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3篇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3-07-14 10:09:00 教学计划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3篇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阅。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3篇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

  一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7.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的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即教材的第一、三、五、七单元;2.统计与概率:包括分类比较和简单统计图表,即教材的第二、八单元;3. 空间与图形:包括立体图形认识、方位与图形即教材的第四、六单元;4. 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和“大蒜有几瓣”。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内容是: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三、学生分析

  一年级新生刚步入校园,基本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且生源情况复杂。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下功夫,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完成从幼儿向小学生转轨,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3、少一些呆板的练习,适当布置有趣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教学进度表

  准备课“海底世界”——数数 1课时

  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9课时

  找找周围的数 1课时

  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3课时

  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加减法 18课时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 2课时

  智慧广场 2课时

  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5课时

  智慧广场 2课时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3课时

  分积木 1课时

  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课时

  第八单元:雪山乐园——总复习 5课时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2

  一、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 28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因为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不一,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二、目的要求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熟练的数出 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 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4 、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 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 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 、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 、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 、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 、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 、安排 “用数学 ”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 、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 、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第 1 周 第一单元:准备课、比较

  第 2 至 3 周 第二单元:认识 10 以内的数

  第 4 周 第三单元:认识物体 第四单元:合与分

  第 5 至 9 周 第五单元: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10 至 11 周 整理和复习、测验

  第 12 周 第六单元:分类

  第 13 周 第七单元: 11-20 各数的认识

  第 14 周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第15 至 16 周 第九单元: 20 以内的加法

  第 17 周 整理与自评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教学难点

  1.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五、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3篇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有关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6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品7篇)

有关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3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级班主任教学计划4篇 一年级班主任教学计划内容

培智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6篇】

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7篇】

数学教学计划【最新7篇】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范文6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实用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模板6篇(三年级数学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12篇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