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4-04-20 18:48: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麻雀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5篇,以供借鉴。

麻雀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5篇

麻雀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1

  《麻雀》一课以前我也曾讲过,可是取得的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最近我再一次讲了《麻雀》一课,给我了以很多感触。

  根据对前几节课教学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了以读促悟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自读自悟,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换位思考,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光彩。

  如在教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老麻雀勇救幼儿这一部分时,我采取了换位思考的教学方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老麻雀,面对眼前凶猛的猎狗和身后那幼小的孩子,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此时心中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老麻雀那种急于救子的奋不顾身,进而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的内心想法,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的伟大,同时,一开始的课堂导入,直接让学生感受到怎样是强大,怎样是弱小,在上节课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手法使学生认识到猎狗和老麻雀二者力量的悬殊,从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认识老麻雀行为的伟大。在此基础上,点出“强大的力量”,从而把老麻雀身上那种“母爱”之情体会得更加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认识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净化。

  这节课,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犹如学生身临其境,感触更深,体会更深,理解更透,兴味更浓。让他们置身于课文意境之中,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变麻雀为自己,动之以情,使学生很快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这一教学环节,更是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深化,这从课堂上学生们积极的态度以及情真意切的发言可以体现出来。而最后安排的朗读《游子吟》更是烘托了气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们下课后仍是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纵观全课,换位思考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了上节课学生学习不主动的问题。因此,换位思考的方法可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换位思考,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麻雀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2

  《麻雀》这篇精读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者的高尚品质。刚看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更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着。但要让学生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博大的母爱,学生可能有点儿困难。

  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先设计从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这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的句子着手,让学生自己感悟和体会为主。学生门的感悟和体会都很深,而且非常完整,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学生的朗读超乎了我的想象。

  可以说,从他们的朗读中,我真正找到了语文的魅力。最后我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说一些母亲平时对自己关爱的.事,同学们说到:妈妈每天煮饭给我们吃,很辛苦;我们生病了,妈妈总是日日夜夜守护着我们……同学们最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应该孝敬父母。整课得到了升华,也展现出了学习本课的目的,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当然,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忽略了那些学困生,这种做法确实要改了。今后应力求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开开心心地学习。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自己语文的课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麻雀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3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措施:

  1.瞄准“会写”的靶心。“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编排体系中的崭新板块,也是亮点之一,其承载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一个单元、多篇文本的阅读解构中集中破解“如何写”的问题。因此,习作单元的阅读教学,“文本阅读”是载体,“学会写作”是阅读应该抵达的彼岸。在这一课例中,瞄准“会写”的靶心,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命题,在阅读对话中解构文本,在交流分享中建构写法。教学伊始,从屠格涅夫的盛誉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这样的设计,从“写”中生发话题,进而生成关于“写”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呢?”“谁能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谁能加上时间、地点再说一遍?”让故事得以完整地存在,也是间接地告诉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的一般“线路图”——起因→经过→结果。

  2.把握“读好”的情趣。在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时,分三个板块指读文本,并及时追问:小麻雀遇险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两只麻雀脱险了,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在这样的连续追问中,学生感受到了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学生被“代入”故事之中。把故事的四个角色分别板书在一棵“大树”旁的对应位置,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通过板书实现了“可视化”。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后通过比较、品味、提取等方式补充板书“落”“想吃”“退”“唤”等关键字词,一个故事通过一幅图文并茂的板书简约而又直观地呈现。

  3.架设“抵达”的桥梁。习作单元中的阅读课堂,读是此岸,写是彼岸。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努力借助教材提供的文本结构或者语言样式,为学生的读写铺路、搭桥,助推学生从“阅读的此岸”抵达“习作的彼岸”。在精读文本环节,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以“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栏重组文本语言,然后引导学生竖着读这三栏文字发现了什么,横着读,又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作者这样写,是否突出了老麻雀“无畏”的特点?在追问下,学生又有了更深刻的发现,作者笔下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在细描老麻雀的无畏。紧扣“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一习作要素,让学生在理趣与情趣并存的阅读过程中,发现屠格涅夫这一语言巨匠的写作奥妙,进而以发现的写作奥妙为桥梁,从此岸直抵“如何写”的彼岸。

  习作单元的阅读课堂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虽然把握了习作单元的教学要素,处理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把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放在第一课时解决,会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语言密码;把描写“老麻雀”的无畏的文字段落直接放出来让学生去分析,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来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再出示整理后的表格;最后小练笔部分,没有给学生创造出情景,学生很难想想那个画面,而且视频材料与练笔要求不太贴合,导致学生无法准确地表达。

  本课教学后我的最大思考和收获就是要落实好“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不能每课面面俱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在备课上多去思考,在整册教材下、在整个单元下布局好教学设计和路线。

麻雀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4

  《麻雀》一课是进行“母爱教育”的典型教材,也是小学生最难体会到的一种精神魅力。故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感悟到"母爱"的无私、无畏、无价,就必然成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难点。而文中着力表现这种伟大母爱的句、段,自然就成了教学的着力点。理解这些句、段,体会老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看似简单,要真正理解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心去读、读中去悟、悟中读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母爱”这种强大的力量。通过活动对我帮助也很大,在这儿,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简要的回顾与反思。

  首先,对学生的了解。课前谈话,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熟悉的小鸟,学生虽然与我比较陌生,但说的是熟悉的内容,也有话可说。这样在说话过程中师生关系就能渐渐融洽,为课堂教学的正式行提供了比较的氛围,也为课堂教学作了一些铺垫。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应该加强。由于某种是山村孩子,课堂教学下来,总体感觉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大多是一字一字读,根本没有词与句的感觉。我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在引导朗读中,除了引导学生朗读时有节奏、要连贯外,重在启发学生“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这样能不能体现老麻雀着急、勇敢、救子心切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入情读诵体会到爱的伟大。并且让学生设身处地站在老麻雀与小麻雀的角度思考,进行表演。

  最后,关于说话片段的设计。“爱”在老麻雀身上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爱在我们生活有没有呢?此刻,你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也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到刻骨铭心。都说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例,学生心灵深处真正感受到了"母爱"这种强大的力量,让在场的老师拍手叫好。

麻雀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5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当我们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时候,我发现“亲子之情、动物及人间的亲情与爱”才是本文一个最光辉的亮点。但是,这并不是作者明确地写出来,明白地告诉我们的。我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产生疑问又在读中解决问题。

  当我和学生都投入到动人的故事中时,我临时加入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想想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还能换什么词?这是一个思维的扩展,也是一个说话的练习。在此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结合书上句子,理解猎狗的形象,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做法。虽然,学生用找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还很生疏,但是,从这节课我能感受到学生进步的迹象,我相信,在进行一点时间的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会逐步提高上来的。课是上完了,但它还留给我一个思考:我在课堂追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同时,我不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文中“爱”的种子在这些养尊处优的孩子心中引起共鸣呢?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爱”当中,但是,他们恰恰又是不懂得“爱”,更不懂得给予别人“爱”。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利用各种契机,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敬意与爱意。

麻雀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0篇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2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2篇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7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2篇

《两只小象》教学反思10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9篇

《珍珠鸟》工作教学反思3篇

六年级语文詹天佑教学反思10篇

优秀小学音乐教学反思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