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8篇】

时间:2023-12-17 08:40:00 教学设计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全班交流。

(1)播放课件3: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三、深入理解课文,小组合作。

  1、快速浏览课文,播放课件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告诉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读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指名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作者着重写的日子有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读文提示: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呢?现在我们把我们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部分的内容,喜欢哪个日子的同学就研究哪部分的内容,(举手看分配情况,教师指定地点)

  4、学生坐定后,播放课件5,看研究要求。

  教师强调,听好研究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部分的内容,并先给本组加上第一颗星,明白吗?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6、7,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8、9逛庙会

  4、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10、11,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5、师小结:

(1)、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这些日子的风俗习惯,(播放课件12)。

(2)、北京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的春节,于是就编了一首童谣,(播放课件12)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五、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

  1、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春天播放希望,秋天才有收获。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六、作业超市

  1、小练笔:(出示课件13)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而传承千百年的中国传统风俗文化节日“春节”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朴素而生动的表达出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温馨和美好,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拓展有关只是的很有用的素材。

  学情分析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因此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风俗、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看看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春节),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老舍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现在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

  二、初读感知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1、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3、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

(二)交流

  1、检查生字词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3、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从这道题的回答中,你发现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啊?

  三、研读赏析

  请你从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中任选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好好研读相关段落,看看这个日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并简单的做一下批注。

(一)腊八

  腊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交流: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号里面是个什么句子?文章当中引用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小结: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通过老舍说的这句话,你感觉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幽默风趣)带着这种风趣幽默,再读这句话。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你对这个句子怎么做的批注?(抓色如翡翠色味双全)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你想不想吃?那让我们把这两个词送入句子中美美的品一品这腊八蒜吧。(读到年底、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指名读,齐读)

  作者运用了两个词,就使腊八蒜这么馋人,那你觉得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啊?(简练准确)

(二)除夕

  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守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除夕留给大家的总体印象是热闹。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你会发现这一句是个什么句子?除了以上同学谈到的那一些,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闹?看来字里行间都在写热闹,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热闹。

  再看一下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特点?

(三)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对比)

  那这一天人们有哪些活动呢?请结合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这类提示性的词语来说。

(四)元宵节

  春节的高潮是一个接着一个,过完了除夕、过初一,那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是什么?(元宵节)你怎么知道的?(重点句: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品读“又”字)

  那请同学们同位合作学习元宵节部分,看看元宵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部分在写法上又有什么特点呢?可从从表达手法和结构特点两方面考虑。

(1)说说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观花灯吃元宵)

(2)作者着重写了哪部分?那你现在知道表达特点这个空该填什么了么?

(3)作者把花灯描写得这么详细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从文中找出这个句子,你会发现元宵节时,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提升

(一)学完这节课,你在课文内容或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呢?

(二)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1梁实秋的《过年》,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关于春节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恭喜恭喜》,幻灯片播放与春节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重新回味过年的喜庆的氛围,问同学们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

  2、在大家谈了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情况之后,那么大家是不是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呢。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过春节?为什么我们把春节称为“年”?我们在过年,那么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人们是不是也在过年呢?

  (老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春节的一些资料。)

  3、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老舍爷爷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疏通全文,整体感知

  1、请13位学生轮流大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给每段做标记,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易读错的词和句进行指导和纠正。)

  2、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板书呈现本文重点要学习的和易错的新字词,如“旬、熬、蒜、醋、翡、榛、栗、筝、鞭、逛、腊八粥、蜜饯、掺和、黏、通宵、娴熟”,个别新词的意思可以用ppt加文字或图片解释。

  3、在疏通完文字之后,让学生再快速地浏览课文一遍,同时让学生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对北京的春节进行描写的,并找出具体的词语来说明,老北京的春节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整体印象。

  4、对所提问题进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并引导学生据此进行分段。

  5、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分组讨论、体会年味

  1、“在初步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气氛之后,让我们来具体地用心地体会下老舍爷爷笔下的北京人过年的味道吧!”

  好,我们发扬下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各选一个过年的时间段,然后找一找在这些时间段中哪些东西让你感受到的年的味道,一起来充实一下下面这个表格:

  日子年的感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好,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事物体会了年的味道,那么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年的味道的理解,好不好?

  (做以下示例: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鞭炮声声,辞旧迎新;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年的味道是快乐的味道……年的味道是热闹的味道……)

  3、在体会好年的味道之后,我们用眼睛一起来看看过年的一幅幅图画,大家一起再仔细看看全文,然后挑选一两幅你最喜欢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和大家交流,然后再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和大家分享你过年时的感觉。

  四、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回想你从小到大最难忘的过年的几件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习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能力目标: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发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歌曲《恭喜发财》)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集体交流所了解的有关春节的习俗。

  3、(出示有关春节习俗的幻灯片)自由读幻灯片中的内容,了解有关春节的习俗。

  4、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齐读。

  5、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交流、简介作者。(出示课件内容)自读了解。

  二、检查预习,了解情况。

  1、集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词,指名读,集体订正,再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分为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分别是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2、集体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相继出示有关的幻灯片)

  3、指名分时间段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这些重要日子的哪些风俗习惯呢?同桌合作,划出有关内容,填写表格。(出示表格)

  4、集体交流所填内容。(出示表格内容补充)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课件内容)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指名读有关内容)(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出示课件内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出示课件内容)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从正月初一的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中,我们感受到北京人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春节中最令你开心的事。(出示课件内容)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但是,却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出示课件内容)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师生合作读第七自然段,联系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出示课文内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集体交流感受。(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4、学习本段首句的特点(总起句、中心句),以及由总到分的写法,体会“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自己体会,再集体交流,然后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5、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这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表现出来。

  6、配《恭喜》乐曲,指名展示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明白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一些不懂的内容。收获真大。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六、作业超市: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并选取一样,把它写下来。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8

  活动名称:

  春节尝美食

  活动目标:

  1、知道吃过多甜食的不良影响

  2、体会过年吃甜食的吉祥意义

  活动准备:

  过春节的传统甜食,如八宝茶、桂圆茶、八宝粥等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尝一尝这些春节传统甜食

  2、拿出几种过年时常吃的甜食,问幼儿:“这些是什么?”“你吃过么?”

  3、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这些食物好吃么?

  ——他们是什么味道?

  ——你们知道这些甜食都是什么时候吃的么?(告诉幼儿:过年时,吃点甜甜蜜蜜的东西,祝福来年生活甜美)

  ——过年时你还吃过什么甜的食物?

  4、再引导幼儿讨论:“吃甜食虽然可以占喜气,可是吃得太多会怎么样呢?”

  5、提醒幼儿甜食不能一次吃得太多,吃完要记得漱口,保护好牙齿。

  总结:

  春节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着特殊的意义,春节象征着团圆和幸福,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为幸福开心的时刻,让我们举起手中的酒杯,唱着幸福开心的歌声,来期待未来一年的成果吧!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8篇】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9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反思 简短

人教版二年级北京语文教学设计必备1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反思 简短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通用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篇 过春节教案的教学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4篇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

北京过春节作文【汇编9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8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简短

北京的春节教案7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