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说课稿6篇 燃烧与灭火的说课稿

时间:2023-02-20 06:22: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燃烧与灭火说课稿6篇 燃烧与灭火的说课稿,以供参考。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6篇 燃烧与灭火的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地位《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燃烧。同时,本课题对下一节“燃料与能量”的学习以及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可以起到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而且学习了一些物质的燃烧,对生活中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探究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探究的过程及知识的实际运用。

  3.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防火安全,珍爱生命,报效祖国。(放在首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②能解释生活中某些燃烧现象。

  (3)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培养防火和自救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二、我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大课的信息量。

  (二)说学法一是实验探究法: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在小组竞争中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三)说设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课堂结构创新设计为“消防之星”小组评选活动,具体分为四个活动环节。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围绕小组评比活动展开,让每组同学轮流答问,答对答全者每题加10分,总分最高的组评为“消防之星”小组。力争达到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课堂气氛高潮迭起的效果。

  三、我的教学实践

  活动一:消防员知识培训——燃烧条件的探究

  环节1:创设情景,激情引入。展示图片引入: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但使用不当,火,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了解火,用好火重于泰山,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环节2:复习旧知,解释燃烧。各组分别指一名同学上台写出硫、磷、镁、铁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说此燃烧的现象。通过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魔术激趣,条件探究。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先请前三组的同学做三个分组对比实验:①水与酒精点燃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②蜡烛燃烧与被烧杯罩住的燃烧对比,得出燃烧要与氧气接触;③木条与煤块点燃对比实验,得出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接着,播放实验7-1,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再请第四组的同学总结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在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中指出这三个条件。

  此环节先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实验探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环节4:出示教具,强化条件。教师通过对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教具的拼合演示,让学生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为后面的灭火原理作好铺垫。

  环节5:新闻回放,激励灭火。让学生观看身边火灾的一些图片。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学生自然想到,应该如何来灭火?引出活动二。

  活动二:消防员技能培训——灭火的方法和原理的探究

  环节1:教师引导,模拟灭火。教师出示八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每组推选2名同学,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运用吗?然后进行成果交流,评分。此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掀起课堂气氛的高潮。

  环节2:小结原理,突破难点。综合学生的方法和实验7-2,归纳总结出灭火三种原理。在归纳中,教师应强调:不是降低着火点。以进一步突破难点。

  环节3:自主学习,火灾自救。让学生观看录像及图片,自主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报效祖国。

  活动三:“消防之星”知识技能竞赛

  教师尽可能多准备一些选择、填空、情景简答、成语解释、中考链接等题目。采用分组依次答、指名答、抢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比赛,为小组加分。此环节会使课堂活跃起来,再次掀起课堂气氛的高潮。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活动四:消防预案设计

  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特点,简单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然后进行交流,评分。此设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学以致用,提高自己适应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科学发展服务。

  四、我的板书设计

  1.课堂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评出“消防之星”小组,掌声鼓励。

  2.评价板书:我设计的板书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具体的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结合起来,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记忆和强化。

  课堂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承诺(起立高呼):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报效祖国!说课结束语:祝大家平安幸福!谢谢!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2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在一块交流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化学盛宴。

  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一)》一节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由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实施“五字方针”:听、思、说、议、乐。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五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教学实践”。

  三、我的教学实践

  环节1: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

  (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纸棒与裹在铁棒上的纸棒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在分组实验(3)中,纸棒的燃烧对比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将纸条缠绕在铁棒上,来做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个看似与化学课堂无关的动作,其实是注重知识的生成性教育,注重知识的完整建构过程。

  环节3: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自制教具,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拼合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观看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图片。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自然想到,如果遇到着火的情况,要减小火灾带来的危害及损失,那应该如何来灭火,灭火都需要什么条件?

  环节4: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环节5:最后,学习防火自救常识,防患于未然,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一张纸条,一些沙土,一块抹布,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3

  一、教材反思

  本课题所处单元安排在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制法之后进行学习。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本课题从燃烧条件的探究入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再根据燃烧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二、实验反思

  为了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有效的探究,我采取下列方法:

  1、 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内容调整为学生易于操作的简单对比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来探求影响燃烧的因素。

  2、 对于书本的演示实验,考虑到环保的因素,我对实验做了一些改进。如下图所示:

  改进后的优点在于:第一、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第二、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同时不但巩固了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且能让学生对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外部因素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过了一些问题:

  (1)课本中是用金属作为传热源的,而改进的实验中主要靠试管传热使白磷燃烧。但是试管的传热效果远没有金属好,所以本实验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

  (2)实验中我发现在相同的水温下装有空气的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通入大量空气后白磷依旧没有燃烧起来,但是将此试管中的白磷倒入少杯中白磷却燃烧了。起先我猜想是白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够,因为烧杯的底部是平的而试管的底部是凹下去的,白磷遇热先熔化成液体,液体将白磷液封住了使白磷与空气隔绝。所以我便将导气管加长使之与白磷接触,可是仍然没有燃烧。于是我猜想是否是温度的原因,于是我将热水换成了刚烧开的水,白磷燃烧了。那么为什么在相同的水温下装有空气的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通入大量空气后白磷不燃烧起来?我猜想可能和吹灭蜡烛是一样的道理。因为通入空气的时候虽然使白磷可空气接触了,但是由于气流的流动带走了热量,使环境的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没有燃烧。

  经过反复的实验我总结出成功的关键:①由于本节课一般是在11月份上,此时的环境温度低,水温下降的快,所以实验时要用开水才能让白磷迅速的燃烧起来。②白磷一定要用滤纸将表面的水吸干,注意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白磷以免白磷自燃。③尽量用小试管,因为试管越大传热效果越差。

  三、教学实施反思

  1、学生自我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的环节中由于平日没有积累训练,再加上本节课由于提供的实验用品有限,所以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路不够开阔。

  2、由于考虑到水温的原因,我只能将边做实验边分析的模式改为将实验做完再利用动画回顾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模式,课堂效果略显遗憾。

  3、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自然地归纳出燃烧所需要地条件,效果令人满意。

  4、学生不习惯举手回答问题,我想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教师行为塑造的结果。如何提高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自己还要深思。

  5、白板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实验PPT中不能实验的推拽功能,及时抓住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不过导入视频后发系统的运行速度比较缓慢。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燃烧与灭火》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节课,本单元的三节内容燃烧贯穿其中,所以学好这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而灭火又是和燃烧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每个同学都要掌握一定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且,燃烧与灭火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本节内容应该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学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

  3.注重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1、情景引入:

  请学生们谈谈生活中常中的燃烧事例。然后教师由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导入课题。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景。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先分小组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这里主要是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再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①.纸可以燃烧吗?石头可以燃烧吗?

  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接下来分小组学生进行实验7-1,并对实验7-1作了改进:考虑到白磷燃烧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用大烧杯罩着并放在水槽中有利于吸收五氧化二磷,减少对人体危害和环境的污染。实验中要提醒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

  在这里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的改进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怀,以此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3、引导分析: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看到这么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呢?你能独立解决这些疑问吗?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在这里要告诉学生“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是40℃”。然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展示后教师演示实验“用收集满氧气的试管罩着水中的白磷”。这样以实验现象为依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

  4、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并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学习过程性评价:

  利用燃烧的条件对个别小组的学生在实验7-1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的习惯。

  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有:1.铜片上的红磷也燃烧起来;2.铜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烧。

  (二)灭火的方法:

  1、设置情景:

  图片展示一些火灾现场,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如果利用不当,就会酿成火灾,那么发生火灾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呢?

  2、引导推理:

  根据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推理出灭火的原理(如右图)。这样级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推理”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科学探究的一种途径。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请利用生活的经验或根据灭火的原理,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使其熄灭”;再由学生分小组内部讨论、设计好本组的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按照自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这里和课本上的实验7-2不太一样,是因为我觉得把该实验设计的开放一点应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和动手能力)

  4、学习过程性评价:

  完成实验后,由其他小组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示:“可从能否达到灭火目的、灭火速度的快慢、操作是否简便、灭火后对可燃物的影响等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价。”这样在合作实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了评价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学习结果性评价:

  让学生以各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内部自我评价,方式如:

  我知道了:;

  我还想知道:。

  最后,请各小组代表展示学习完本课的心得。

  我的说课结束了,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5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你们好!

  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分析: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2)在课堂实施中学生学进行类比、归纳,学会交流和发现学习。

  3)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四、教学程序及教后感受

  环节1 :创设情景引出火并总结出燃烧的概念。

  从原始人用火告别“饮毛茹血”的情景,到日常生活中的用火煎炒、烧烤到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的图片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火对人类的贡献,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再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因为燃烧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的燃烧,在此基础上提炼归纳燃烧的概念,形象直观,特征明显,学生稍加分析、归纳就能完成,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实施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现象升华到抽象概念,有具体情景的铺垫,再上升到理论,教后发现本环节是适合的,效果也好,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因为燃烧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非常熟悉。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不是很难的问题。这三个实验是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

  (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得出燃烧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将小木条与小煤块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程度实验,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这三个实验取材简单,现象明显,结论也不难得出。通过活动,初步得到燃烧的三个条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该环节逐个突破,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教后感觉不足的是有点浪费时间,要是三个实验同时展示出来,课堂时间充裕些。再者,着火点这个名词需要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得出,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说明,今后的教学中要安排讨论交流对着火点这一名词的理解的环节。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该环节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通过类比的思想来找不同:同样是白磷,为何在铜片上燃烧而水中不燃烧?同样在铜片上,为何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燃烧所需条件。创设情景:“怎样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出现了与生活现实中的“水火不容”相反的“水火相容” 现象,学生兴奋达到高潮。也再次说明:只要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燃烧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

  这一环节中,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通入空气或氧气,倒掉水使白磷露出水面,我都给予了肯定,给了激励。

  探索的成功使学生享受喜悦,从而兴趣高涨,兴奋达到高潮,也是教材安排的意图,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的、明确、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发现、解决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形式,是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

  教师展示燃烧条件的火三角,通过对火三角的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烧不坏的手帕”真切的发生在眼前,既熟悉又神奇,急于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发学生去思考,有火焰在燃烧而手帕又烧不着,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手帕烧不着呢?学生很感兴趣,再次将气氛推向高潮。进一步引导:

  1、浸了酒精和水的混合液的手帕燃烧时实际上是什么在燃烧?

  2、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没有被烧掉呢?

  该小魔术将课堂气氛再推向新的高潮,让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该环节中,所有学生

  都参与其中,合作交流,不断的通过类比找不同,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讨论,交流,从而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结论,激发兴趣,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自认为这也是这节课的该发扬地方之一。

  环节4 :探究灭火的原理。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那么怎样灭火呢?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灭火的原理。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燃烧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升华。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完成课文实验7-2和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环节5 :最后,学习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该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自主学习。

  思考与实践:生煤炉火时,先引燃纸和木柴,为什么?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火柴头朝上,一根火柴头朝下,哪根火柴梗更易烧尽?为什么?这是生活中既常见又熟悉的的问题,这又蕴含着什么化学道理呢?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该任务既运用了本节内容知识,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是两个符合学生情况的题目。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 红磷 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

  三 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1 质疑。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 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 , 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 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4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 “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以下方案。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自制教具,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拼合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观看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图片。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自然想到,如果遇到着火的情况,要减小火灾带来的危害及损失,那应该如何来灭火?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6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7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1、有可燃物

  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方法

  三、安全知识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6篇 燃烧与灭火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课稿3篇 论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3篇(小学二年级语文通用说课模板)

认识时钟说课稿5篇(认识时钟大班教案说课稿)

《声声慢》优秀说课稿3篇(声声慢 优秀教案)

凡卡的说课稿11篇 凡卡的说课稿课件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

《水》说课稿2篇

关于小学说课稿范文4篇 小学的说课稿范文

三个小伙伴说课稿3篇 三个小伙伴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