长,你在战斗前的计划中考虑了哪些要素?”

  短暂沉默后,学生说:“我要考虑好联络暗号。”

  我点点头,示意她往下说:“联络暗号要使敌人不察觉,要是被敌人察觉,那就完了。而在树林里,用鸟叫声最合适,敌人不会怀疑。”

  “你真是个好队长!”我夸奖道。

  “老师,我考虑作战地点。”一个男同学说,“作战地点要在林中空地上。”

  “请问队长,为什么要选‘林中空地’?”我请教道。

  “在树林里,一是便于游击队员们埋伏,还便于小夜莺一转身逃脱。但如果真的是在树林里的话,就很难消灭敌人,因为敌人也可以利用树木来掩护,所以最好成绩的埋伏圈是设在树林里的一块空地上。”

  “多英明的队长啊!”我说。

  “老师,小夜莺要穿上绿颜色的衣服,这样更便于他在树林里逃脱。”一个同学补充道。

  “还要考虑派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又一名“队长”说。

  “书中是派小夜莺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的。”我说,“作为队长,你为什么不派一个大人,而派小夜莺去呢”

  “因为小夜莺是个小孩子,德国鬼子就不容易怀疑。可别看他人小,经验丰富,机智勇敢,连大人都比不上他!”

  这一环节我抛出“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这一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到答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后文联系和照应的写法和读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换位思考,学生兴趣昂然,情趣顿生,思维活跃而严谨。

  对于《夜莺的歌声》这样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盘考虑得越谨密,重难点解决起来就越简单。以上两“问”视角新颖,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从而整体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书4—19小节,注意人物身份。”我说。

  “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可以一人当小夜莺,一人当军官,注意人物语气、表情。”

  “我发现,‘小夜莺’读的不错,就是‘德国军官’还不是太像。”读书声止,我说,“下面老师当军官,谁来做小夜莺?”

  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此时我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学生说——

  “军官是个很凶狠家伙,但小夜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小夜莺还用‘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巧妙地暗骂德国鬼子。”

  “小夜莺看到德国军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活’,而是要使德国军官信任他。”

  “小夜莺一开始就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样,后来他用鸟叫声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德国鬼子就不会引起怀疑。”

  ……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9篇相关文章:

优秀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篇

《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反思8篇

bpmf拼音教学反思12篇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2篇

电脑的教学反思12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10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篇

月光曲课堂教学反思5篇

《光的色散》教学反思7篇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