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3篇

时间:2023-10-19 17:16: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数学说课稿3篇,以供借鉴。

数学说课稿3篇

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第25————26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②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④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安排了情景引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比较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大小,复习体积概念。

  然后课件出示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并指出数一数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想一想",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长。宽相等时高的值越大体积越大,高的值越小体积越小。接着。在观察第二。三组。再让学生自己叙说发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由于受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制作水平的限制,要想让学生准备这些长方体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三组图演示,既减轻学生制作的困难,又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第二个活动"做一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两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请学生小组合作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棱长1厘米 )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1、每排摆了几个?2、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研究数字间关系。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概括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 b h。进一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了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方体练习题过渡到正方体,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四)。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课本48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填表。让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长、宽、高,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游戏。通过课本48页第三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1、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得以提升。

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2、注重发现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3、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课位于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主要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它是小数除法的重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A):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核心目标(B):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附属性目标(C):通过运用该课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以及商的定位。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其中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课堂上学生们大都喜欢自己探索出计算的方法,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

  三、说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运用情景激趣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们主要对学生进行了以下两种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掌握转化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尝试、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掌握计算法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5分钟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考考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1、玩“变变变”的游戏:投影出示四个小数 1.2 0.67 6.21 0.45你能把这四个小数变成整数吗?说说你是怎样变的?

  2、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15÷3=( )150÷30=( )1500÷300=( )

  仔细观察,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练习一通过学生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复习练习,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练习二让学生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为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算理

  25分钟/A B

  1、创设情景

  导出课题五一国际劳动节快到了,咱们班两位同学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王汉文打给在上海打工的爸爸:国内长途每分7角,打电话共花了85.4角,马梓莹打给在美国留学的舅舅:国际长途每分7.2元,打电话共花了45元。(边叙述边将课下准备好的两个学生打电话的简笔画贴到黑板上)谁花的钱多?马梓莹花钱多,但她却说自已打电话的时间比王汉文时间短,到底谁打电话的时间长?这时板书课题: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我有意改动了教材中的第一组数字目的就是先降低难度,并且用本班学生的名字代替教科书上两位学生的名字,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自主尝试,探究算理。

  怎样才能知道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学生回答要算出各自打电话的时间,让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在计算马梓莹打电话的时间时学生可能感到困惑,除数是小数怎么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一个数除以小数。启发学生:我们刚刚复习了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还刚刚学完整数的除法,谁能想出办法?(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数是整数来计算呢?)接着让学生独立探究,在学生独立探究的时候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除数变成整数时,那被除数要怎么办才能保证商不变呢?(商不变的性质)

  3、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找出原因。如除数要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位数不够的要在被除数的末尾补“0”,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总结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王汉文同学打电话的“每分7角,打电话共花了85.4角”,改为“每分0.7元,打电话共花了8.54元”,再算时间,最后得出结论,到底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王汉文)

  (设计意图:对教材的数字略做改动,是为了先降低难度,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梯度式解决问题。同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问题出现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同提高的意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通过启发、点拨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10分钟/C投影出示练习题;

  1、(1)比一比谁最快?不计算,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算式。

  (2)赛一赛:哪个小组最细心?用手势表示各式是否正确,错的应怎样改正?

  (优胜组在教室后的比赛栏中贴小红花)

  2、 选出商相等的算式。

  3、 解决实际问题:课本65页第4题和第5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呈梯度排列,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强化重点,巩固法则。练习中采用竞赛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既注重速度的训练,又要求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设计意图:直观有趣,简洁明了)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8.54÷0.7= 45÷7.2=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补“0”,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总之,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从课堂学习中领悟、体验到探究发现新知的乐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数学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6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说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4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关于数学说课稿5篇(数学说课稿5分钟)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三年级数学蚂蚁做操说课稿)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7篇(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9篇

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篇(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合)