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6篇(湖南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2-06-23 13:23:25 教学计划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6篇(湖南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6篇(湖南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1

  皇冠小学

  2015年下学期五年级科学科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能力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即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体的假设,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习惯。教材安排了“认识我们自己”、“简单机械”、“我们的家园——地球”、“电与我们的生活”、“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五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7个活动。

1、认识我们自己:由浅入深地探究有关自己身体的问题,使学

  生通过制作模型、对比实验、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卡等研究方法,围绕着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进行研究。

2、简单机械:通过指南车信箱的介绍的科技史,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定量描述简单机械的省力情况,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3、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人类在猜想与探索中,揭示自己“家园”的历程。在阅读、实验、猜想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地球。

4、电与我们的生活:在猜想中设计实验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有关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常识。

5、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反思通过猜想解决过的问题,归纳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懂得合理地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这种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影响摆摆动时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进一步使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做比较。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有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5、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意个人保健,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内部构造,以及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能够连接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五、教学措施:

1、抓住先发散后集中,不断验证的过程落实“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训练重点。

2、教、扶、放,先让学生明确大致的“路数”,模式(包括表述的语言、方式)出来之后再逐渐放开。

3、挖掘科技史与教学内容之间、探究能力训练重点之间的结合点。

4、抓住重点单元、重点课,落实能力训练重点。

5、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6、发挥科技史的教育作用,

7、继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六、课题研究:

  以《在科学小专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为课题,采用调查法、评价法、系统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进行研究,一方面培养开拓创新的一代新人,一方面总结出可推广运用的教法、模式。

七、教学安排(每周3课时)

  周次教学内容

  1 《我们在呼吸》

  2 《心脏和血管》、《我们的大脑》

  3 《我们的大脑》、《和谐统一的身体》

  4 《和谐统一的身体》、国庆节休假

  5 《生活中的“好帮手”》、《他能撬动地球吗》

  6 《轮轴》、《滑轮兄弟》 7 《在斜坡上》、《有趣的传动》

  8 《地球的故事》

  9 《风光无限的地貌》、《地球的内部》

  10 《地球仪》、《地图》

  11 《漂移的大陆》

  12 《电池》、《怎样控制电路》

  13 《设计电路》、《导体和绝缘体》、

  14 《电和我们的生活》、《安全用电》

  15 《猜想与假设》、《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16 总复习

  17 总复习

  18 期末考查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2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的想需求

  植物需要水分和水分的吸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根的形态。 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流程

  提问—观察—交流—观察、比较—交流—实验、模拟研究—交流—观察、描述—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 问题

  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目的

  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 导入

  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观察

  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

  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关于“介绍各种植物(单、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的视频。 归纳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

  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导入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

  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

  出示一些树根1 树根2 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导入

  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

  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

  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交流

  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实验。

  材料和用具:水、绿豆(或其他植物)种子、烧杯、培养皿、布、放大镜。 方法:

(1)在烧杯中浸泡种子1~2天。

(2)把泡好的种子放到折叠好的湿布夹层中,放在暗处。 (3)每天观察几次,将已经发芽的种子,分装在培养皿内湿布的夹层中。

(4)每天向湿布边缘加些水,保持湿布湿润,等待根毛长出。 (5)在课堂上将培养好的根毛分发给各组,用放大镜观察根毛的形态。 注意:

  培养根毛时,只需要在布的边缘加少量的水。水多了根毛被冲乱,影响观察效果。 导入

  出示课前浸泡的发芽的绿豆,重点指示带密密根毛的根部。 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这一段根,就是根尖。 观察

  分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绿豆芽的根尖,观察根尖上的短毛。 问题

  其它植物的根尖是否也有根毛? 观察

  再观察一些其它植物(如葱、黄豆)的根部,了解其它植物的根尖都有根毛。 问题

  根毛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

  观察课本根尖示意图,分析根毛的作用。

  交流

  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讨论: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拓展

  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引申的问题

  为什么要提倡在草原和沙漠大量种植植物? 导入

  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问题

  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

  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2 水分在茎里的运输 内容标准: 探究根、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茎的形态。 2. 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3. 探究茎的作用。 能力培养

1. 通过观察茎的形态,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2. 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 2. 能尝试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实验—观察、分析—交流—观察、比较—分析、推理—交流—调查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茎的形态和一般结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变色花及其制作视频、不同形态的茎的图片、有断枝的图片、有关记录树干枝条的观察表。 活动过程: 导入

  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呢?(吸收水分、养料,固定植物) 问题

  那植物的茎又有什么作用呢? 猜测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进行猜测。

  活动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出示课本图。 导入

  在课本上介绍的实验里,我们能在浸泡在红颜色水里的姜花茎的横切面上看到许多小红点。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

  红颜色是从植物的哪个部分传输到植物的茎部呢? 归纳

  茎能运输水分。 思考

  一段时间以后,原来白色的姜花变成了红花,这说明了什么?叶子的颜色是否也会发生改变? 引申

  动手做一枝两色花,并把花带回家继续观察。 活动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问题

  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

  出示课本图,观察图中各种类型的茎。

  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茎,我们知道茎有多种生长方式:匍匐茎、直立茎、缠绕茎和攀援茎。 交流

  归纳出茎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观察

  出示一些图片,有被剥皮的树干、树干的断枝缺口处等。 问题 树没有了树皮,会怎么样呢? 阅读

  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交流

  汇报各自的看法,归纳出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引申

  植物的茎都长在地面上吗? 导入

  植物的茎可以包括哪些部分呢?(树干、树枝、藤等) 问题

  茎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任务

  观察植物的茎。可选择校园里的大树来进行观察。 交流

  我们可以怎样观察?需要什么工具?怎样记录呢? 研究时,如何分工?还要怎样注意安全? 讨论

  制定一个简单的观察计划。 观察

  到校园调查树干、枝条的信息。 交流

  汇报本组记录的信息。 植物需要阳光 内容标准:

1. 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3.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 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能力培养

1. 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 通过探究叶的作用,尝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初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 认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

  提问—观察、描述—分析、推理—交流—观察—分析、判断—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叶和探究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森林的照片、叶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视频。 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问题

  观察植物的叶子生长的情况和特点。 阳光能照射到每一片叶子吗? 讲述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植物通过叶片来接收阳光。叶片怎样才能接收更多的阳光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主题。 活动:观察叶子的排列情况 导入

  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排列照片。 问题

  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

  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 讨论

  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 导入

  叶片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 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交流

  说出自己对绿叶作用的认识。 媒体

  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 视频。 讨论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

  植物没有阳光照射会怎么样? 植物如果没有叶片会怎么样? 引申

  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么样?植物对人类极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

  花里的“育婴房” 内容标准: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花的结构。 2.探究花的作用。 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植物的花,继续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花的结构的认识,尝试对观察和实验现象作出分析与解释。 3.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花,学习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与耐心。 3.欣赏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实验—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制作。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视频、桃花模型、“花的构造”视频、鲜花、镊子、“花的档案”样例。 导入

  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 二 三 四 。说说花的名称。 问题

  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活动一:解剖花 导入

  要更完整地认识植物的花,我们可以用解剖的方法去观察花的内部。怎样解剖一朵花呢? 演示

  出示一朵桃花模型。介绍解剖桃花的方法,提示要点,出示记录表格。 在解剖前,教师应示范怎样使用镊子,怎样解剖白菜花(可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实验

  按要求解剖白菜花和其他2~3种花,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 交流

  对花的解剖结果进行归纳,了解花的结构。 媒体

  播放“花的结构”的视频。 思考

  认识什么是完全花,什么是不完全花。 找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区别。 拓展

  分辨常见的花,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 活动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导入

  出示几种不同的花的实物。 问题

  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 交流

  在解剖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雄蕊和雌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媒体

  出示有关雄蕊、雌蕊的图片。 实验

  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媒体

  播放“开花的过程”视频。 归纳

  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导入

  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 问题

  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交流

“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制作

  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展示 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生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植物的营养繁殖 内容标准: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果实的结构。 2.探究果实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 2.通过探究果实的作用,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与多姿多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2.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共同进步。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观察—实验—交流—运用—调查。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和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一些常见植物开花结果的图片、“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视频、苹果等一些有代表性的果实、小刀、“寻找果实”计划表。 活动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导入

  出示一些植物由开花到结果过程一 二 三 四 的图片(图片顺序打乱)。 问题

  能根据植物生长过程的变化,给它们排序吗? 活动

  分组合作给图片排序,然后进行展示。 问题

  有没有发现这些植物的花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交流

  说出植物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花开授粉→花瓣枯萎→子房逐渐膨大)。 观察

  出示一些正在结果的植物的图片。 归纳

  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活动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活动的步骤:

(1)先进行安全使用水果刀的教育。

(2)解剖果实:①先将苹果横切(把苹果横放,从上向下从中部拦腰切开),然后再将苹果纵切(把苹果直立放好,沿苹果的纵轴从上向下切开);②重点是观察、比较各种果实有哪些共同点:它们的内部都有种子,种子之外的部分是果皮;③将其他果实一一解剖,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内部也都有种子,种子外部都有果皮。 导入

  出示苹果或梨子的实物。 问题

  苹果属于植物的哪一类器官呢?(苹果是果实。) 你知道果实里面藏有什么呢?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指导

  介绍解剖苹果的方法(横切、纵切)。 在演示解剖方法时,要强调用刀安全。 实验

  学生按要求解剖苹果,并观察苹果的内部构造。 交流

  苹果的构造由哪些部分组成?汇报和交流。 问题

  其他的果实也有相似的构造吗? 实验

  再解剖其它一些常见的果实。 交流

  汇报其它果实的构造。 归纳 果实是由果皮与种子构成的。 思考

  香蕉是果实吗?萝卜、甘薯和姜是果实吗? 活动三:寻找植物园的果实 导入

  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 活动

  到社区或郊外寻找植物的果实。 指导

  当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多时,本活动可在校园内进行。

  如果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少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 计划

  分组制定一个简单的“寻找果实”计划。

  提示学生计划应包括准备什么(如观察记录表、笔、工具);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纪律要求)。 活动前要提醒学生不能随意品尝果实,以免中毒。 调查

  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

  要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 交流

  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 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设计思路:

  孩子们对动物很感兴趣,特别是经过这个主题活动。课后经常有孩子问我,为什么鱼妈妈生出来的鱼宝宝一开始和妈妈张的不一样?为什么小狗和他妈妈就一个样?还有鸡蛋里面为什么会钻出小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让孩子对动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我特别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图片让初步了解动物的两种生殖方式:胎生和卵生以及其发育过程。

2、发展分析、概括能力,丰富幼儿词汇:胎生、卵生。

3、激发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幼儿每组一份) 胎生、卵生字卡 每人一块操作板(贴有胎生、卵生标志)

2、自定义图片(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教师用图片) 活动过程:

1、提出疑问,引出课题出示一组图片 鸡妈妈在下蛋——鸡蛋——鸡妈妈孵蛋——小鸡从蛋壳中出来。问幼儿是不是所有动物妈妈生小宝宝都是这样呀?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了解一下。

2、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生殖方式:胎生、卵生通过图片分别以鱼和人为例简单介绍胎生卵生的过程,重点对其区别进行介绍。

3、幼儿操作进一步巩固胎生与卵生的知识。

  幼儿分组活动,将各种动物图片贴在有胎生、卵生标志的操作板上。(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最后集体评价)4、幼儿讨论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胎生与卵生的知识总结分享和幼儿一起到饲养角找找,看看有那些动物是胎生的那些动物是卵生的。 活动评价:

1、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加活动,并对动物的生殖方式(胎生和卵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幼儿对小动物产生浓厚兴趣并能积极探索。 活动延伸:

  回家与父母共同查阅有关胎卵生的资料、图片,在活动室开展“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图片展。

  第三单元水循环

  单元教材解读

  学生每天都接触着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同样兴味盎然。本单元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开始探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水循环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的“内容标准”构建了这一单元。由《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组成,是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单元。与《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和《水的科学》构成了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 教学资源分析

《蒸发》、《沸腾》、《凝结》三课,重点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探究水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为后面研究水的三态变化做准备。《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是对前几课的综合与提升。通过这两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许多并不熟知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利用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从而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研究周围常见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利用绘制表格、数据曲线图方法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4、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问题。

5、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

6、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7、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和冰点。了解不同的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8、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9、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过程,并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10、能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和冰点。 3、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4、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过程,并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空气中有水吗》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蒸发的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几幅相关的图片或者影片。 2、提前布置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蒸发的现象。 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出示大自然景色图,让学生观看,请同学们谈谈有什么想法,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 探究过程: 活动一:认识蒸发现象 1、思考:水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用湿毛巾擦拭小镜子、学生把水抹在手掌上观察现象、室外晾衣服等现象。

3、让学生说一说水跑到哪里去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学生在做一做中体会蒸发现象。

5、讲解蒸发的概念:“不慢慢变甩水蒸气发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6、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活动二:探究水蒸发进会吸收热

1、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

2、汇报实验情况。 室温下棉纱中的水蒸发时温度计的液柱在不断下降,水蒸发会使温度下降。 3、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4、相互交流,师生达成共识形成结论。

5、学生感悟运用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科学现象的道理。 活动三: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2、学生根据平时生活经验提自己的假设。 3、学生对比实验

4、提示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水量要相同,认识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 自由活动: 1、制作“天气预报器” 2、学生动手制作

  拓展活动: 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课余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人们是怎样利用蒸发原理进行生产的?

  水到那去了 教学目标

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搜集到的数据,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3、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4、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现象,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实验材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个自行选择实验材料的空间,体现活动准备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略) 二、讲授新课 1、猜想

  同学们,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继续上升吗?指生回答。 2、做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分组制定实验计划。 (2)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开始做实验,组长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与交流

(4)得出结论: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师小结:根据大气压力的不同,因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同学,所测的水的沸点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的沸点不会超过100摄氏度。

3、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水的落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对比实验的特点。

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水蒸气的凝结。

2.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

3.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瓷盘等。

2.演示实验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 活动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年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上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三、总结、巩固: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什么叫凝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让我们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水在甚么情况下能变成水蒸气、变成冰。

3、知道水在4摄氏度开始膨胀,在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教学重点难点

  水的三态变化是在不同的冷热条件下形成的。 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一、

  教师准备好凉水、冰块。让学生先测量水的温度,再测量冰块的温度。做好记录。讨论水温度高,冰块的温度低。 总结出:水结冰时的 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水(受热)---水蒸气

  如一杯开水正冒着热气,盖上一块玻璃,我们透过玻璃就能看到附着在玻璃上的小水珠。

  水蒸气--(受冷)--水 (联系人工降雨) 活动三、水的三态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冷藏车间、冬季自来水管破裂、冬季窗户上出现窗花 晒盐等等。 拓展活动 :地球上的南北两级到处都是厚厚的冰层。地球气温逐渐升高,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调查了解 网上查阅 搜集图片 搜集资料 察自然现象 做好记录。

  流水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当前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 谐相处。 3、通过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特刊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 难点: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等)

2、必要的实验器材。 活动过程设计 一、了解露和霜的形成 1、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2、制造露和霜。 3、实验发现:找出结论。 二、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1、出示课前调查的内容进行交流。 2、想办法制造雾。

3、实验: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道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雾。

4、小结: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三、雨是怎样形成的 (一)1、学生自己的猜想。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 4、讨论: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下雪时和下雨时气温不什么不同? 5、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推想。

(二) 1、学生回顾与雨雪有关的生活体验。(课前搜集的次料)(雨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雨水可以使禾苗茁壮成长……) 2、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感知、体验,加深学生认识。 3、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 。 (三) 1、看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2、提示学生绘制循环图表示水的循环变化。 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真如此

(四)1、学生交流有关水循环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播放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通过资料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讨论达成共识:水在自然界里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树立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4、讨论:水在自然界中不停的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5、汇报: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节约用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自由活动: 1、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知谈一谈小水滴的秘密 2、交流自己的认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拓展活动

  举办一期主题为:“不水滴的循环旅行”的班报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3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地球、太阳和月球,昼夜与四季,生物的生长,生物的需求,生命怎样延续等五大板块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

  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认真听讲、严肃 实验纪律及客观分析、认真讨论、充分理解的学习态度,对 于学习科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 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科学的能力,其 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理解能力显 得尤其重要。 四、教学措施:

  1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

  衡发展。

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4、加强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充分理解。 5、适当布置练习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订正。

6、分单元、分阶段验收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

  解决。

五、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 一 二

  时间

  教学内容 地球

  课时 2 2

  备注

— 太阳

  304

— — —

  月球

  三

  2

  四 五 六

  白天与黑夜 春夏与秋冬

  祖国各地的春天

  2 2 2

  2

  七

  种子与幼苗

  2 清明节放

  假

  八

— 植物长大了

— —

  2

  九 十 十一

  养蚕

  我们在成长

  植物生长靠什么

  2 2 1

  五一劳动

  节放假

  十二

  植物生长靠什么

  2

  十三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 西

  植物繁殖的奥秘 孪生和胎生 孪生和胎生

  2

  十四 十五 十六

— —

  2 2 1

  端午节放

  假

  十七 十八

  考查本册内容 复习迎考

  3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4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内容:

1、植物身体的奥秘

2、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奇妙的电与磁

4、各种各样的能量

5、变化的地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安排:

1、植物身体的奥秘(12课时)

2、无处不在的微生物(4课时)

3、奇妙的电与磁(8课时)

4、各种各样的能量(5课时)

5、变化的地表(10课时)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5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实验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植物”、“动物”、“空气”、“水”、“岩石”、“土壤”等话题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科普宣传知识,让学生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在地震发生时逃避的措施。宣传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在生活中学会利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

  1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六、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八、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打开科学之门,共2课时 第二单元:探访生物王国,共8课时 第三单元:走进水世界,共7课时

  2 第四单元:认识空气,共6课时 第五单元:从岩石到土壤,共6课时

  3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6

  2017-2018学年

  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实验小学:张海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 1、植物的需求 2、生命的延续 3、水循环 4、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

  1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安排: 1、植物的需求(8课时) 2、生命的延续(8课时) 3、水循环 (8课时) 4、物质的变化(8课时)

2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6篇(湖南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