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案6篇(满井游记课件)

时间:2023-09-29 13:55:00 课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满井游记》教案6篇(满井游记课件),以供参考。

《满井游记》教案6篇(满井游记课件)

《满井游记》教案1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燕(yàn) 花朝(zhāo) 辄(zhé) 妍(yán) 倩(qiàn) 靧(huì) 蹇(jiǎn) 呷(xiā) 廿(niàn) 浃(jiá)

  口述一: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 若脱笼之鹄。② 如镜之新开……③ 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2

  教学目的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题目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2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3生字燕yān廿niàn砾lì鹄hú娟juān鬣liè

  茗míng蹇jiǎn呷xiā浃jiā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4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5赏析研讨

  a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作业:

  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

《满井游记》教案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重点:流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法:点拨讨论、自渎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新课: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已学过一些描写春天美丽景物的散文。古人如何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山水游记就向我们呈现了一幅色调清淡、意境悠远的初春图。

  二、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与兄宗道、第中道合称“三袁”,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反对文学复古主张,要求“不拘格套,抒写性灵”,他们的作品大多以自己的语言来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将课文通读一遍。

  请注意下列家点字的读音与意义:

  廿二日,天稍和:二十二日。

  若脱笼之鹄:天鹅

  泉而茗者:愿意为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煮茶”。

  罍而歌者,愿意为酒杯,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端着酒杯”

  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愿是跛足之意,引申为驴,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骑驴”。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倩:美丽的。

  汗出浃背:湿透。

  四、指导朗读。

  1、放录音范读。

  2、学生齐读课文。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五、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景物,并用笔将课文中所描写的初春美景画下来。然后同学互相欣赏。

  六、课堂练习:

  下边三组短语中的“之”,有的要译作“的”;有的可译作“的”,也可省译;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用不着翻译。试加辨析并说出所有短语的大意。

  局促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脱笼之鹄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朗读、想象,老师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麦田浅鬣寸许。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关于本文比喻句的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教师明确:比喻是修辞格的一种。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边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如本文的比喻的运用使写景更加传神、生动。

  三、分析课文:

  设疑:

  1、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了满井什么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意。

  3、分析第二段的层次。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喜悦心情

  分写 水:水光的明丽

  山;春山的娟净可爱 (比喻)

  满井春色 柳条;将舒未舒

  麦田:破土而出又齐整喜人

  游人:泉而茗

  罍而歌 早春郊游图

  红装而蹇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学生总结主题思想:

  这篇游记描写了北国初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

  五、归纳写作特点:

  1、白描的手法。

  2、拟人的写法。

  3、生动的比喻。

  六、把《满井游记》和 《醉翁亭记》进行比较。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满井春色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分写 水 山 柳条 麦田

  游人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教案4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5、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6、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具准备:U盘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鲜妍(yán)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放录音。

《满井游记》教案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记游小品,而且是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名利,耽爱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文章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通过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交流中把握);

  3、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引导掌握本文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及作者情况落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一)、教法

  探究性阅读法。通过质疑、探究等环节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新型阅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致力于对话、解读、重建、理解与分析,而不是告诉、传递和灌输。

  (二)、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质疑交流法(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接触了三位仕途失意、降职被贬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或是怀着内心的愤懑不平,或是心系着苍生社稷,或是以旷达脱俗的胸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陶渊明式的有官却不想做的文学家——袁宏道,他笔下的山水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满井游记》。

  (二)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整体感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

  (三)初读,落实基础(课前利用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四)做好探究准备

  通过网络、工具书、印发资料等方式:

  1、了解作者情况,所创文学流派及其风格。

  2、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3、阅读课文,对疑难之处做上记号,并试做初步探究,以备小组交流。(说明:探究性阅读往往费时较多,故安排学生课外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本课置于一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有一个全景观照,从而避免理解的`片面性。)

  (五)互查(利用早自习完成)

  1、检查朗读,看朗读的流畅度,诸如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是否准确。(小组长负责,教师抽查)

  2、检查理解。(同桌合作,一生读完原文,一生翻译,纠错,交换角色。)

  3、互相提出问题,并试着给出解答。

  (六)质疑

  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迅速归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论题更集中,以提高探究效率。

  疑难问题整理归类: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本文写的是“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特征?

  6、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蕴含什么哲理?

  (七)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展开深入探究。(注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如下策略?小组通常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要进行具体分工?最关键的是选定组长、培养组长。)

  (八)交流

  各组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文本作出正确解读。

《满井游记》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理清写景的层次,体会描写的精妙。

  (三)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精美语句,导入新课:在朱自清的笔下,南方的春是温润的,南方的春是醉人的。那么,北国的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代的文学家袁宏道,一起去感受一下燕地满井的初春气息吧!(板书课题、作者、朝代)

  (二)诵读感受

  1.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试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揣摩语句停顿。点拨:

  ①补充注音:

  辄(zhé) 髻鬟(jìhu2n) 掠(lüè) 夫(fú)能不以游堕事(léi)

  ②难句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余之游/将自此始

  2.倾听配音范读,把握语调、节奏。(课前合成好录音带,背景音乐最好选择清新舒缓的民乐)

  3.播放背景音乐,让一位学生伴着音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集体伴乐诵读,感受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丽。

  (三)研读探究

  1.小组学习,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疑。

  3.比较同一文言字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结,在积极思维中积累文言字汇)

  (1)乍:波色乍明(始,初)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鬣: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毛羽鳞鬣之间(鱼鳍)

  (3)始: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

  (4)而: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承接)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始知也(表转折)

  4.用圈点法,阅读课文第2段。

  (1)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是怎样的?用“____”在文中标出。(提示:“高柳夹岸,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用“~~~~”在文中标出相关的词句。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提示:“冰皮”、“波色”、“鳞浪”——河水,清澈亮丽;“山峦”,鲜妍明媚;“柳条”,柔美婀娜;“麦田”——麦苗,生机勃勃;“游人”,怡然自乐;“鸟”、“鱼”,喜气洋洋。归结:虽然还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但是满井早春依然是春意盎然,丝毫不逊于南国春色。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3)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提示:“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5.研读课文第3段,讨论:袁宏道的官职很小,也很清闲,可是他并没有像《小石潭记》中的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那样,感到忧愁、愤懑。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他并无被贬谪的遭遇;他淡泊名利,鄙弃官场;他的性情比较达观;他真心向往大自然,专情于山水美景;他的思想不够积极,消极遁世等等。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只要合情合理,并无标准的、惟一的答案。)

  (四)品读玩赏

  1.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第2段,体会文中写景语句的精美。

  2.组织赏析沙龙活动。(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所赞赏的语句来,说出自己之所以喜欢这一句的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修辞、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赏析。)

  (五)布置作业

  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中,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用正楷或行楷写在书签上,送给你的同学或朋友。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春意盎然河水——清澈亮丽

  山峦——鲜妍明媚

  柳条——柔美婀娜

  麦苗——生机勃勃

  游人——怡然自乐

  鸟鱼——喜气洋洋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

《满井游记》教案6篇(满井游记课件)相关文章:

满井游记教案6篇(满井游记课后题答案)

《满井游记 》教案7篇(满井游记教案两课时)

《满井游记》教案12篇 满井游记教案一等奖

《满井游记》教案12篇(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8篇 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