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力教学设计共4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0 04:33:17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八年级力教学设计共4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八年级力教学设计共4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力教学设计共1

  八年级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这个学习中的难点。濯清泉以自洁,关于初三物理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二力平衡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难讲好,学生不易理解,具体问题分析经常张冠李戴,闹出很多笑话。

  在授课中,我以桌子上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进行了受力分析,但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分析力学问题;为此,在习题课上,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具体方法是:

(1)请同学们站立;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3)感受脚受到的支持力,分析对地面的压力,感受这一对相互作用力,并共同分析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在对方的两个力(即对方是受力物体);

(4)感受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并共同分析出,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受力物体是同一个,这个结论很关键;

(5)比对二个物理概念,进行距离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这个学习中的难点。

(6)让两个同学面对面站立,双手互推,进行感受。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具体方法是:

(1)请同学们站立,明确研究对象:人所受到的平衡力;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3)感受脚受到的支持力,分析人对地面的压力,着重强调这两个力的受力物体,并画图说明,从而分析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在对方的两个力(即对方是受力物体);

(4)感受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受力物体都是人,并画图说明,从而分析出: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受力物体是同一个,这个结论很关键;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这个学习中的难点。

八年级力教学设计共2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三、力的三要素

(一)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

  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大小;

  箭头表示力方向,线段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教师指导:强化作示意图方法

2、学生板演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由学生自主搜索,并结合了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小结

  知识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本节课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一、“运动状态改变”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具体应用时不是判断不准就是考虑不全面。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较好的做法是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全面列举来帮助学生理解。包括:

1、由静到动

2、由动到静

3、加速运动

4、减速运动

5、转弯。无论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又可以概括为两点:

1、速度变化

2、方向变化。在平时学生解题时出现考虑不全面时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强调,通过“反复”来加深理解。

二、学生对“一个巴掌拍不响”和“用力拍桌子手也疼”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判断不准或出现混淆。关键点分析:前者只有一个物体——单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力产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亦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后者包含两个物体——二者互为施力物体,亦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力教学设计共3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

  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进入新课

1.温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温度计

  1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

  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2使用温度计应注意: ○

  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

  1 / 1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能将温度计胀破。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3各类温度计: ○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是1 ℃,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是0。1 ℃,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 ℃,分度值是1 ℃,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读做“37摄氏度”。

  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 ℃,读做负摄氏度或零下摄氏度。 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

3.体温计

  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

4.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 / 1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三、巩固练习:配套练习§3-1第1-10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1-4题。 课后记载: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教学用具: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凹镜、凸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3 / 1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4 / 1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d.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3.球面镜的分类.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3.预习第四节“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5 / 1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光的折射实验器、适量的水、水杯、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在杯中盛满水,把铅笔斜插到杯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2: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介绍光的折射实验器的装置,并演示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1.光的折射

2.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实验1: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 观察:○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②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两线分居)

  6 / 1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学生实验2: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观察: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

  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

  学生实验3: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

  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分析得出:

①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②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①池水变浅了。 ②“错位”。

三、巩固练习:课后练习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第1、2、3、12、13题。 课后记载: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过程与方法。

  7 / 1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色散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光的色散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1]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2]照上图乙那样,把 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 观察在白屏上又能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

  8 / 1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 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2.色光的三原色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图。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三、课堂练习:配套练习§第6-9题。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课后练习第1-5题。

《§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

  9 / 1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挂图、眼睛模型、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眼睛

  课本图—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讲叙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3 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4 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5 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6 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10 / 1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二)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三)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1-3题

  11 / 11

八年级力教学设计共4

  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方法

  以周围的物体或事例感受力的存在,突出学生的自学探究及交流合作。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哑铃、弹簧、皮球(两个)、自制弓与箭、磁体(两个)、橡皮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身边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存在实验: (1)让两学生举哑铃。 (2)让两学生拉弹簧。

(3)让两学生做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实验。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感受到力的存在,那么力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力

【学生活动】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感受力的存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力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疑难

1、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认识力的有关问题。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力的认识。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对力的认识。 【教师总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而且要产生一个力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接接触可以产生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物体间不接触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之分,绝不能认为先施力而后受力。

2、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列举关于物体受力后的变化的事例(

1、尽可能的多、全;

2、可分组比赛的方式激发思维)。

【学生活动1】根据师的要求尽可能多、全,进行举例。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得到两个方面:一是形变,二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2】后进行分类,与师归纳出结论。 【教师总结】

(1)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两个方面。

(2)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说明此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说明】

(1)关于力的存在认识一定要从是否发生作用来判断,而是否发生作用则可从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来直观体现。接触与不接触不是本质条件,而只是现象。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应是最直接相互作用的物体。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教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意义就是,如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应相等、方向应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组织学生进行内容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一个力

(3)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题

1、2 课外:同步探究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1、特点:

2、

九、教学反思

八年级力教学设计共4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八年级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