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3篇(精品教师说课稿)

时间:2023-02-16 02:12: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精品说课稿3篇(精品教师说课稿),以供借鉴。

精品说课稿3篇(精品教师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章的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简单的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五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在认识做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称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结合民间艺术的剪纸图形,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班学生情况。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班学生情况。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好表现。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具备轴对称性质的图形,这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感性基础。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能够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者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

  能够判断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

  制作轴对称图形。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美丽的花丛里,飞来了一直小蝴蝶和一直小蜻蜓。仔细观察,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简单交流之后,再出示经过电脑修改的,一半被修改过的图片。再让同学们交流,和之前相比,有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描述你的发现。通过对前后的对比,发现对称美。很多图像不再对称,也就没有那么美。进而给出课题。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自己经过对比,发现美的奥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新课开始,让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剪刀和A4纸,把A4纸进行对折。拿出剪刀进行裁剪创作。要求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折纸进行裁剪。小组之内交流自己的交流自己的作品,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最优特点的作品,在班级内交流。

  分析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共同的特点: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图形两边相互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教对称轴。教师板书。

  通过动手操作,把同学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在创造中学习,在审美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深化新知

  教师出示在ppt上出示太极图、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让学学们辨识那些是轴对称图形,那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以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强调定义的关键字“对折”“重合”。

  (四)巩固提高

  影子游戏。每个小组的同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做作为人的身份,另一部分作为影子部分。人做出各种动作,影子保持和人的动作一致。

  通过这种游戏,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实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还存在哪些问题?

  而作业环节,我会要求学生在复习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做好多边形外角和知识的预习工作。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图表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精品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所见》。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教材编排、学习目标、古诗简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教材编排】

  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信》是一首儿童诗,一个学写信的孩子想给万物写信;《泉水》是一个童话故事,想象泉水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这条小鱼在乎》是一个儿童故事,小男孩拯救一条又一条小鱼的生命,小男孩说的话“这条小鱼在乎”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这三篇课文表达的主题是爱和爱心。古诗《所见》安排在这里,仅仅是诗人袁枚捕捉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呈现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吗?我认为,还有借事借人借景抒情,体现了对生活、生命的爱,对自然、自由的爱。

  【学习目标】

  1.会认“牧、骑、振、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所见》,并背诵《所见》。

  3.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所见》大意,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项目标,第一项是关于识字的,第二项是关于朗读背诵的,第三项是关于古诗理解的。

  其他版本的教材,《所见》安排在一二年级居多,为什么鄂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呢?说明第三项目标“感受古诗描写的意境”是重难点。

  第三项目标中,“结合”一词指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为插图能够准确地表现诗意,注释也给出了诗中两个关键词的解释。“了解”一词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感受意境”则提示了两个核心问题,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前一个问题体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我将在“古诗简析”里谈;后一个问题体现教师实施教学的能力,我将在“教学设计”里谈。

  【古诗简析】

  《所见》是一首以农村儿 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儿童唱着歌骑牛而行,发现了树上的鸣蝉,忽然不唱歌也不行走了。写到此,戛然而止。从插图上,我们看见了什么? 看见了骑黄牛的儿童,看见了树上的蝉,看见了儿童捕蝉吗?没有。看见了诗人袁枚吗?没有。但,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悠闲地侧坐牛背,或仰躺牛背,手中摇着树 枝。黄牛慢悠悠地走走停停,或停下甩甩尾巴,或停下啃啃青草,或停下哞哞低叫。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坐直身体,四处张望,发现了树上的鸣蝉,跳下牛背,悄悄 靠近鸣蝉,敏捷地扑上去,双手罩住蝉,尽情地放声大笑,得意洋洋地骑牛继续唱歌前行。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袁枚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这一切,徜徉在山村自然之 中。我们感受到了山村悠闲自在恬静的生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活,生命的自由只能在山村中寻找求得。所以,古诗的题目是“所见”,不是“牧童”,不是“捕蝉”,也不是“山村”,而是“所见”,见到的是诗人心中所向往的生话。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所见》的意境。

  【教法学法】

  教法是对教师而言的,学法是对学生而言的。课堂上,因为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因此教法和学法也就“水天一色”了。

  拓展迁移法,我将用一首学过的同题材同意境的古诗把学生引向《所见》的学习。

  直观感受法,我将用画面上的风景、人物的表情把学生引向对《所见》意境的感受。

  图文结合法,我将用插图引导学生对《所见》大意的自主学习。

  主观演绎法,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牧童的角色感受其悠闲、活泼、可爱,进入诗人的角色体验其感情。

  话画联结法,我将用话语描述帮助学生建立一副完整的连环画,以感受古诗的意境。

  引导质疑法,我将引导学生从对题目的质疑思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设计】

  一、图文结合 温故引新

  先出示一副画,让学生回忆一首古诗并背诵出来。(二年级下册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再请学生抓住画中孩子的神情、诗人的神情感受悠闲自在的意境。

  最后引出古诗《所见》。

  设计意图有三点:题材相同,都是写农村儿童生活的;事情相近,前者为钓鱼不应人,后者为捕蝉不唱歌;意境相近,孩子活泼可爱,诗人热爱农村悠闲自在的生活。

  二、自主读诗 了解诗意

  这个环节,学生有四个学习任务:认识生字,正确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师生交流解疑。

  三、再读古诗 体会诗情

  这个环节主要运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情,采用的教法学法是话画联结法、主观演绎法。

  比如:你们看,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一会儿坐,一会儿躺,真快乐!风在吹,蝶在飞,牧童情不自禁高唱山歌,歌声飞旋在茂密的树林里。

  引导学生读出牧童的活泼可爱快乐神气!

  请学生当牧童,边演边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比如:响亮的歌声吸引了诗人袁枚,他正在树林中享受呢!哎,歌声忽然没有了,牧童骑着牛也不走了。诗人看到了什么?诗人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在猜测、在观察的意味。

  请学生当诗人,边演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最后请学生再读整首诗,想想诗人还看到了什么?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牧童、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四、品读古诗 感受诗境

  进入第四个环节,再运用直观感受法、拓展迁移法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出示一幅画,这画比教材插图视野更显开阔,绿意更显盎然。请学生说说对画面的感受,想象诗人在这样的山村中的心情。

  再请学生读古诗,想象诗人看到牧童捕蝉神情时的心情,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五、诵读古诗 趣味创作

  通 过前面的四个环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也已经水到渠成了。为什么要安排最后的这样一个环节呢?为了丰满课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了发展个性,给学生 一个自己的舞台。趣味创作的形式很多,比如:诗配画、变奏读、演绎读、诗文汇、诗改剧、诗再创……当然,我也会和学生互动,给学生一份自己的作品——诗再创

  童 戏

  蓬头牧童骑黄牛,

  悠悠歌声振林樾。

  忽闻树上夏蝉鸣,

  怕得蝉惊闭口立。

  《所见》说课已近尾声,再见吧!

精品说课稿3

  一、设计意图: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乐音,节奏与生活具有形式上的同构。本次活动为了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和了解生活中所蕴含的音乐。我们将语言、音乐、表演、创作等形式加以融合,用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熟悉的形象、动作,启发其艺术灵性,为幼儿开辟一种艺术感受和表现的创作空间,运用不同的形式把感受到的节奏表现出来。我们发现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以及亲身体验的过程里,所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态度、真实的情绪和情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妈妈“切肉”、“剁肉”,启发孩子感知节奏去舞蹈,这种形式很新颖,能激起孩子很有兴趣地表达节奏,练习节奏,幼儿通过拍打,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道具模拟演奏,产生不同节奏的声音,从而有兴趣地创造性地来表现音乐,幼儿们不仅感受到生活艺术而且也得到了快乐的体验。让孩子了解生活中也有音乐美。

  二、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蕴藏的音乐节奏,体验节奏游戏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2、尝试能创造性的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各种节奏。

  三、活动准备:

  1、小积木块、椅子若干

  2、音乐、节奏条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受节奏,并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难点:尝试创编生活中各式的节奏

  五、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X妈妈家里要请客,宝宝们,我们一起来迎接客人吧!哎,来了好多的客人老师,宝宝们,跟着妈妈,用你们好听的声音和小手一起来给客人老师们问声好,欢迎她们吧!

  1、用声音和小手来问好:老 师 早上 好!(XXXXX)/欢迎 欢迎 欢迎 你!(XXXXXXX)

  2、小脚也来和客人打招呼,问好吧!(节奏同上)

  (二)感知生活中的节奏、并尝试运用自己身体动作感知节奏、表现节奏。

  1、观察体验,“切肉”、“剁肉”游戏

  A:妈妈说:“今天家里来了这么多客人,妈妈要包饺子,招待客人,现在,妈妈要剁猪肉了,你听听,妈妈剁肉的声音。”妈妈让宝宝在一旁观察妈妈“切肉”、“剁肉”,有意地剁出各种节奏(A:切肉 XXXXX;B:剁肉 XXXXXXX)

  B: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的小手能跟着妈妈一起来吗?你能用拍手来告诉大家吗?

  C:妈妈:噢,原来“切肉”、“剁肉”也这么好玩,发出的声音好象在唱歌,现在我们就来请宝宝们跟着音乐一起唱“切肉”、“剁肉”的歌。

  2、肢体游戏:感应节奏(启发幼儿用身体的其他动作表现节奏。如:跺脚、拍腿等)

  A:妈妈:如果你的小脚是菜刀,现在请用小脚菜刀来“切肉”、“剁肉”

  B:妈妈:除了手和脚,你还能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表现出“切肉”、“剁肉”的节奏吗?

  C:妈妈:我的宝宝们真能干,不光小耳朵机灵,小手小脚小身体也都很灵活。现在妈妈要请宝宝们跟着音乐一起来玩“快乐的小厨师”的游戏。现在我们身体变变变,变成了一把小菜刀,我们准备要“切肉、“剁肉”啦!

  3、尝试创编生活中的各式节奏

  妈妈:除了“切肉”、“剁肉”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外,平常妈妈干家务活的时候也会发出许多好听的声音,比如,妈妈洗衣服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

  (三)道具合乐伴奏。

  1、出示节奏条,分组拍念(A组拍“切肉”节奏、 B组

  拍“剁肉”节奏)

  2、道具模拟演奏:快乐的小厨师(配乐轮奏)

  妈妈:我们一起来为客人老师们演奏一曲。

  六、延伸活动

  在音乐区里投放各种塑料袋、可乐罐、瓶子、筷子、盒子若干常见物品,让幼儿探索敲击各种节奏。

精品说课稿3篇(精品教师说课稿)相关文章:

《夕阳真美》说课稿范文3篇(夕阳真美课文分析)

年月日数学说课稿12篇 小学数学年月日说课稿

难忘的八说课稿5篇 美术课难忘的回忆说课稿

有关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小学说课稿范文3篇(小学的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 优秀小学语文说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12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

蜗牛与黄鹂鸟说课稿3篇 《蜗牛与黄鹂鸟》说课稿

《化石吟》说课稿3篇(化石吟的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7篇(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