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通用8篇

时间:2023-10-03 12:07:25 教学设计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 篇1

  整式的加减总复习

【知识点定义】

  1、单项式

  对数字和若干个字母施行有限次乘法运算,所得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4、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5、多项式的项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6是常数项。

  6、常数项

  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7、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8、降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9、升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10、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11、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13、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例:a+(b-2c)-(e-2d)=a+b-2c-e+2d

  14、添括号法则

  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例:m+2x-y+z-5=m+(2x-y)-(-z+5)

  15、整式的加减

  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16、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一个代数式用另一个与它恒等的表达式去代换,叫做恒等变形。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 篇2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设计说明: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由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

  1、拓展空间,强化操作,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深刻感知圆的特征。

  2、运用课件,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动画的效果,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

  3、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让学生寻找举例生活中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的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及问题的解决,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找生活中的圆,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播放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拿出圆形卡片,摸一摸它的边,比较一下,圆与其它几个平面图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从而认识圆是曲线图形)

  3、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圆?(学生自由回答)

  4、欣赏圆。(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出示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如石头落入水中形成的的美丽波纹、阳光下绽放的美丽花朵、人类智慧的结晶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神奇的日晕现象、远至土星四周美妙的光环)

  5导入新课: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从生活中导入,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学生通过举例圆、比较圆、欣赏圆,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圆的世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进行对折,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操作后集体汇报。)

(1)折痕相交于一点圆心。

  将圆对折,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圆的圆心,字母o表示。(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画出圆心并标出字母o)请大家在你们的圆形纸上标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折痕有无数条直径。

①、让学生把其中的一条折痕用笔描出来,就可以得到一条线段

②、这样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直径,并标出字母d)

③、请同学们也在你们的圆形纸上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④、师:在画直径时应该注意什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引导学生概括直径概念,强调圆上、圆内、圆外的区别)

(3)认识半径。

①、教师在刚才的基础上画出一条半径。讲解: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就是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课件出示,强调任意一点。

②、学生画半径,用字母表示。

(4)(课件出示)练习:判断下面的线段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为什么?

  2、探究圆的特征。

(1)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圆的特征,填写发现单:

  关于半径,我们发现了:、关于直径,我们发现了:、我们还发现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2)学生汇报交流。

(3)结论:在同一圆内(或等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2倍,也就是 d = 2r 或 r =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通过折、画、找、量等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通过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积极合作,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探究圆的画法

  1、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什么办法画出圆呢?(用硬币,瓶盖,圆规等。)

  2、用圆规在一张纸的左边画一个小圆,在右边画一个大圆,并思考: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3、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让学生用圆规画圆,学会画圆的方法,深化对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并对圆的特征建立表象,形成空间印象。]

  四、实际应用,深化认知

  1、我来填一填。

(1)、时钟的分针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

(2)、从()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通过()并且()都在()的线段叫做直径。

(4)、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5)、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

  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5厘米的圆小。()

(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

  3、我来试一试:你能用几种方法量出1元硬币的直径?

  4、说一说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自行车的钢条相当于圆的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画演示)

  5、我来当小裁判员:

  六(1)儿童节六年级要举行迎六一套圈比赛,参加的同学站成什么形状比赛才公平、省时?请根据你的创意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得到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练习学生乐于参与,也有实效。]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下面方面思考:

  这节课做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圆有哪些特征?怎么知道?等等。(生:)

[让学生从学习方法上,从知识技能上,从情感态度几方面进行总结,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附板书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 篇3

  篇1:《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2.经历自主画图分析、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学习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老师买了一瓶浓缩果汁,调制了三杯果汁水,我品尝了一下,你们想知道味道怎么样?(1号特别甜,3号特别淡,2号口感还不错)

  师:都是用这瓶浓缩果汁调制的,味道怎么不一样?

  师:这三杯果汁水都是我按照浓缩果汁和水一定的比配制的,浓缩果汁和水的比分别是1:

  9、1:4和1:1,根据品尝的结果,把果汁水和相应的比连一连。 1号(特别甜)浓缩果汁和水的比是1:9 2号(还不错)浓缩果汁和水的比是1:4 3号(很淡)浓缩果汁和水的比是1:1 师:每袋浓缩果汁的包装袋上都有调制建议,标明了浓缩果汁

  和水的体积比,看来正如说明书上所说,按1:4的比配置的果汁水口感最佳。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生: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板书)1.自己分析,独立解答。

  师:通过阅读这道题目,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互相说说 生:500毫升是稀释后果汁水的体积

(板书: 500毫升 果汁水)

  按1:4的比配置的。

(板书: 浓缩果汁:水)1: 4 要求的是浓缩果汁和水的体积。

  师:你是怎么理解1:4的?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然后解答这道题。

(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

(1)怎样理解1:4。

  预设:①浓缩液是这样的1份,水是这样的4份,冲好的果汁一共是这样的5份。

(板书: 果汁 1份

  水4份

  果汁水 5份)

  1份 4份

  1份 4份

④把冲好的果汁看作单位“1”,浓缩液占总量的,水占总量的。

  师:第4种方法与前三种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不仅看出了1份4份,还看出了每部份和总量之间的关系)(板书:浓缩果汁占果汁水的水占果汁水的)

  师:有的同学利用文字,有的同学通过画图,都是在表达你们对于1:4的理解,概括的说你们都分析出什么了?

  生:分析出浓缩液和水的关系,分析出每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师:那我们对1:4的理解对解题有帮助吗?好,下面我们一起交流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题过程。 ①归一思路:浓缩液是这样的1份,水是这样的4份,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500÷(4+1)=100(毫升)

  浓缩果汁:100×1=100(毫升)

  水: 100×4=400(毫升)

②利用分数乘法解答: 1=100(毫升)1+4 4水: 500×=400(毫升)1+4浓缩果汁: 500×

  师:怎么想到用分数解决的?

  师:要转化成用分数解答,关键是什么?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已经分析解答了这道题,接下来我们该。生:回顾与反思。

(1)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看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否是1:4。

  和是否是500毫升。

  师:为什么要从两方面检验。

(2)回顾解题过程。

  做了哪些事?首先着重理解了1:4的意义

  解答。解答时同学们用到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用到了小份的方法,有的用到了分数乘法。

  师:正像你们所说的,首先我们对1:4进行了理解。不同的 理解,解题的方法不同;分析的越全面、深入,方法越多样。4情境延伸。

  师:特甜的这杯水我也配置了500毫升,你知道我放了多少浓缩果汁?多少水吗?

  特别淡的这杯水呢?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类题都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然后求出每部分各是多少,我们把这样的问题也叫做按比分配的问题。你们会解答了吗? 按比分配的想象在生活中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在哪里见过吗?(生举例)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事情是怎么分配的?

(1)

  篇2: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肖彦 授课时间: 课题: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2和“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抢答:

  1.将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多少?糖占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的几倍?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

  2.小刚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比是7∶2∶1,那么鸡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鸭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鹅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

()()()数的。

()

  3.根据“四二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2”这个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二)口头列式计算: 3 1.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梨树有多少棵? 52.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由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平均每个年级打扫多少平方米?

  导入: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平均分)你认为这样分配任务合适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分配任务?

  二、新课教学。

(一)改编复习题,分析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上题补充一个条件,改编成一道按比分的应用题: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两个年级各打扫多少平方米?

“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二)学生试做。

  再请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自己看一看书上49页的例2。

(三)集体订正评讲。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示意图,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再次改编复习题。

  学校操场共有400m2,按1∶3∶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三个年级各打扫多少m2?

  教师引导,师生一起完成。

(五)比较两道例题,小结。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3∶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二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两题都已知要几个年级要打扫的面积总和,和几年级打扫的面积之比,要求几个年级分别打扫的面积。)这种应用题,已知了几个数量的总和以及这几个数量的比,要求这几个数量,也就是要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所以这种应用题叫做按比分配应用题。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哪些方法呢?(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时可以把比转化为份数,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对应的份数=对应的数量。也可以把比转化为分数,先求出对应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对应()的 =对应的数量。)()

(六)结合教材第49页例2再次巩固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按比分配?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征?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哪些方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吗?生活中有哪些按比分配的实例?)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4题。

  五、板书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篇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课题: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抢答:

  1.将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多少?糖占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的几倍?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

  2.小刚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比是7∶2∶1,那么鸡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鸭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鹅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

()数的。()

  3.根据“四二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2”这个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二)口头列式计算:

  31.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梨树有多少棵? 5 2.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由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平均每个年级打扫多少平方米?

  导入: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平均分)你认为这样分配任务合适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分配任务?

  二、新课教学。

(一)改编复习题,分析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上题补充一个条件,改编成一道按比分的应用题: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两个年级各打扫多少平方米?

“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二)学生试做。

  再请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自己看一看书上49页的例2。

(三)集体订正评讲。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示意图,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再次改编复习题。

  学校操场共有400m2,按1∶3∶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三个年级各打扫多少m2?

  教师引导,师生一起完成。

(五)比较两道例题,小结。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3∶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二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两题都已知要几个年级要打扫的面积总和,和几年级打扫的面积之比,要求几个年级分别打扫的面积。)

  这种应用题,已知了几个数量的总和以及这几个数量的比,要求这几个数量,也就是要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所以这种应用题叫做按比分配应用题。

  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哪些方法呢?(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时可以把比转化为份数,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对应的份数=对应的数量。也可以把比转化为分数,先求出对应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对应()的 =对应的数量。)()

(六)结合教材第54页例2再次巩固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按比分配?

  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征?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哪些方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吗?生活中有哪些按比分配的实例?)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4题。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 篇4

《洗手绢》教学设计小学音乐人教版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洗手绢》,感受并能表现劳动的快乐,表达“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指导学生用轻松活泼的情绪及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适当地加以表演。感受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帮助来创编歌词及动作,并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表演、有信心的当众表演、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2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有利途径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劳动的乐趣。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表演歌曲《洗手绢》。

  4 导入

听《劳动最光荣》进教室,做简单律动 师生问好 回想一下刚才歌曲《劳动最光荣》里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4、下面我们再看一遍,看一看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5 节奏练习

教师做洗衣的动作学生猜。(背景洗手绢伴奏音乐,哎啰) 同学们你们爱劳动吗?猜一猜: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做劳动的动作,不说话,用动作告诉我们你做的是什么劳动,让我们猜一猜?猜对大家一起合着音乐做。

老师在劳动的时候最喜欢打节奏,听一听擦地、洗衣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打节奏,你来模仿。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突出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加入打击乐器。

  6 歌曲新授

初听 复听

打击乐器伴奏 教师范唱

教唱“哎罗哎”,出示歌谱 学生伴奏,模仿演唱,分组唱 学习歌词,图片出示,按节奏读 全曲演唱,接龙、分组

  7 编创歌词

编创后小组讨论,展示

  8 课堂延伸

手绢最初由头巾演化而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位小朋友带来的东北秧歌舞

跳的真好,我也忍不住想学一学,你们感兴趣吗?一起学一学,手绢的基本动作。

  9 拓展总结

要热爱劳动。播放音乐《喜刷刷》边表演边离开教室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 篇5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位置。(教材第19-23页)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的图形或地点的位置。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两张图片,(:在大型的会议室开会的图片,足球场看比赛的图片)

  2、谈话导入:在这么大的场所那么多的作为,人们是怎样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每张票上都写着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了。)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位置的内容。(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9页例1.(1)教师:同学们,张亮是这个班的班长,你能根据老师这话找到张亮吗?(出示:老师问话的情境图)板书:班长张亮坐在第几列第几行?(2)明确列、行排列规则。(出示:介绍图)小结: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学生按列报数;把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学生按行报数。【设计意图:由原来的两个条件迁移到两个数据。直奔难点。让学生明白怎样确定列和行,为用数对表示数的正确写法奠定基础。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感知“列” “行”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2、认识数对。(1)教师:老师用“张亮坐在第二列第三行”这样表示你觉得方便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同桌之间讨论讨论一下,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符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2)从不同的方法中寻求相同的方法。(3)介绍数对的方法: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这就是数对(4)教师:那你们能用数对把张亮的位置表示出来吗?(2,3)你还能表示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5)联系教室实际: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并且说一说。小组交流。(6)玩游戏:说数对,找自己的位置(7)确定一个学生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8)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学习,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明确数对的表示是先列后行的规定,再把学习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座位中的表示,达到学而致用的最佳效果,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数学就在身边。】

  3、出示教材第20页例2.师总结:生活中,我们也用数对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下如何在地图上确定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1)观察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2)你能找到大门的位置吗?如果用(3,0)表示它的位置,那么你们能确定熊猫馆在哪里吗?(3)分组讨论:如何找到熊猫馆的位置?(学生讨论)(4)你能描述大象馆的位置和海洋馆的位置吗?用数对该怎样表示?(5)师: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分别是(1,4)和(6,4),观察一下,你注意到这两个位置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会发现(1,4)和(6,4)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4,并结合动物园示意图,明确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师: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设计意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引导学生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1,4)和(6,4)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4,并结合动物园示意图,明确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最终让学生明白: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对在同一列;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对在同一行;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教材第22页练习五的第6题; 3、教材第23页练习五的第7题。六、板书 位置

  竖为列,横为行; 先说列,后说行 数对:(列,行)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基于以上理论,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从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运算顺序。

  本节课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创设了乘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由乘车人数的变化引出问题,列出算式,借助情境,明确加减混合运算所表示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信息整合的能力。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不同之处,明确有些算式的竖式书写不能用简便写法,从而总结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索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8+25+18=      76-29-35=

  请两名同学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连加、连减按什么顺序计算?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乘车的例子来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发现信息。(出示教材28页例3情境图)

  师:看,一辆公共汽车到站了,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整合信息,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4)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①提出质疑:67-25+28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那该怎么办?

  ②分组讨论:如何笔算67-25+28。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计算方法。最后把本组讨论的方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③汇报成果,比较评价。

  a.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板书各种方法)

  b.引导观察,对比两种计算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的形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5)反馈练习:完成教材28页例3的填空部分。

  2.课件出示例4:72-(47+16)=

  (1)启发性提问。

  ①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2)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内交流。

  (3)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正确和错误的计算形式指名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评价订正。

  3.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28页下面“做一做”。

  (2)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4.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通用8篇相关文章: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11篇(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一等奖)

地理教学设计合集13篇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12篇(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0篇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4篇(带刺的朋友教学教案)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汇总12篇)

三字经教学设计3篇(三字经展示课教学设计)

珍珠鸟教案教学设计10篇(《珍珠鸟》教案)

《雾凇》教学设计八最新6篇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1篇 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